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來,村里保持著看戲的傳統,爺爺在世時最喜看戲,總是搬一張小板凳坐在戲臺下咿咿呀呀地跟著唱。冬天里,戲班子演完最后一出戲,年關就近了。
婦女們早早地忙碌起來,忙著在家做大掃除,媽媽女兒、婆婆兒媳一起上場,把家里的每一個角落刷得一塵不染,連塵封許久的儲物間也一并打開,處處散發著清潔劑的味道。
過年時用來祭拜祖先的酒殼粿(潮汕地區的一種“粿”),這時也該預備著了。紅薯蒸熟了搗成泥,放在盆里混合糯米粉加水不斷揉搓,這個工作很費力氣,只能讓那些年輕有力的媳婦來做。綠豆也蒸熟搗泥,加上白糖,便是綠豆餡;芝麻揉碎了,也撒糖,就成了芝麻餡。面團揉好了,餡料配完了,一家子的婦女兒童圍坐下來,便可開始制作酒殼粿。
揪一小塊面團,揉成圓滾滾的一個小球,雙手四指并攏,面團放在手指之間,拇指輕輕在面團正中心按下一個坑,稍稍往上卷,手指沿著面團的邊緣旋轉,面團也隨之不停地旋轉,拇指指根不斷按壓面團,使之邊緣變得越來越細,漸漸變成碗狀,再將餡料放進去,收攏“碗口”,輕輕按在刻有花紋的模具上,慢慢擠壓最后成了餅狀。做好的酒殼粿放進蒸鍋,還沒有熟,小孩子們就圍在旁邊念叨,求母親讓他們吃一個。按理說這些酒殼粿是拿來孝敬祖先的,然而總有一些破了相的,便給了小孩子解饞。剛出鍋的酒殼粿晾涼了,咬上一口,入口軟糯香甜,寓意著新年的甜蜜。
大人一上街,孩子們就不依不饒地纏著:我也要去!上了集市,放眼望去,人頭攢動,大人緊緊拉著小孩的手,那些太小的孩子便抱在懷里,生怕被人流擠散了。置辦年貨就在這幾天,豬肉豬蹄得趕早集,當天清晨宰的本地豬肉最受歡迎,來晚了就買不到好豬肉了。雞鴨魚是團圓飯的常客,孩子們依舊年年盼著,好像平時吃的不是這些似的,一邊叮囑父母再買些雞翅鴨腿、糖果甜餅。大人不懂小孩的興奮,但臉上也是喜氣洋洋的,唯有今天他們對小孩子會言聽計從。
外出求學打工的親人們陸陸續續地回家來,若是有人回不了家,那這個年就過得不圓滿。除夕那天,小孩最高興,時不時地把過年的新衣裳拿出來看,必得等到這一天下午,早早洗過澡才舍得換上。穿著新衣裳,跟著大人一起去祠堂祭拜祖先。祠堂里爺爺點上香,大人們擺上供品,喊自家的小孩們過來下拜叩首,祈求今年平安順遂,孩子讀書有好成績。
拜完了祖先,年夜飯便開場了。爺爺愛吃的豬蹄,爸爸愛吃的魚,媽媽愛喝的雞湯,還有小孩喜歡的雞腿和可樂。雖然不是多么珍貴的東西,但是在這一天,一大家子和和樂樂的,互相說著吉利話。有時候鄰居或者叔叔伯伯也會過來串門,便奉上瓜果,大人一邊嘮嗑一邊吃喝。吃過年夜飯,各人有各人的玩樂。爺爺守著電視看潮劇,有時候也切到春晚;爸爸和哥哥們,同叔叔伯伯一起去打麻將;媽媽還要準備夜晚祭拜祖先的山藥糖粥和豆腐青菜(大年初一只能吃素)。
姐姐拉著我,約上其他小姐妹去逛街。說是逛街,其實是吃燒烤,我愛吃烤熱狗和雞腿,姐姐很愛吃烤韭菜和火腿。那時候難得有一兩家奶茶店,全是很簡樸的,我們經常買一杯珍珠奶茶或燒仙草,由于平時難得吃到這些,便吃得格外慢。后來姐姐結婚了,我們就再也沒有在除夕夜一起逛街了。
調皮的男孩子們在屋后街角放鞭炮,有些膽子大又野性難馴的,點燃了鞭炮甩向別人,嚇得其他人哇哇亂竄,引得大人粗著嗓子叱罵幾聲,才漸漸地消停。玩到將近十一點,各人便回各人的家,這時媽媽拜完祖先了,我喜歡吃晾涼了的糖粥,只因那山藥入口即化,糯米粥甜入人心。
十二點快到了,新的一年即將揭開序幕。爺爺很早就休息,爸爸不知什么時候買來好大一盤鞭炮,拆開了來,像一條長龍似的鋪在門前的水泥地上。這時,屋里的電視機還在播放春晚,春晚主持人們正在倒計時:“十、九、八......”
我們飛快地將家里的門窗都關上,只留一條門縫。
“七、六、五......”
哥哥小心翼翼地點燃鞭炮的一頭。
“三、二、一!”
迸濺的火光剎那間點亮了沉沉的黑夜,一瞬間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從四面八方傳來,此起彼伏,經久不息。電視機里的人們喜氣洋洋地慶祝新年,俗世中的人們抬頭望見漫天璀璨的煙火,聽見家家戶戶的“開門炮”聲,紅紅火火、有聲有色的新的一年又要開始了。
#羽西X簡書 紅蘊新生#
http://www.lxweimin.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