人神共奮讀圍城系列:是“付出感”謀殺了情感?太天真了

“讀圍城”系列之十:

為什么說“付出感”是孫柔嘉婚前婚后形象變化的主要原因?

感情的游戲真的是“誰動心,誰傻X”嗎?

1、沒嫁給我之前,你可不是這么說的

“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種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圍城》第八章)

上面這段話,來自方鴻漸訂婚不久之后,愛高談闊論的“教授病”又犯了,給未婚妻開的一堂“樹立正確婚姻愛情觀”課上的講話。

方鴻漸的本意為了表達對未來美好婚姻的憧憬:“從戀愛到白頭偕老,好比一串葡萄,總有最好的一顆,留著做希望”。

可未婚妻孫柔嘉的理解卻是這樣的:“你希望的好葡萄在后面呢,我們是壞葡萄,別倒了你的胃口”,并認為“我早知道你不是真的愛我,否則你不會有那種離奇的思想” 。

是孫柔嘉的理解能力差嗎?接著往下看,“他(鴻漸)賠小心解釋了半天,她臉色和下來,甜甜一笑道……”

不是不理解,革命道理萬萬千,歸根到底還是一句:“你愛我嗎?”

估計當時鴻漸心頭十萬顆酸葡萄一起發酵:沒嫁給我之前,你可不是這么說的,你可一直是個表情包啊。比如剛剛認識時,我講了個故事,你的回答是這種話風:

“方先生在哄我,趙叔叔,是不是?”(請自行腦補表情包)

這段情節在《圍城》中意義重大,它是孫柔嘉形象的第一次轉變。

你看,結婚前,柔嘉向鴻漸請教時是這么說的:“我照方先生的話去做,不會錯的。我真要謝謝你。我什么事都不懂,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商量,只怕做錯了事。我太不知道怎么做人,做人麻煩死了!方先生,你肯教教我么?”

然而,結婚后,孫柔嘉說那件事啊,其實是這樣滴:“我是年輕女孩子,大學剛畢業,第一次做事,給那些狗男學生欺負,沒有什么難為情。不像有人留學回來教書,給學生上公呈要攆走,還是我通的消息,保全他的飯碗。”

而且錢老還不走狗血家庭劇的套路,人物性格轉變不給動機。有人說,這是主題先行,為了表達“圍在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圍在城里的人想沖出去”的主題,強行制造的一對怨偶。

果真如此嗎?

2、越付出越愛,越愛越付出

看過《圍城》的人,都會對那個喪心病狂地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嫁掉的范小姐印象深刻,錢老也從不吝嗇在她身上浪費自己的諷刺才華。

我覺得做人還是要有一些基本的同情心滴,既然范小姐不是想要嫁給我,我就有義務為她辯白幾句:你瞧瞧,三閭大學是什么地方?窮鄉僻壤,與世隔絕;你再想想,這仗什么時候打完?不知道;你再瞅瞅,錢老為你們精心挑選的、可供結婚的人選都是什么人?心靈和五官一樣丑陋的陸子瀟之流。

這簡直就是“大齡未婚高知女青年”的古墓派,你能怪范小姐見到未婚男人就吃相不雅嗎?

其實孫柔嘉的心態和范小姐并無不同,只是目標感更強,手段更加隱蔽。

有人要說了,人家小姑娘喜歡一個人,主動一點,就你話多?人家在父母家里就是不受待見,從小學會了看人臉色裝無辜的生存技能,難道不可以嗎?人家是受了新式教育的新女性,大膽追求心上人,偶爾耍點女生的小手段小心機,難道不可以嗎?

主動追求愛情,當然沒問題,只要承受一點代價,三個字:付出感。

什么叫“付出感”呢?當你對一種關系投入精力去維系時,你實際上是在說服自己接受這個關系,你投入的越多,你對這個關系也就越依賴。

“一見鐘情”就是一個典型“付出感”的例子。

柔嘉對鴻漸有一見鐘情嗎?其實是有的。訂婚后,某天孫柔嘉忽然45度望天,說了句啞謎:“再過五天,就是一周年了!”鴻漸果然沒有經得住考驗,沒接上話。

這是什么周年紀念呢?柔嘉記得很清楚,倆人是“去年八月七號的早晨趙辛楣請客認識的”。

為什么我說這是一見鐘情呢?兩人接著往下敘舊:那次見面后沒過幾天,他們就踏上了旅程,船上,孫柔嘉無意中聽到鴻漸為自己的差旅費擔憂,她當時的感受是:

“所以我上了你的當。我以為你是好人,誰知道你是最壞的壞人。”

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然后免不了再多看幾眼,多多互動幾次,最后就是越付出越愛,越愛越付出。

職場戀情有一個“從同事到戀人”很長的過渡期,這段過渡很危險,很容易無疾而終,必須有人主動,這就是孫柔嘉第二階段的付出:愛情三十六計,就像一場游戲,我要自己掌握遙控器。

兩人的關系一度很危險,孫柔嘉一到三閭大學,就被陸子瀟盯上了,可幾次暗示,方鴻漸卻無動于衷。孫柔嘉只好當機立斷,借向他請教“如何拒絕陸子瀟”的機會,不經意地在方鴻漸的心里留下了幾顆曖昧的種子:

“外面——呃——閑話很多,真討厭!”

種子果然發芽了,鴻漸忽然想到:“假使不愛孫小姐,管什么閑事?是不是愛她——有一點點愛她呢?”

方鴻漸啊方鴻漸,女生把好吃的遞給你,絕對不是給你吃的,是讓你幫他把袋子拆開。

這一步勝在蜻蜓點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下一步就是棋行險招,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了。

孫柔嘉拋出了一封根本不存在的“告密信”——她說是陸子瀟向孫父寫信,告發她和鴻漸的“不軌行為”。利用方鴻漸的負疚感,柔嘉創造了擇日定婚的即成事實。

可以說,在親密關系中,付出是最基本的動作,沒有付出的人,永遠體會不到真正的感情。

那么為什么說“付出感”是孫柔嘉婚前婚后形象變化的主要原因呢?并不很多情感專家說的“用付出綁架對方”(理由后面再講),而在于:

如果你的付出長期得不到回報,必然對你造成再次傷害。

3、破壞了公平感,才是扼殺親密關系的殺手

David G. Myers的《社會心理學》一書中,將公平感(aquity)和依戀感(loving attachment)、彼此坦誠(self-disclosure),共同列為“增進親密關系”的三大因素。

公平感的問題,在婚姻關系常常被忽視,甚至有一句話叫“愛的奉獻”。因為主流價值觀認為,愛與被愛是心靈的吸引,而不是利益交換。

但非常遺憾,人們喜歡唱高調,實際上又做不到。心理學家Schafer&keith在1980年的論文中,調查了幾百對夫妻,他們對婚姻關系最不滿意地方,并不是對方不忠誠,而是對方在做家務、照顧孩子等方面付出太少,感到不公平。

單方面長期的付出,破壞了公平感,正是扼殺親密關系的殺手。

婚前,孫柔嘉一方面苦心維持著他們脆弱的聯系,一方面又要顧及自己的淑女形象時,方鴻漸卻始終在糾纏一件事:我愛她嗎?我不愛她嗎?

因為缺乏“大齡高知未婚女青年”的危機感,方鴻漸一直是個被動的角色,連同事安排的相親活動都當成負擔,書上說“鴻漸情感像個漩渦。自己沒牽到,可以放心。但聽說孫小姐和旁人好,又刺心難受”。

方鴻漸就像是“三不男人”中的“二不”,不主動、不拒絕,幸好,還不至于“不負責”,也就是在這一點上,被孫柔嘉一舉拿下。

可見雙方對這段關系的付出完全不成比例,我們說,沒有付出,就不能體會到真正的愛,最多是“寵愛”。事實上,方鴻漸對孫柔嘉有一種孩子般的依戀,孫柔嘉有次在拌嘴之后,又氣又笑道:“這種蠻不講禮的話,只可以小孩子說,你講了并不有趣。”

方鴻漸結婚的目的,更像是體驗一下,一個人的日子有多舒坦。

當然,親密關系中的公平性,不見得馬上就要回報,而是一種長期的“互惠”關系,所以,孫柔嘉愿意在婚前接受這種不平等的付出,因為她以為婚后可以“補償”回來。

然而,兩個的關系模式一旦固定,就很難改變。只有在令她失望這件事情上,他從不令她失望。

錢鐘書在書中一語道破了婚姻關系中吵架雙方的心態:方鴻漸“發現受了氣而有個太太的方便”,孫柔嘉“也發現對丈夫不必像對父母那樣有顧忌”。

很好,這很公平。可問題是,互動的結果還是不公平:“每逢鴻漸動了真氣,她就不再開口。她仿佛跟鴻漸搶一條繩子,盡力各拉一頭,繩子迸直欲斷的時候,她就湊上幾步,這繩子又松軟下來”。

分析兩人婚后七八次爭吵,模式基本上是“太太使小性子——先生寸步不讓——太太揭老底——先生惱羞成怒——兩人冷戰——太太主動釋放和好信號——先生順勢說軟話——兩人暫時和好”。

這個互動模式背后的動機是孫柔嘉想要平衡“婚前單方面付出的不公平感”,讓丈夫多多承擔責任;但鴻漸習慣了之前“想怎么著就怎么著”,拒絕改變。結果還是以柔嘉妥協的方式,又重新回到以前的狀態。

在《圍城》最后一場大戰之后,鴻漸在街上徘徊了一陣子,就回家了,他覺得“就算自己先動手,柔嘉報復得這樣狠毒,兩下勾銷”,但這次迎近他的不是冷戰,不是妥協,而是滿地的狼藉,和太太的離家出走。

4、我只要你對我再好一點

近年常常聽到一個奇怪的觀點:“付出感”是婚姻的殺手。意思是說,愿意付出是你自己的事情,請不要用這種付出去綁架別人。

不求回報,只要默默付出?請問這是情圣的招聘廣告嗎?

這個觀點看似正確,其實根本沒人能做到,最后就變成了“誰付出誰是SB,大家都坐等著被寵愛的感覺”。當你真的以為,“我的一切付出都是一場心甘情愿”時,你下一個遇上的,很可能就是人渣。

在親密關系中,“用愛綁架對方”固然不對,但要求對方對自己的付出作出回應,是非常合理的心態。如果對方沒有付出,他就無法真正體驗這段親密關系,也不會產生任何責任感,更不會真心在乎你。

在《圍城》中,小兩口偶爾也會改變一下“互動模式”。

一次,兩人看電影的路上吵架了,柔嘉氣得一人跑掉了,留給他一個“背影在隔街人叢里出沒,異常纖弱”,這一次,鴻漸忽然產生了憐惜保護之心,稍稍地追了上去,像個孩子的惡作劇一樣,在柔嘉的肩頭一拍。

書中說柔嘉此時的表情是“驚喜交集”,說了一聲:“你怎么也來了?”

(此時應有主題歌《只要你對我再好一點》)

我只要你對我再好一點,

我就相信你承諾的永遠。

只要你,只要你愛我再久一點,

我就情愿為你放棄一切,

陪你到海角天邊。

(本文為“讀《圍城》”系列第十篇)

相關熱文

為什么女學霸會變成全職太太?(圍城之三)

為什么會在別人身上,看到令人討厭的自己?

為什么錢鍾書寫婚姻寫得絕望,寫友誼卻無比真誠?(圍城之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