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A由于不滿體制工作,但辭職出來自己又沒有過硬技能,于是,他拼命利用工作之余開始閱讀、寫作和參加培訓,一年的成長讓他逐漸找回了自信,但這其中,也充滿了道不出的苦衷。
由于工資不算很高,加之婚后用錢地方很多,現在還有了小孩,所以一個月下來經常所剩無幾,但他還是省吃儉用地把省下來的錢,用來購買各種知識產品為自己充電。
本來是值得鼓勵的自我投資行為,但卻遭到許多朋友的不解甚至質疑。
“現在生活需要開支的地方這么多,你居然還拿出這么多錢到網上去學習,你那樣有什么用,能賺錢嗎?你真是錢找不到花處”
“你是不是瘋了,學習一個課程,幾節課你都舍得花1000多塊,你沒病吧?”
“網上課程中很多老師講的東西,其實在一些書上都可以找到,你何必去浪費這些錢呢?”
……
像這樣的聲音,時常伴隨在A的耳邊,有時讓他很痛苦,但只有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想要什么,因為他還有夢想,他還要繼續努力。
在經濟不是很寬裕的情況下,錢,是該省,但在投資自己這件事上,一定不能省。
每個人都是一只潛力股,而你就是自己的持股人,前期投入的多少和過程中如何運作,終將決定你未來的價值。
1、你的窮人思維,正在拖垮你。
在《稀缺》這本書中,講到了“管窺效應”,這是什么意思?
就是說你用眼睛通過一根管子來觀察世界,那樣你就只能看到管口大小的區域,而其它的場景會受到局限。
形容我們會因為某種資源的稀缺,從而影響自我認知。這種資源,可以是金錢、時間、注意力等等。
而我們這里所說的窮人思維,就是由于金錢的稀缺,造成了人們對當下局勢的狹隘認知。
因為缺錢,他們的注意力往往會全部投入到如何省錢上來,這樣導致在很多方面不敢支出,而這樣的行為,又大大限制了其它增長財富的可能,由此就會形成惡性循環:越沒錢越不投資自己,越不投資自己,自己能力就越弱,自己越弱,也就越沒錢,如此反復。
很多人之前會說前面的那些話,就是因為大多數只看重當下,而忽略了未來,因為投資自己,幾年可能都看不到太大的效果,也產生不了太多的收益。而他們認為還不如做生意來得快,但是從長遠講,投資自己,才是最明智的決策。
你可以沒錢,但你一定要努力讓自己變得值錢,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你連看路邊風景的機會都沒有,堅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按照自己的節奏,加速奔跑。
2、付費,也要精準投入。
對知識的付費,要舍得。
但是,并不是說只要看到新推出的知識產品就應該馬上買下來,這樣也是不理智的行為,就想你瘋狂在淘寶上買下今后根本用不上的東西一樣浪費。
而應該結合當下自己的實際處境,分析自己需要什么技能和知識,以后自己的發展定位是什么?現在應該先從哪些方面來努力?
等對自己有了一個清晰客觀的認識,然后再去各大平臺針對性進行購買,這樣可以有效防止產生無效消費。
網上有些同學很積極,只要看到有付費的產品,就馬上買下來,如果不買,就會無比焦慮,總生怕錯過什么,但買下來之后,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知識付費,本來就是為了提升我們獲取知識的效率,緩解知識焦慮的,但如果你濫買一通,最后也又會深陷信息洪流中而無法自拔。
我們購買知識的目的,并不僅在于學習,更重要的是付諸行動,只有行動,才能真正讓我們發生改變。
3、時間成本,我們必須要堅守的陣地。
錢用完了,可以再掙,但是,時間卻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過去的一天終將成為過去,盡管你怎么使力,卻已無法追回。
知識付費,購買的是別人的服務,但更是別人的時間。
想想,你用幾百元的價格,購買某個領域的一位著名導師一年的時間,這一年里,他定期給你推送超有價值的內容,又不用你坐著飛機全國飛,這難道不是一種極好的體驗?而這也大大節省了你的時間成本,你可以用省下的時間,做更多有意義的、有助于成長的事情。
在“在行”上花錢見一位牛人,很有可能就會刷新你的認知,讓你少走很多彎路,而這些,都是用錢來換取別人的時間的,這也體現了對別人的尊重。
互聯網讓很大一部分人養成了免費的習慣,認為只要愿意仔細去尋找,大多可以找到免費的資源。
免費的資源固然多,但如果你一味去追求免費,那你失去的會更多。
為了節省買一本書的錢,去網上找了一本盜版電子書來學習,其中錯別字連篇,排版混亂,這樣你能好好學習嗎?
免費,可能是一個黑洞,無聲息地吞噬著你的時間。
在這樣的理念下,容易養出不少“伸手黨”,這些人的特點,就是自己不愿去思考、去努力,而一味寄希望于別人無償給他提供幫助,一切都覺得理所當然。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你寧愿浪費時間,也不愿意去花點錢,那我只能說你真的很傻很天真。
知識付費,不會過時,有價值的東西,才值得我們為它掏腰包,自己付費了的,才會有去學習的欲望。有了知識付費的驅動,知識的質量也會越來越優質,這對我們今后的成長,無疑是一種最好的保障。
那些質疑甚至嘲笑為知識付費的你的人,就讓他們說去吧。成長路上,哪里沒有遇到點白眼和冷落的時候,只要我們始終內心強大,面對質疑,一笑而過,整理好行裝,繼續前進。
-END-
(聲明: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