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子女父母感情不對稱觀點的分享??(2017.08.08)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今天看到一篇關于親子教育的文章,里面有一部分提到子女父母感情并不對稱,大部分人們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愛更多一些。通常情況下,親子之間的感情往往是不對稱的。“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豈無千里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等都是對這種情況的絕好描述。事實上,除了這些充滿感情的文學性的刻畫,古今中外的哲學家也認為父母愛子女勝過子女愛父母。關于其中的原因,不同人有不同的解釋。,對與這種不對稱有兩種解釋很有趣。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說這主要是因為:子女是父母的作品,父母是子女的創造者,所有人都更喜愛自己的作品;作品屬于作者,而作者不屬于作品,或者不大屬于作品,創造者親近其作品勝于作品親近創造者,而且父母比子女更了解子女是他們的孩子;亞里士多德還認為,子女一出生,父母就愛他們,但是子女要到具有了理性和感知以后才會愛其父母。

張祥龍教授認為:“親[對]子之慈愛是‘順流而下’的,在這個意義上也就是順勢而下、從源到流的。相反,子[對]親之孝愛則是‘逆流而上’,并在這個意義上是從流到源,或反本報源、慎終追遠的。”正因為父母愛子女是順流而下,而子女愛父母是逆流而上,所以父母愛子女要自然得多,可以說是一種本能,父母常常毫無保留地把慈愛傾注于子女,而子女對父母的主動孝愛則需要通過教育(包括生活的教育)才能達到。張祥龍教授還從時間結構上闡述了孝觀念晚熟的一個重要原因,即一個人做了父母之后,才會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和慈愛之情體會更深,報答更切。養兒方知父母恩。

  

盡管這些思想家提出的解釋不盡相同,但他們都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愛勝于子女對父母的愛,父母天然愛子女,子女在被撫養中親近父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