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溫家寶,從未放棄讀書和思考

導 語

前段時間拜讀了溫家寶同志的《地質筆記》一書,觸動很大、收獲很多。深深為其嚴謹的工作態度,堅定的地質操守,不懈的學習精神,執著的理想追求而感動、欽佩、嘆服。

回想溫家寶任總理期間,盡管坊間褒貶不一,但正如他在退任之前所言:“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筆者通過對溫家寶同志青年時代求學、生活、工作,尤其是在甘肅從事地質工作期間的經歷的梳理、回顧,從中獲取一些可供當代青年學習借鑒的寶貴經驗和財富。

壹——風聲雨聲讀書聲

在南開中學時,溫家寶就如饑似渴地讀書。從中外歷史和文學作品中,他獲得了很多新的知識,也認識了學校以外的世界。他經常以歷史上的著名人物為榜樣,把他們作為指引自己前進、克服艱難險阻的燈塔和力量。在閱讀中,他聯系社會、思索人生,想著社會發展的道路,想著自己將來應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1960年,17歲的溫家寶高中畢業,考入北京地質學院。命運似乎和他開了個玩笑,開學沒多久,他就患上了肺結核,休學半年。學地質再度患肺結核,又要休學半年。因此,他的大學比別人多讀了一年。當時正值困難時期,身體本就虛弱,再加上經常吃不飽,對他打擊很大。為了防止傳染給其他同學,他又被學校安排住在隔離室,當然也不能上課。

雖然是住在小屋里、病房里,沒有聽課的條件,但他從未放棄學習,靠著自學和鉆研,該學期的所有課程,都得了優秀。之后,他又堅持鍛煉,隨著身體的慢慢恢復,他把每天的自學時間從四小時逐漸延長到八小時。他后來回憶說,“我把別人的睡覺時間拿來讀書,晚上回宿舍,同學們都睡了,我總是讀到最后熄燈。睡到半夜起床,又開始讀書。那時候我沒有手表,大約是早上兩三點就起床了”。就這樣日復一日,五年時間悄然過去,臨近畢業,他的結核病才算徹底好了,但是36門功課有35門都獲得了優秀。

由于成績優異,表現突出,溫家寶1965年本科畢業時被保送本校讀研。

溫家寶從進入大學校園那一刻起,就明確了要更多地思考社會和人生。因此,大學期間,他并不是一味的啃課本、讀死書,除了學好專業課程以外,他開始大量地閱讀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書籍。他說,在大學時50%的時間讀教科書,應付考試;50%的時間讀課外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他十分重視實踐鍛煉,在1963年夏和1964年夏,分別到秦嶺和嵩山作生產實習,進行地質測量。大學五年,他還5次參加北京周口店教學實習。實習期間,他吃住都是在老鄉家里,切身體察了山區農民的真實生活。他說,“我對他們了解得愈深,感情就愈真,覺得自己的責任就愈重。那時,我常常自我勉勵:一生將以高山為伴,不斷探索和追求,努力攀登科學高峰,做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貳——祁連山下烽如月

1968年初,25歲的溫家寶研究生畢業。他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到邊遠的地方去,這并不是熱血青年突然間的心血來潮,而是他向來的夙愿。早在三年前,本科畢業時,溫家寶就曾經寫過兩份血書,志愿到西藏去。但是后來學校留他做了研究生。現在,他結束了8年的大學學習生活。即使有留在北京的條件,他毅然決然選擇了遠赴西北。

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溫家寶告別父母,擠上了從北京開往蘭州的列車!他的行李,除了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還有兩個裝滿書籍的小木箱。后來,就是這些書籍,陪伴他度過了無數個茫茫黑夜。

蘭州報到后,他被分配到地處酒泉的第二區域地質測量隊(簡稱區測二隊)。

酒泉市,古稱肅州,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爾金山 、祁連山與馬鬃山(北山)之間,相傳因漢朝名將霍去病在此地倒酒入泉而得名。酒泉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種齊全,是名副其實的礦產資源大市。區測二隊的隊部坐落在酒泉南稍門外、北大河旁,從那里可以望見祁連山。

當年全隊正在“停產鬧革命”,所有的人都沒有出野外工作。溫家寶和其他新來的大學生一樣,都沒有下分隊,集中在隊部燒鍋爐、參加科室學習。他被安排在后勤科學習和燒開水。過完年后,也就是1969年年初,溫家寶被分配到區測二隊五分隊,由此,正式開啟了作為一個地質隊員的野外地質考察工作。

溫家寶從淘沙員做起。由于聰明好學,不到一年時間,他就很快就掌握了淘沙技術。第二年,他開始參加地質填圖和礦產普查工作。僅僅當了一年組員后,他就擔任了小組長,而后又做大組長。

野外考察工作非常枯燥,也非常辛苦。盡管如此,祁連山的風光和大自然的奧秘,給了青年溫家寶探索的勇氣和莫大的精神安慰。當時,在地質考察行業內,有“遙測點”的說法。所謂“遙測”,顧名思義,就是為了避免攀高山、走遠路,通過望遠鏡將看到的地質現象進行描述,再根據觀察點周圍的地貌特征在地形圖上定點了事。但是溫家寶沒有這樣做,他從未定過一個“遙測點”。他在書中寫到,“我的良知不允許我那樣去做。我決不能偷懶,否則我將痛苦不可釋。”“我深知,世間有些路非要自己去面對,自己去跋涉的。只要有目標,即使路再長再遠,山再艱再險,也得咬緊牙關走下去。”

野外考察隨時也會面臨危險,有時甚至是生與死的考驗。有一次,溫家寶騎著牦牛涉險過河,行至河中間,連牦牛也站不穩,他死死抱住牦牛,下半身濕透,差點被水沖走。還有一次,小組駐地半夜遇上山洪爆發,當晚緊急搬了三次家。第二天雨過天晴,溝早已被沖變形,堆滿了被水沖下的巨石,甚至還有死去的駱駝。

不管是在隊部鍛煉,還是在野外考察。溫家寶一直堅持思考和讀書。

在淘沙的過程中,他隨時注意觀察地質現象,“思索、分析、探求規律”。他用艱苦來磨煉意志,把野外地質工作當成對身體的錘煉,更是對意志、品格、精神的修行。每當感到勞累時,他總是告訴自己:人的體力和精力雖然有限,但不要吝惜自己,不能錯過任何一次磨煉自己的機會。

祁連山的夜晚星河璀璨,蒼茫壯麗。到了冬天,寒冷異常,山風刺骨,呵氣成冰。在整理完當天的考察資料后,溫家寶就利用這段格外寧靜的時間來讀書和思考。望著胡楊,他感嘆其生命力的頑強,那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精神的象征。至于讀書,那是他一直堅持的習慣。當初來甘肅時,行李中帶的最多的就是書。所以,當其他隊友消遣娛樂時,他都很少參與,他不愿意在這些事情上多費時間,他的空余時間,幾乎都用來讀書。為此,他給自己定了一個學習計劃,每個冬季自學一門學科,包括物理、化學、歷史、文學等。他又買了許多書,每次出野外考察時,都帶上幾本,有時甚至還帶著英語課本。

1970年5月18日,他在日記中寫到:“只有把別人玩耍的時間,都用于工作和學習,才能彌補我資質的不足,才能不空耗生命,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為人民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1974年5月1日,這天是勞動節,隊上照例休息。下午6點,晚餐結束。他在日記中記錄:“有的躺下休息,有的下象棋、打撲克。我和往日一樣,總是看書。手頭上的書不夠,就反復讀幾遍。”

1974年7月17日,他在日記中寫到:“在生命的長途上,我必須抓緊這每一天、每一年,刻苦地學習,努力地工作。一息尚存,我決不放棄為人民積累知識,再服務于人民。”當晚,他又重讀了《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這篇文章。

生活很緊張,也很豐富。

還有一個細節,也很值得我們注意。溫家寶的每一次地質筆記都做的非常工整,每一次畫圖都極為嚴謹、漂亮,像印刷體一樣,賞心悅目。在他看來,一個人的智慧,不僅在頭腦里,也反映在手指上。

叁——學優為仕心無改

粉碎“四人幫”后,黨中央提出實行干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方針。1978年12月,36歲的溫家寶被甘肅省地質局任命為地質力學區測隊(原區測二隊)副隊長、黨委常委,分工主持隊里生產工作。一上任,他就啟動了一系列的改革舉措,制定完善了行政、財務、后勤等各項制度。

他在1979年1月20日的日記中寫到:“我不做那種不學無術的領導者,也不做庸庸碌碌的事務主義者,而要做一個有學識、有頭腦、有遠見、有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因此,從一開始擔任領導職務,他就下定決心要繼續努力鉆研科學技術,絕不放松。后來,他用行動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在溫家寶看來,人的價值不是用工資的多少作為尺度的,人對社會的貢獻也絕不是以掙錢多少可以衡量的。地質隊工作期間,他曾先后兩次放棄提級。第一次是77年底,單位要提他,他寫出大字報堅決讓給工作多年、工資偏低的同志。第二次是擔任副隊長后,單位又提他,他認為自己主持隊上工作,決不能先為自己考慮,又放棄機會。

溫家寶的工作,地質局領導都看在眼里。1979年9月21日,他被調任甘肅省地質局地礦處副處長,主持全處工作。自此,結束了長達12年的野外地質工作和生活。

溫家寶迅速進入角色,每天的工作日程安排的滿滿當當。他不滿足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總是對工作有著長遠的思考和謀劃。刻苦努力、勤于思考,是他一貫的特點。他坦言,那時三十多歲能當處長是件令人羨慕的事。但是在他看來,如果一個人沒有遠大理想和真才實學,沒有實際經驗和工作能力,除了日益增長的虛榮之外,還有什么意義?

1981年3月28日,38歲的溫家寶升任甘肅省地質局副局長,開始處理全局地質業務工作。隨后在4月7日的日記中,他為自己定下了4條奮斗目標:

1.要有堅定的政治信念,有較高的理論修養,要確立政治經濟學的主攻課題,并在某一兩個領域的研究上有所創見;

2.要熟悉地質業務技術,尤其是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在指導地質工作中要運用自如,在地球化學和成礦理論方面要選擇課題,深入研究,力爭有所成效;

3.要刻苦攻讀外語,三五年內,即45歲以前要攻破英語;

4.要做一個干練的管理干部,有遠見卓識、明確目標,又腳踏實地、埋頭苦干;要不圖虛名,不騖虛聲,做事要有計劃,應該辦的事切實抓緊,形式主義、表面文章力求避免。

為了突破英語,年近40歲的溫家寶專門報了職工業余英語學習班,每周三個晚上上課。即使與一群比自己小很多的年輕人一同上課,即使課堂上因發音不準被老師調侃,他也一直堅持著。可惜后來因調到北京工作,就停止了英語學習班的學習。他在書中說到:至今,我仍為未能完全掌握英語而深感遺憾。

1982年11月初,經中央批準,地礦部調任溫家寶為該部政策法規研究室主任。經過接觸了解,他發現政研室的同事,業務扎實、文字水平都很高。和他們相比,自己資歷淺、又是外來戶,感到困難很大。很快,他就找到了解決辦法。那就是,要自信,不要逃避困難,不要妄自菲薄。要有勇氣,凡做一事,定要排除萬難,奮力前行。

1983年10月10日,經黨中央批準,國務院任命溫家寶為地礦部副部長。這一年,他41歲。在他的筆記本上,曾寫下這樣的話:“要做一個為堅持真理而不怕被打倒的人”“要敢于面對現實,勇于對人民負責,在困難面前不退縮,立志采取積極進取的拼搏精神”。這是他立下的誓言,更是他的座右銘。

1985年10月,溫家寶離開了學習、工作25年的地質行業,調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這一年,他43歲。此后二十多年,他的職務不斷調整,但他從未放棄讀書與思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