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5 ?《小山詞》和《納蘭詞》,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之因?,自動化會威脅就業嗎??,如何領導極聰明的人?,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企業戰略的6個關鍵詞

吳軍 ?第186封信丨《小山詞》和《納蘭詞》

如果想知道納蘭性德是什么樣的人,看看賈寶玉就知道了。納蘭性德自己講,他是生活在“緇塵京國,烏衣門第”這樣的家里。“緇塵京國”是什么意思,“京國”很好理解,就是北京。“緇塵”就是車水馬龍過后揚起的塵土,在當時沒有霧霾,大家以城市里塵土飛揚來形容繁華。“烏衣門第”比較好理解,當年東晉時,南京的烏衣巷乃是王導、謝安這樣的鐘鳴鼎食之家居住的地方。生長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曾經當過康熙的侍讀(他的年齡和康熙相仿),又年紀輕輕就高中進士,納蘭性德本可以在仕途上前途無量。可他偏偏又不喜歡功名,很少結交權貴,卻喜歡結交寒門文士,更是把全部的心思都花在詩詞上。

如果說納蘭性德和賈寶玉有一點不同,那就是納蘭性德的才氣和文學修養可比賈寶玉高得多,和賈寶玉不喜歡讀書不同,納蘭性德則非常喜歡讀書。納蘭性德的詞讀起來清新婉約,這在兩宋后已經不多見了。他的詞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后世,都廣為流傳。在當時,納蘭性德的詞一寫出來,大家就廣為傳誦流行,這種受歡迎程度,只有北宋時期的柳永、蘇軾等人做到過。今天,他的很多詞句已經成為我們常說的俗語,只是很多人說起來的時候并不知道是他寫的,比如“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等。因此王國維稱贊他是“北宋以來,一人而已”,梁啟超則認為他是清初第一才子,不無道理。納蘭性德的詞確實寫得好,他只留下幾百首,但隨便拿出一首來,讀起來都朗朗上口。比如他在冬日里寫的《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如同隨手拈來的一般,卻又同時具有宋人詞和元人小令的妙處,這在宋后實難見到。不過,在北宋,也有一位類似納蘭性德的貴族公子,那就是北宋的晏幾道,他號小山,因此所寫的詞也被稱為《小山詞》。晏幾道的身世和納蘭性德非常相似,也是相門公子,他的父親晏殊曾經擔任過同平章事兼樞密使,即正宰相,也是著名的文學家。作為晏殊46歲才得的兒子,晏幾道小時候在家里的地位就有點像賈寶玉,在綺羅脂粉堆中長大。和賈寶玉不同的是,他14歲便中進士,不過他和賈寶玉一樣跌宕歌詞,縱橫詩酒,斗雞走馬,樂享奢華。但是到了晚年,他家道中落,成為一個落魄文人,這種心境,可能曹雪芹最能理解。晏幾道的詞也是以深婉細膩而又癡情出名。和李商隱相似,晏幾道也是一個以夢寫情的高手。他的詞中“夢”這個字用得特別多。他的代表作《臨江仙》是這樣寫的:

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非常好地寫出了對過去情事的回憶,那種明月依舊但人事全非的悵惘之情。歷史上很多人將晏幾道和納蘭性德做對比,應該講他們的藝術成就旗鼓相當。不過很多人在談到這二人時,對晏幾道的評價遠不如納蘭性德,比如王國維認為他沒有走出五代十國時期的《花間集》。大家對晏幾道評價不算太高的原因,可能是宋人善填詞者太多,晏幾道埋沒在其中顯不出來,而到了明清,這個檔次的詞人已經很少了,納蘭性德便顯得鶴立雞群。如果把納蘭性德放到宋朝,可能也沒有那么多人關注他了。如此看來,晏幾道顯得有點生不逢時,這也有點像我們常說的“寧為雞首,不為牛后”。

在世界各國,總有一些貴胄子孫和富家子弟,因為生計不愁而潛心創作或者做研究的。就在納蘭性德和他的那些貧賤之交談詩論道前后若干年,英國也有兩位富家子弟搭起了自己的實驗室和天文臺,最終他們和牛頓等人一道開創了西方的科學時代。他們是物理學家波義耳(以波義耳-馬略特定律而出名,被馬克思譽為開創化學的人)和哈雷。

在過去,一直有這樣的爭論,到底是波義耳、哈雷這些人的工作有意義,還是納蘭性德這樣的人對文明的貢獻大。其實這很難說,要看處在人類發展的什么階段了。具體到當下的中國,我們并不缺波義耳和哈雷,倒是很少能見到納蘭性德和晏幾道這樣的人。

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的約翰·亞當斯講過這樣一段名言,“我必須學習政治和戰爭,這樣我的孩子才有可能學習數學和哲學,以及地理、自然歷史等等,然后我的孫子才有機會學習繪畫、詩歌、音樂、建筑、編織女紅和瓷藝”。換句話說,前幾代的人要考慮生存和安全問題,這就是亞當斯所說的政治和戰爭的必要性;接下來要考慮社會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科學和工程;當這些事情都做好了以后,人類就會追求藝術等更高精神層面的東西。

很多人希望通過一代人實現鯉魚跳龍門,能夠實現當然不錯,但是,更現實的做法可能是像亞當斯所說的,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后,孩子能夠像晏幾道或者納蘭性德那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萬維鋼 ?周末問答

來自日課:索羅斯的見識

如何科學地、全方位、整體地認知一些復雜的事情呢?比如說,股票投資,企業管理,教育子女,等等。還有是不是,因為人類認知工具和認知方式的缺陷,我們現在只能認知某一件事情的一些方面,而只有科技和認知逐漸發展了,我們才能更全面更準確地認知世界呢?

萬維鋼

我們不應該過分追求全面、準確地認知世界。當然,更全面、更準確一點總是好的,可是認識世界總有個限度。做事做得好的并不總是什么都了解清楚了才行動。有時候無知無畏,先行動起來反而是最好的辦法。認識世界要有點貝葉斯定理的精神,大膽假設,敢于行動,但是隨時調整。


怎么把在得到所學習的知識內化、固化,轉換成一種習慣,進而滴水穿石地影響自己的行為和生活?

萬維鋼

我們在這里說的都是紙上談兵,只有付諸實踐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我們是 know-what,不是 know-how. 但見識多的確有好處,比如你再學習新東西會更快。還有,每個人能實踐的都是有限的,但是在有限的實踐之中,偶爾沒準兒也能用上一兩招書本上的東西 —— 學而時習(實踐)之,不亦樂乎。

來自日課:專家的五重境界

請問您能說說索羅斯這類人的價值嗎?謝謝。

萬維鋼

一般的金融投機,對社會是有價值的。比如說它轉移了風險。社會上有很多有閑錢的人,這些錢能生利當然好,損失一點也能承受,他們對風險的承受能力高。社會上還有很多創業者和勞動者,他們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低。有了金融市場,大量的風險就可以從創業者、勞動者身上轉移到投資者身上,就更鼓勵人們去創業和勞動。如果金融投機發達,銀行提供貸款之后,可以把貸款合同賣給更能承擔風險的機構,這樣銀行就能接受更低的貸款利率,讓更多的事業開工。像看跌期權、做空股票這些投機手段,有人認為它們促使了市場不穩定,其實研究表明這些恰恰是穩定市場的工具 —— 它們等于是投資者買賣的保險。金融投機還增加了流動性,還能讓各種信息迅速產生反應,好的會得到回報,壞的會被懲罰。

嗯(⊙v⊙)就像剛發出的吳曉波筆記,渾水公司簡直可以當照妖鏡用。

一般道理是一般道理,但具體到當前各國的金融市場,到底應該加強監管還是應該減少監管,是一個可以研究的問題。事實上,索羅斯反而主張應該增加監管。他甚至認為,美國政府應該向中國政府學習:如果政府判斷哪個方向現在已經過熱了,就可以直接禁止銀行往這個方向貸款!

索羅斯如此主張,是為了避免金融危機 —— 盡管很多人認為金融危機就是他和他這樣的人搞出來的。但是也有另一種聲音認為,金融危機其實是好事,有利于淘汰落后產能……還是那句話,我們坐在家里抽象地談論這些問題沒啥意義。


來自日課:意會工具箱里的六種武器

前臺和后臺那個理論(后臺的準備決定著前臺的呈現)用于解釋房地產房間空間(開放空間貫通亮透、隱秘空間也設計得很精致),似乎……比較牽強、不是很搭。前臺后臺理論倒是可以解釋或運用于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你后臺要清正廉潔、集思廣益,才能呈現于前臺良好的公共政策。(不知對否?)

萬維鋼

有道理!哈哈。我猜麥茲伯格只是想借助一個名家的理論來說明自己的武器有好的出身。


萬維鋼

一半美國人拿不出來400美元這個問題,把美國人自己也震驚了。外表看著狀況都不錯,實際上拿不出錢來。過去二三十年一般美國人的實際收入沒有增長,是個大問題。但現在是有些中產階層也拿不出錢來。一般美國人的財務情況有點像咱們之前講《自滿階級》這本書的時候說的聯邦政府的財政預算,強制性開支太多,可自由支配開支太少。

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借貸消費,除了中國人能普遍認同的房子之外,還有汽車、家具、電器等等東西都用分期付款,這還不算信用卡上的沖動型消費。當然,如果該買的保險都買了、該存的養老金都存了,也的確不需要太多閑錢 —— 可是400美元拿不出來,自己肯定是有責任的。有些美國人用自己住的房產抵押,拿貸款出去旅游,像這樣的事兒中國人不太可能干得出來。

人們能接受高房價,是因為把房產當做投資,預期自己可以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就算將來房價大跌,房產也不會是一種一次性服務。房子,承擔了多少感情啊。

有個彩蛋

萬維鋼

有一個有趣的團隊叫“ 薛定餓了么 ”,把咱們之前講過的《量子力學的“人性”》,制作成了一個4分鐘的視頻小片叫《致命分身》,我覺得做得很有趣,把日課做成小片這件事本身也很有趣,推薦你去看看,嗶哩嗶哩或者微信搜索“薛定餓了么”或者“致命分身”,都能找到。你還希望把哪集日課做成視頻?告訴我或者直接跟他們說,都行。

張五常: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之因

這兩年西方喜歡把中國叫做“地球上的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經濟體是美國。但他覺得,如果從金錢這個角度來看,這么說不太準確。因為從整體上看,中國的房價比美國大概高出一倍,高樓大廈的數量遠超過美國。而且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大概四倍,沒有種族歧視,生產力也不低。再加上中國的基礎設施,比如公路、高鐵,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每年在國際上的發明專利注冊數量也是世界第一。這樣看來,中國的經濟并不落后于美國。但是如果換一個衡量標準,從人均金錢收入的角度來看,中國還遠遠比不上美國。

張五常說,在這方面,中國想追上美國不是不可能,但就算真的追上了,恐怕實質性的收入還是比不了。這是因為,美國地廣人少,風景優美,在享受生活方面的消費者盈余比我們高。“消費者盈余”是經濟學里用來衡量社會福利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消費者盈余越大,意味著人們買一個東西得到的滿足感越大。所以如果社會福利好了,人們會感覺花很少的錢,就可以享受到很高的生活質量。舉個例子,在美國的二級城市里,一套有著無敵海景的花園房,價格只有大概50萬美元,而在中國呢,同樣的房子價格可能要高出十倍。

張五常說,這有點像《圣經》里的伊甸園,伊甸園里什么都有,但是都沒有市值,亞當和夏娃也沒有一分錢,在一些人眼里他們就是窮光蛋。但實際上呢,這種伊甸園的享受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收入,只不過因為沒有市場,不能把它們也折算成市值加到財富總數里去。

張五常認為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是知識引進,他覺得,文化和知識會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關鍵。

從大體上來看,地球上只有三種資源,分別是土地,勞動力和知識。在這三種資源里,土地不能移動,別人的就是別人的;勞動力雖然可以移動,但是在國際間移動還是比較困難;只有知識是可以在國際間自由流動的。因為大多數知識沒有專利保護,就算有也只保護十多年,并且一旦外泄就不能收回。張五常說,中國這幾年經濟增長得快,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外界的知識涌進來的速度快,中國青年吸收得也很快,這就讓中國在知識方面有了很大的優勢。而且中國在學習知識方面的限制比較少,也會加強這種優勢。張五常拿建筑和裝修工人舉例子,中國的建筑工人一般都是全能型的,樣樣都會,而在西方呢,因為有工會的限制,水歸水,電歸電,煤氣歸煤氣,每種工人之間干的活是不能夠“過界”的。

第二個關鍵原因是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快,基礎設施就是比如礦井、鐵路、公路、橋梁等等。

張五常說,在八、九十年代,中國的勞動力一直很廉價,所以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得特別快,不僅速度快,現在質量也越來越高,已經能達到世界級水平。張五常認為,和西方相比,中國的優勢是能不計成本地、快速建設高質量的基礎設施,但是西方不是這樣,他們會先想建這個東西是不是劃算,可實際上呢,并不是所有的基礎設施都是劃算的投資。比如說高鐵,從收入的角度來看,就算是回本都遙遙無期,但這并不代表不應該建高鐵,這些大興土木的投資都不能光從金額的支出和回報來看。張五常說,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很少是虧本的。眼光看遠一些,這些基礎設施對中國未來發展有很大幫助。


麥肯錫:自動化會威脅就業嗎?

研究院評估了美國800多種職業、2000多項工作內容的自動化潛力,拿銷售人員來舉例,在銷售人員和顧客打招呼這個動作里,需要人的認知能力,比如他要檢索這個人的信息,輸出一個合適的表達方式;還需要自然語言處理能力、情感能力等等。

然后在行業專家的幫助下,他們設計了不同的場景,來考察自動化技術能不能取代這些能力。我們通常覺得,那些高工資、高技術水平的工作不太容易被機器取代。可是報告卻發現,雖然整體來看有這樣的趨勢,但幾乎所有的職業都有自動化潛力,就連公司CEO這樣的職業也不例外。而且通過改進現有的技術,在全球所有工作里,會有一半的工作內容可以實現自動化。數據顯示,60%的職業有3成以上的工作內容是可以自動化的。

那么,自動化到底會不會威脅就業呢?報告認為,自動化只是改變了就業的趨勢。很多職業在完全自動化之前,都會先經歷部分自動化。

從歷史上因為技術革命而導致大規模失業的先例來看,勞動力市場一直都很活躍,新的職業、新的工作崗位會源源不斷地被創造出來。舉個例子,美國農業的勞動力占比在1900年是40%,到了2000年就只有2%了,制造業的勞動力占比也從25%降到不到10%。但在這個過程里,新的崗位彌補了這些消失的工作,可是在當時,誰都不知道哪些新職業會出現。這種情況對全球的影響是怎樣的呢?我們可能覺得,發展中國家大部分工作技術水平相對比較低,這些工作更有可能被機器取代,所以自動化會先從發展中國家開始推進。

但報告認為,實際情況可能并不是這樣。因為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薪酬水平比較低,推進自動化的意愿也就沒有那么強。而工資水平相對較高的發達國家呢,自動化應用的商業發展前景更有吸引力,他們也就會更積極地推進自動化。

而且研究顯示,自動化可以帶動全球經濟的增長,甚至是縮小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經濟增長差距,尤其是,它可以幫助填補因為人口老齡化而減少的勞動力缺口。

報告中說,在過去的50年,拉動各國GDP增長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就業人數的增長,還有一個是生產力的提高。但是現在因為人口老齡化,勞動力變少了,而自動化正好可以補上這個缺口。

報告認為,自動化對不同國家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它把全球的國家大致分成了三類。

第一類是發達經濟體,比如澳大利亞、法國、日本、美國這些國家。

這些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比較普遍,而自動化可以幫他們提高生產力,才能達到理想中的經濟增長預期,所以發達經濟體對自動化的需求是最迫切的。

第二類是老齡化的新興經濟體,比如中國、俄羅斯、阿根廷、巴西。

報告認為,自動化可以幫助這些國家保持現在的人均GDP水平,但是如果希望國家經濟更快增長,還需要其他提升生產力的方法,比如業務流程轉型等等。

第三類是年輕的新興經濟體,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亞、墨西哥、土耳其等等。

報告認為,這些國家沒有老齡化問題,勞動人口還在繼續增長,所以人均的GDP是可以維持在現在的水平的,對自動化技術的要求可能沒有那么迫切。但是因為新興經濟體的廉價勞動力優勢,會因為自動化的普及而消失,所以如果想要繼續發展經濟,還是需要自動化技術,還有其他提高生產力的方式才可以。以上就是這份報告所說的部分內容,供你參考。

本文源自: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人機共存的新紀元:自動化,就業和生產力》


哈佛商評:如何領導極聰明的人

美國圣達菲學院是一個特殊的學術機構,這里沒有各種系,沒有正式的等級,也沒有終身教授制。但是,它仍然吸引了250多位各學科頂尖的科學家在這里開展科研工作。這所學校校長大衛·卡拉克爾分享了6點經驗,可供任何組織的領導者借鑒。

第一,要保持謙遜,把自己視為“跟著一群將軍作戰的上校。”

天才需要有好榜樣帶領,定好調子。但更重要的是,領導頂尖人才共同做事,就是要鼓勵他們成為組織中的一分子,強調協作的價值,而不是生硬地向他們推銷某種理念,或者是制定過度細致的管理制度。

第二,不要美化失敗。

一些管理者為了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喜歡美化失敗的作用。對此,卡拉克爾完全不同意,他認為,如果明明知道會失敗,再聰明的人也會失去做事的動力。面對失敗,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而是重新梳理面臨的挑戰,采取新的措施來克服困難。卡拉克爾說:“在圣達菲學院,我們不只慶祝成功,還慶祝大膽試驗。”

第三,鼓勵聰明的過失。

人們都不喜歡分享突然冒出來的瘋狂的主意,怕出錯,怕尷尬。但是,領導者應該多創造機會,讓人們分享看似“漏洞多多”的想法。雖然大家都知道這些想法不成熟,但是經過打磨,這些想法沒準兒就會變成偉大的成就。不過,這并不代表無條件地支持失敗,卡拉克爾引用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默里·蓋爾曼的話說,“錯誤的想法有時很有趣,但正確的想法才是偉大的。”

第四,組織是鍛煉的熔爐,不是舒適的育嬰房。

領導者都應該鼓勵進行嚴格又有建設性的辯論。一方面,辯論能鍛煉每個成員順利應付高度不確定性的挑戰。另一方面,辯論還能幫助大家理解事物,測試觀點。不過,很多企業并不喜歡這種建設性的討論。創新往往會引起辯論,而辯論必然會引起沖突,比起創新帶來的沖突,人們往往更看重內部和諧。但是,作為領導者,應該找到其中的平衡點,打造一個既能開心分享、又敢于提出質疑的氛圍。

第五,像研究最佳做法一樣研究“愚蠢的”做法。

為什么要研究愚蠢的做法呢?卡拉克爾說:“愚蠢才是為何出錯、如何出錯的核心”。即使是頂尖人才,也會做出愚蠢的事情,因此,不斷地克服集體愚蠢是領導力重要的組成部分。就像圣達菲學院,雖然扁平化的層級能夠避免一部分問題,但只有結構上的安排還不夠。大型企業里掌舵最穩的領導者懂得審時度勢,有時候需要利用官僚體制,有時侯則要徹底繞開復雜的層級。

第六,是堅持不懈。

卡拉克爾過去的經驗告訴他,當對你的質疑來自一群頂尖人才時,作為領導者,要能保持初心,堅持自己的判斷。在事事不順的時候,哪怕最基礎的管理學都不起作用了,領導者都要堅持下去。只要愿景沒問題,目標站得住腳,你能堅持的時間可能超出自己想象,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成功。以上觀點,供你參考。


《連線》: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

《連線》3月刊一口氣發了8篇文章來講這個主題。

新聞業面臨的三個危機:
第一個危機,是信息安全方面的“圓形監獄”困境。

圓形監獄,就是周圍一圈環形的囚室,中間一座監視的高塔,囚室里犯人的一舉一動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而高塔裝的是百葉窗,犯人看不見塔里有沒有人,就會時刻都覺得自己被人監視,惶惶不可終日。在信息時代,監視和信息安全是新聞業的心頭大患。

比如斯諾登曾經揭露,一些英國間諜從新聞媒體竊取過大量的郵件,美國警察部門也曾經通過記者的通話記錄去追蹤是誰向記者批判自己的。一系列事實證明,保護新聞業信息安全、保護記者人身安全都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個危機,是假新聞已經成為了一種產業。

《連線》雜志舉了一個例子,歐洲馬其頓有一個“假新聞”小鎮,這兒的年輕人大量炮制假新聞,用來吸引流量、掙廣告費,光是美國大選的最后幾周,這個地方就注冊了一百多個支持特朗普的假新聞網站。本來這個地方人均月收入只有三百多美元,結果有人靠著做假新聞,三個月就掙到了上萬美元。

第三個危機就是,人們對新聞業的信任陷入了惡性循環。

現在新聞來源越來越廣泛,很多媒體不得不靠喚起受眾情感共鳴甚至激怒受眾來吸引人關注、分享。結果是,新聞越制造沖突、越有偏見、越煽情,就越多人傳播,傳播出去又會影響更多的人。這樣惡性循環下來,真相就被冷落了,人們對新聞業的信任也跌到了歷史最低點。

雖然新聞業面臨著突出危機,但《連線》雜志也告訴我們,情況可能并沒有我們想的那么糟糕。比如,雖然都說傳統媒體衰落了,但看傳統媒體的人其實比我們想象的更多。2016年年底的一份報告顯示,《紐約時報》紙質版的日閱讀量超過了純互聯網報紙《赫芬頓郵報》,而且美國廣播公司A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等傳統媒體,它們的晚間新聞觀看量,比點擊率最高的新聞網站還要多出幾百萬次。而且,新聞媒體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這些發展轉機也大有看點。

《連線》雜志列舉了幾個案例,可以作為應對危機的三個方法:
第一個,是傳統媒體及時轉型。

《紐約時報》一直是正統新聞業的龍頭巨擘,但是2014年的一份內部評估報告暴露出了很多深刻的問題,比如重印刷、輕網絡、抗拒變革等等。這份報告觸發了《紐約時報》的數字化變革戰略,他們大力投資核心新聞業務,同時持續增加新的網絡服務和功能,包括個性化健身建議、互動新聞內容和虛擬現實影片,讓現有用戶離不開數字訂閱,也能吸引更多潛在用戶。《紐約時報》轉型的主要目標不是簡單地增加廣告收入,而是讓數字訂閱成為媒體的主要引擎,即使印刷媒體永遠消失,它還是有能力讓旗下的記者在全球各地繼續進行新聞采編工作。

第二個方法是新興媒體尋求全新定位。

《連線》雜志舉的例子是一家叫Blavity 的新興媒體公司,它致力于為有色人種發聲,被譽為“黑人千禧一代的BuzzFeed”。他們清楚自己的用戶需要就某個話題進行交流和爭辯,所以他們業務發展策略的一部分是依賴用戶生產內容,網站上大約有60%的文章和視頻是用戶提交、再由員工進行編輯的。這樣既可以邀請讀者參與編輯流程,也能讓新聞有很強的目標受眾針對性。

第三個應對方法是應用新技術,革新工作方式。

《華盛頓郵報》就引入了人工智能技術,2016年,它的寫稿機器人正式亮相,在8月的里約奧運會上主要寫以數據為主的簡訊,但是到了11月的美國大選就能寫出分析性的稿件了。機器人不僅能寫稿,還能提醒記者注意一些反常數據、找到獨家新聞。《華盛頓郵報》認為寫稿機器人不會讓記者這個職業消失,而是將記者從重復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去聚焦更有價值的內容。以上就是《連線》雜志對當下新聞行業危機與轉機的分析,供你參考。


馬云:企業戰略的6個關鍵詞

關于戰略的描述,馬云主要提煉了6個關鍵詞:使命、愿景、價值觀、組織、人才、KPI。其中,前三個決定了組織的方向,后三個和具體的執行有關。

第一個是使命感。

馬云認為,使命感對一個組織來說最重要。使命感不是一個人相信,而是加入這個組織的任何人都相信。所以做企業一定要想想,你這個企業為什么而存在。如果隨便一個員工都能說出這個公司的使命感是什么,使命感就叫有了。使命感不是老板說出來的,老板要把它做出來。如果你真相信這是使命的時候,你天天在公司里面重復講,在做重大決定的時候,也要先問一下是不是符合使命,就能夠形成一種訓練,你的團隊的力量、集聚能力、人才的靠攏能力就強。

第二個是愿景。

愿景就是公司要去哪里,要發展成什么樣子。馬云說過,阿里巴巴要做102年,橫跨三個世紀,所以阿里巴巴每一次的重大戰略決策,都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做這個事情對十年以后有沒有效果,如果對十年以后沒有效果,這個事情就不做。馬云說,中國很多企業學習硅谷的模式,但是他不太喜歡,他喜歡西雅圖的模式。硅谷企業走的路線是風險投資,高速成長,風險投資設置五年到七年,它也希望你早點賣,希望你撤出。西雅圖模式是基業常青,像微軟、波音、亞馬遜、星巴克都屬于這種模式。

第三個是價值觀,價值觀就是做事的方法。

沒有做事的方法,沒有做事的標準,企業肯定玩完。所以馬云說,阿里巴巴那時候的價值觀考核非常嚴格嚴明,形成阿里巴巴最早的鐵軍,然后團隊合作,大家一起去做一件事情,共同完成。每次的正面考核和負面考核,形成了阿里當時的文化,這一波人成了阿里巴巴最了不起的一幫支柱。后來阿里巴巴做淘寶、做支付寶,反對的人有很多,但是這些人一旦決定干,就會全力以赴。

第四個是人才。

馬云說,首先是不要迷信找最好的人,要找最合適的人,最好的人一定是你培訓出來、磨合出來的,是爭吵出來、練出來的,天下沒有一個人招進來就完美無缺了,招進來一定是有問題的。其次,你招人是招你的老板,你要找比你強的人,把他請進來,找可以當自己老板的人至關重要。此外,小公司的成功是在于聘請什么樣的人,找到合適的人會讓你的公司迅速起來;大公司在于開掉什么樣的人,因為大公司里面最容易出現那種不干活的人。有關人才,馬云還提到了接班人制度。他說任何公司、任何崗位都要有接班人制度。輪崗是接班人制度最好的一點,公司越年輕的時候,越旺盛的時候,越要找接班人,越要建立接班人制度。

第五個是組織。

馬云說,組織問題更為關鍵,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是企業一定要做的。如果人沒有,靠組織補;如果組織沒有,靠人補。比如,阿里巴巴和淘寶重大的組織變革,就是合起來打,或者是分出來打,支付寶本來在淘寶里面,后來拆出來了。什么原因,一是對手變化了,二是環境變化了,還有一個就是人才不夠。比如有些業務實在來不及,你人不夠的時候,不要全部都做,這樣會弄得一塌糊涂,干脆停掉兩個業務,只有這樣才能做起來,有舍才能得,可以合的地方一定合,要分的時候一定要分。勢頭不錯就分;勢頭不行就收,收了以后馬上合起來,團隊人才進行輪崗。

第六個是KPI。

馬云說,所有人都討厭KPI,但是沒有KPI是不行的。KPI最忌諱是愚蠢的分法,我們今年做五十億,你分兩億,他分三億,這個太粗放。KPI是一個結果,要重視前面的事情,你要知道做好哪幾件事情才有結果,KPI在前面的分析極其關鍵。KPI是從下往上進行討論,但是從上往下做決定,決定是老板做,KPI設得好不好,決定了一家公司第二年活得好不好。KPI的決定過高,讓員工一點信心沒有,過低了,你會越做越累。KPI是一種領導藝術,非常難,千萬不能KPI分解,如果明天要完成30億,你發現所有人都在考慮這30億從哪兒來,一定出問題了。你要考慮做30億,大概要做這樣幾件事情;做這個事情成功,要哪幾個人;做那個事情成功,要哪幾個人,這樣才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646評論 6 53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95評論 3 418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560評論 0 376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35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14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24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01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44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88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04評論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98評論 1 370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44評論 5 36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37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65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27評論 1 287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06評論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93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昨天弘丹老師給我們大家發了一個名為《寫出心靈的故事》的電子書。我看了一小部分,感覺有觸動。今天早晨提筆而練,題目叫...
    喜水閱讀 202評論 1 1
  • 圖/托姆布雷 文/牛為 太陽在天上 會不會走得很痛苦呢 它有沒有辦法? 一定是 有酒就行。 早晨紅著臉爬起 不用梳...
    牛為之閱讀 361評論 0 4
  • 有句老話,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戰士。用到寫作上,將軍是什么?無非是成名成家和稿費。誰如果連這一點都不敢承認,那...
    布衣天下閱讀 238評論 0 2
  • 黑幕漸漸拉起, 你惺忪睡眼慢慢睜開, 燈光,不是你的眼睛, 喧囂,也不是你的聲音, 燈紅酒綠只...
    蘇蘇寒葉蘇閱讀 382評論 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