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包其實不是這兩年才流行的東西。當年英國能混成“日不落帝國”,也離不開分包。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寫道:英倫三島面積不到法國一半,人口不到法國一半,耕地不如法國肥沃,還能比法國有錢,主要是因為稅收得少,卡設得少,貿(mào)易自由,這樣大家做生意都方便。(書不在手頭,反正就是這個意思)
這話說得一點不錯:別看英國那么多殖民地,想收稅那是不存在的。原因:爺就是不交,有能耐你游過大西洋來干我呀!于是,殖民地對財政沒什么直接貢獻,政府反而還要倒貼錢去維持統(tǒng)治,應付殖民地戰(zhàn)爭。
這樣一來,英國從中獲得的最大好處還是拿錢去買當?shù)氐漠a(chǎn)物再拿去倒賣。而他們在非洲、亞洲、北美的殖民地,就相當于生產(chǎn)農(nóng)產(chǎn)品與原料的分包商。英國的成功,體現(xiàn)出了這種社會分工的優(yōu)越性。
可是后來英國人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他們不但像高中政治書上說的那樣低價引進原料,高價輸出成品賺剪刀差價,還憑借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與豐富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把倫敦建設成了全世界的金融中心,直接對各大洲的商品價格施加影響。再加上純熟的外交手腕,英國直到20世紀初期都牢牢占據(jù)著世界第一的寶座。
即便德國和美國的工業(yè)已經(jīng)漸漸超越自己,英國人也只把他們當作新的工業(yè)分包商,自己種地玩金融賺剪刀差價還能治理倫敦的霧霾,豈不美哉?
然而美國就看穿了英國經(jīng)濟空心化的弱點。只等29年金融危機一到,納粹德國趁機起勢,一場大戰(zhàn)砸碎歐洲,把英國耗得油盡燈枯,殖民地紛紛獨立,連自己人也要靠美國人的救濟過活。
英國的失敗固然有殖民地太多,攤子鋪太大,日不落帝國flag立得太高,核心領(lǐng)土先天不足等等諸多原因,但有一點:過度分包會到了一定程度,容易影響正常生活。這才是各位牛人,以及正走在變牛路上的人們需要引以為鑒的地方。
雖然牛人屬于稀缺資源,別人也沒辦法把你掙錢的本事?lián)屪撸沁@兩年出負面新聞的牛人往往都是生活出問題,家里出事。
比如英國那個默多克(英國表示:我怎么又中槍了?!),他雖然沒有傻不拉幾地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分包給別人,但是由于自己的地位,別人見了他一個個都跟見了爹似的——就鄧文迪拿他當兒子。這種“母愛”正是默多克平時得不到的資源——他不知不覺把自己的感情與生活給分包沒影了——于是鄧文迪把他牢牢控制了將近10年,把他搞得筋疲力盡,還付出了10億英鎊的分手費。
除了他以外,還有那些把生活分包給保姆的,跟人家劃不清界限,甚至把家的使用權(quán)都分包給人家,最后房子被人燒了的……都有類似的原因。
所以,分包固然是成功的途徑,但是不能讓它影響到個人與家庭的獨立性。這大約是我們做人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