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寶那天早上洗瀨完已8點半,當他坐下正要“發揮”他的能量時,阿姨及時將剝了皮的白水雞蛋放到孩子跟前,“吃雞蛋”。
小寶拿起了雞蛋,吃起來。阿姨沒什么事就坐到了孩子跟前。三下兩口,孩子便吃得不順口起來,蛋黃噎人,捏在手里的碎沫蛋黃沿著孩子的上衣滾落到地板上,阿姨立即從孩子手里拿過雞蛋,自己剝起來,一點點分著喂小寶。
小寶的媽媽林靜正準備開始吃早餐,看到阿姨老年人的習慣愛插手的毛病又犯,總覺得東西灑在地上臟。以前這種情況林靜已經說了好幾次,孩子現在是自己吃飯養成期,會有幾個月灑飯的過程,但還是得讓他獨立吃。
林靜扭頭,有些克制、又緩緩的說,“阿姨,你不用管他,讓他自己吃。”
阿姨見狀收了手,把雞蛋遞回去,就側身進了廚房。
孩子吃完雞蛋,便開始坐不住,四處晃晃蕩蕩,一時拿小車、一時要看動畫片,林靜不想多說,飯吃得差不多便進了洗手間收拾。
外面又變成兩個人。不時聽到阿姨和孩子又開始嚷的嚷、抗議的抗議。
隔不一會兒,兩個人的拉踞戰升級。
“坐下!”
接著就是孩子開始躲著跑,往小桌底下鉆的動靜。
然后就開始了強硬政策,“你吃不吃!”
林靜迅速擰開門鎖,“阿姨,他不吃不用強迫他吃”,依然保持著語氣的淡定。
阿姨隨即松軟下來,把碗拿走了。
一切收拾停當,阿姨準備帶孩子出去玩。
孩子說,“媽媽跟我們一起好不好。”
“好,等媽媽把衣服換好就跟你一起走,不過你先跟奶奶一起下去也行。”
阿姨邊收拾好小包,邊跟小寶說著,我們先下去吧。
“我要跟媽媽一起下去。”
“那你不跟奶奶一起下去,奶奶就先走了啊。”說著就打開門站到了門口。
孩子有點著急,一邊焦急地跑洗手間門口看媽媽,一邊看著已經出門的奶奶,嘴里嘟嚷著,“媽媽你快一點”然后往能看見奶奶視線的地方退了兩步望去,“奶奶,你先別走。”
孩子開始央求起來,咽咽的眼圈也紅了。
林靜覺得不對,趕緊跑出來到門口說,“阿姨,那你別著急先等一下他。”
“恩,我曉得——”阿姨臉背對著她,瞟也沒瞟一眼林靜,斜著身體撥動著手機。
林靜覺得今天肯定不能單獨走了,決定陪孩子一起下去。剛鎖了門阿姨便拿起門口的垃圾往下走,小寶又著急了,“奶奶你等我——”
林靜見勢安慰起小寶,“沒事,寶寶,奶奶到樓下丟垃圾。”
于是兩人牽著一起下樓梯。
孩子拉著林靜的手往下走,剛走一層,孩子問:“媽媽,奶奶怎么不見了?”說著松開他的手要去追,林靜隱隱覺得心疼。
“沒事,小寶,你看,奶奶已經到一樓了,她在一樓等著我們呢。”說著朝樓道的窗戶指著單元門門口,孩子看到奶奶在,頓時放下心來。又伸手牽起林靜,嘴里催促著,“走,快一點,我們去找奶奶吧。”
下了樓走在小區的花園里,春天新鮮的空氣撲鼻而來,林靜覺得寬松了許多,暖暖的陽光照著。她牽著孩子,指著小花園里打了苞的桃花說,小寶,你看,現在春天來了,桃花都已經快開了,過幾天我們就能看到粉紅色的桃花了,特別漂亮。你看,柳樹也發芽了呢,好看嗎?嫩綠的葉子。
孩子也高興起來。通常這個時候,孩子很默契,能接收到她的話音信息,開始跟著媽媽念,桃花、柳樹、葉子,他知道媽媽要教他認他不知道的東西。
走了一會兒,孩子開始撒起嬌來,要媽媽抱。林靜說,“那咱們走到門口鐵門的地方再抱吧”,孩子高興起來,說好!然后自己跑到奶奶和媽媽中間,把兩個人的手都牽著,林靜感到手下一重,呵,他抬起兩腿示意媽媽奶奶提著他往前走。
這時林靜才覺得孩子算是放松下來,像是一種小小的內心世界里,希望都不要離開他的默默請求。只是孩子的訴求是那么可憐、討好著大人。
二
林靜把孩子送到商場二樓,本想和孩子告個別,看到他跑遠的背影,便跟阿姨說了聲“那我先下去了啊,有什么事打我電話或者微信”,便提著電腦走了。
點了杯茶,放好電腦,林靜坐下來,心里憤憤的,很是惱火。不如問問認識的阿姨,問哪里有培訓保姆的,就算她林靜的話阿姨聽不進去,去參加專業培訓,聽別人講總可以吧!
正想著干脆問問上次小區阿姨的朋友是在哪兒培訓的,剛拿起手機,突然一條短信進來,簡簡單單一行字顯示出來:林靜你好,家里有事不能帶你的小孩了,我想回家。
她定定地愣在那兒,看來不止是她不痛快,阿姨也在忍著。
林靜坐著那里,心里好像終于被捅破一層紙:走就走吧,她也還滿肚子的怨氣呢。最后她決定穩一穩,先把手頭的事做完。回了條短信,“不管有什么事,等一會晚一點聊聊也好。”
她坐在那兒,原計劃看些書,沒想到被這突如其來的短信,打得七零八落。日常生活的碰撞一幕幕隱現。
林靜的爸爸幫她找到這位阿姨時,是托公安局的朋友幫忙找的,要有體力,能帶孩子,會做飯,其它的,對孩子有點耐心、人干凈就行。千挑萬選,雙方見面都還滿意。答應這樁事件之前,阿姨提出來要來見見林靜夫妻,說是看看孩子和家長。林靜覺得這人有譜。
林靜爸爸告訴林靜,說阿姨是個能耐人,只是家庭條件比較差。老公沒了,有一兒一女。并叮囑,平時能帶過的,就帶過,少講究一點。
新年過后,阿姨一個人上了火車,來了林靜家。行李一放,把家里平時要用到的電器、孩子飯食、各東西歸置,問個仔細。家務活麻利又干凈,7點起床,做早飯,洗碗等等。
最開始的一星期林靜帶阿姨熟悉周邊環境,買菜、做飯、陪玩等等,孩子慢慢熟悉了新阿姨,才讓他們單獨相處,從簡單的帶下樓,到離開一個上午,到離開五六個小時,最后白天時間完全交給她。
可以說過渡的非常順利。
三
沒想到的是,半個月過去,矛盾一件件顯出來,林靜實實打了個寒噤。
她只知道阿姨不用微信,教教都會了。后來才發現手機也少用,林靜教她發微信語音,試了兩天都按不準中間的鈕,到現在,會發了,卻從來不看。林靜問過幾次孩子情況,沒一條回過;阿姨愛收拾,見不得家里亂七八糟的東西擺在跟前,覺得沒用的直接就飛進了垃圾桶;
孩子的各類玩具,積木、切菜用具各種水果、樂高拼裝她跟處理垃圾似的嘩嘩倒進收納桶;又嫌礙事,把林靜的快遞包一個個拆開,把包裝盒扔掉;
再接著,就是家里的電器開始壞,墩布拖把折斷了,電飯煲內膽泡一整夜沒法煮飯。可林靜覺得最不思議的是,她發現阿姨把孩子兩歲生日攝影時他們寫給孩子的信當垃圾丟了。
問起來她毫無反應,“我看著是封信就丟了。”林靜氣不過,心想當是廢紙丟了就算了,知道是信還丟,這能說得過去嗎。
慢慢,林靜也看出來,這阿姨,是個粗人。
體力活可以,干勁足,從不耍懶,把家里安排得妥妥當當。但待孩子,基本是農村婦人一套待孩子的強勢思維,嘴里常常掛著“快快快”,起床冷言相向,睡到這個點還不起。飯不吃怎么行,快點吃。別動這個,那個抽屜別打開,不許扔東西,不要哭,哭奶奶就不喜歡你。一到飯點就把電視打開,孩子不鬧好喂飯。林靜看在眼里,心痛。一個原本自由、有想象力、有界限分別力的孩子,沒幾天就整得木木的。
這些還好,林靜覺得最難的,是阿姨不會普通話。心情好能勉強擠些家鄉普通話,一正經做事,全是鄉音,林靜見著孩子慢慢的被影響,吃飯說“奇飯”,喝水成了“豁水”,拉臭成了“屙屎”,但也只能忍著,這來了不到倆月,想一下都好也不可能。
陪孩子講故事,一頁書常常孩子已看完這頁猜出下頁情節,她還在aoe地一個字一個字認,什么意思都顧不上。林靜有時覺得,阿姨很強制。孩子不吃飯就一把把孩子掄到自己腿上,灌鴨子式給喂進去,哪里跑!
她說,“這樣灌他以后只能對吃飯更逆反,無論如何,吃飯是個享受的事,還得讓他自己吃。哪怕餓兩頓都行,幾個月就好了”。
發展到最后,便成了硬碰硬,“你吃不吃!”“你不吃飯奶奶就生氣了,再不帶你出去玩了!”
要不就是強列命令:“坐下!”
林靜有時看見了會說幾句,但慢慢的,阿姨不再往孩子跟前湊,直接就上廚房干點活、洗洗孩子衣服。林靜發現,她的躲,和以前阿姨的躲不同,以前的阿姨是找閑,和孩子陷在一起不自由,做點家務多自在。但這個阿姨,她的撤退,更像是一種“媽媽一出現,我說話不管用”的暫時退場。
四
最近,林靜在家發覺兒越來越不對勁,從前兒子可以跟媽媽輕輕松松告別,不害怕離開。聽得進媽媽說的多吃兩口肚子的小精靈會高興、能開火車的話。現在,孩子要么突然冒一句,“媽媽,你不要生氣好不好?”“媽媽,你別走,陪我好不好?”要么就是林靜編的話孩子臉上完全一副你們的騙人鬼話我才不信的表情。
林靜奇怪,怎么會變成這樣?膽小恐懼,以前只要媽媽在,誰走了都無所謂。
林靜知道,這個阿姨太要強,做事急躁,孩子不聽話就理所當然地用大人的方式嚇孩子,自以為一時半會能奏效就行。可換來的卻是孩子變本加厲地反抗,叛逆。
而就在今天,就在剛才,阿姨也積蓄了她許多的不滿意,一下發出來,就是直接要走了。
坐在位置上,林靜左思右想,心里也氣,甚至想好了大不了請個小時工到家里幫忙做飯、洗衣,孩子她來帶。可,請人的難度和孩子又得重新來過再適應一個人,是多么的難。她細細回味,覺得阿姨有阿姨的好。她一心干活,從不挑揀,有時她晚上回來沒吃飯,二話不說阿姨就上廚房炒菜。雖然帶孩子缺乏方法,強制又蠻勁,但無論如何,對孩子的本心還是出于愛。
而阿姨自己呢?林靜回想起她的樣子,覺得阿姨的確是憋得狠,一個在工廠做工的女工,靠多勞多得鍛煉的一身體力與人際認同,怎么到了這個一線城市,來帶個娃,就不行了?你保證他喂飽、穿暖、別出安全問題,不就是最大的任務嘛!
可林靜卻覺得,現在的孩子不缺吃不少穿,你餓他兩天也餓不死,但很可能你一句話,會給孩子造成一輩子的不安全感和傷害,這是看不見的隱患。阿姨越不在乎,林靜就越不放心讓孩子和阿姨獨處的時間過長,有時事情沒做完就收了東西往家奔。
林靜甚至理解她,那樣的家庭環境,丈夫不在,兩個孩子,她支撐起一個家。但是林靜能妥協嗎?是的,一個阿姨的任務好像看似會做飯、能料理生活就可以,但是就算是吃飯、料理生活,沒有哪一件事是不需要跟孩子交流、溝通的。但是她能交流嗎,會溝通嗎?如果不會可以慢慢調整、學,可阿姨不認可,不覺得有必要要這樣做,那就難說了。
想到這,林靜覺得有些話,有必要跟阿姨談一談。
到了家,阿姨先發了話,“上午短信收到了嗎?”
她說,“阿姨我給你回復了啊,說晚一點聊。”
“我家里母親擔心我走這么遠的路,腿摔了。我這個人,是個開心的人,心里不能掛事,以前落下神經衰弱的毛病,最近因為我母親的事老睡不著,家里我也不放心。加之你的孩子我總是帶不好哄不好,我也著急為什么你一回來他就不要我,有時一著急就跟孩子發脾氣。”
林靜心里知道,家事不是一兩天就有,老太太有人照顧,不然她早走了,這會兒也是一個理由。
林靜說“阿姨,所以我是說您在帶孩子這塊經驗還是少一點。有一點您還是得要知道,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爺爺奶奶帶得再好再愛他,都不如爸爸媽媽親熱,這是天性。這個事實你一定要明白,而且真的沒必要去為此覺得很難受。”
“我就是想帶好他,但是我能力有限,總是想做做不到。有時我好心跟你孩子講個故事看個書,他就不耐煩跑開了,他不喜歡我給他講。我很不舒服,你們再看看,看有沒有合適的人。”
“阿姨,您有您的決定和想法,如果說哪個人真的說要走,強行留肯定是留不住的。”
“對”。
“不過,阿姨,不管今后您在還是不在我家,我也想今天有些話哪您說說。”
“我覺得您今天說要走,是不是因為我最近話說得有點多?我想一個您還是得體諒我們年輕人,也都是父母心。二是我還得跟您重新說明一下,我說的那些,都是一個最低要求,我只是希望您不要老是說一些話去傷害小孩子,別說你再不怎么樣奶奶就不喜歡你,就走了,你不吃飯你媽就生氣了。好好的一個孩子,聽了這些話哪個不膽怯。一個孩子3歲前的安全感建立,太重要了。”
“您不能為了喂兩口飯下去,為了讓他聽話,就要挾他,你們都太大人意志了,也很難低下身子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對于一個孩子來說,語言的傷害比兩頓飯不吃,少出去玩幾次都要嚴重很多。同時也不能老去和一個孩子硬碰硬,你那么大聲地呵斥他不許做這不許做那。”
“座下!如果我要做什么事,用這種語氣命令你,反復跟你說,你會怎么想?但凡是一個人,都不喜歡聽別人的命令。別談一個小孩。所以小寶才會越來越不聽你的話,行為越來越逆反”。
從林靜說“安全感”這個詞開始,阿姨就開始用小指挖自己的耳朵,像挖出來什么,還用指甲往外彈得發出咝咝的聲音,不耐煩中有種林靜很做作鬼講究的樣子。
林靜看著,覺得好難。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真的太難了。她看著阿姨,感覺就像一堵銅墻鐵壁,怎么穿都無法穿過。
她好嗎?她好。她勤快、能吃苦,耐得住無聊的生活。她有眼力見,會看形勢,熱心腸。
她不好嗎?她有種種不好,她沒文化,不尊重知識,心里無物。她把孩子玩具袋子無所謂地扔起來,她嫌棄林靜四處丟散著的書,就像醫院清潔工嫌棄怎么每天源源不斷有屎,給她制造麻煩。
林靜腦子嗡嗡,阿姨開了口,“有些事情我是真的想改變,我覺得憋得慌,有力使卻使不到地方,我改變不了,都是我的錯,我怕耽誤你家小孩。”
林靜見勢,覺得看來有些話是不得不說了。
“阿姨,改與不改變,有時只是個方法問題,但是你是真的改不了,還是因為你自己太能干太強勢,覺得憋屈而不想改!”
“你是有創造能力的人,你的房子、你的兒女,都是因為你才有今天,你是能干人。但是,我也覺得奇怪,我和孩子爸爸去你家見到您兒子的時候,為什么阿姨這么利索一人,您兒子是那個樣子,快30歲了連普通的社交、打個招呼都不會?一點生氣都沒有。”
“現在我看到您這個人,我能懂為什么了,因為你太強了,你管的事情太多了,你覺得家里只有你說的才是對的。對于孩子的行為只要你覺得無用,你都抱著冷言冷語或者責備的心態,孩子畏畏縮縮,時間久了,他就會變成一個不自信,沒有想法、沒有生氣的孩子,就變成了你心里聽話的孩子。但是你的方式真的對嗎?現在的情況如何呢?你讓你兒子在親戚的工程隊做工干活,就成了現在有活就做,沒活就無收入的狀態。但這是你的安排,因為你安心。可是如果逃出你的安排,他會自己做決定,會有自己的想法嗎?沒有。你到我家來你之前說的要求我難道不知道嗎!介紹活也好介紹對象也好,我敢隨便給你介紹嗎?你是有要求的人,我能隨隨便便就讓你的兒子上項目上工地干活去嗎,出了安全問題怎么辦?怎么給你交代?!”
說完這些,林靜一下痛快了許多。
阿姨坐著那,一言不發。長時間的沉默。
“你們都是有文化的人,這些話我說不出來,但是你的話說到我心坎去了。”
兩人都安靜地坐在那,眼見著墻上的鐘指向六點,阿姨起身進了廚房。林靜拿起手機亂翻,好賴也就這樣了。
奇怪的是,從廚房傳出一串串高興的歌聲,以前從沒有過。
五
第二天,照例林靜在洗手間抱著孩子,阿姨倒水,拿沐浴露給小寶洗。
阿姨等待林靜給孩子穿上褲子的時間里,問了一句,“你孩子是不是經常流鼻涕?”
“沒有啊,可能是過敏性體質,一吹風就流鼻涕像感冒。”
“我也怕帶不好你的孩子,怕他感冒。”
“那也很正常,這么點孩子,春天怕花粉過敏,有時得留心手足口,秋天得提防秋季腹瀉,冬天愛感冒發燒,都很正常。”
接著阿姨又開始數落孩子在上課時老愛扔東西,把樂器一扔就打著別的小朋友,在家也愛亂扔東西推凳子。
林靜聽著沒出聲,以前阿姨可沒在她面前數落過孩子,她抿嘴笑了起來。然后高興地抱著孩子出了洗手間,像默默對孩子示意了一下,“行了,咱不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