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線性思維到系統思維的苦修之路

這不是對思維方式的選擇,而是思維成長的不同階段

人生而不同,加上后天經歷的差異,思維方式也不盡相同。

我之前是屬于比較典型的線性思維型的人,當然,這也是在我接觸到大量的系統思維和別的非線性思維模式后才慢慢意識到的。

就拿寫文章這件事來說吧,從小我就是用自己細致敏銳的感覺來書寫,通過慢慢積累進步,直到每次作文都被老師表揚被同學期待的境地,我還是對列提綱這件事很抗拒。當然并不是說我的文章沒有結構,只是我往往一次成型,那結構只是在心中有個大概的樣貌在指引著方向,有時直接就是寫著寫著自己會浮現心頭,然后我在延續感覺的同時抓住這個結構,完成剩余的部分。

這樣寫當然有風險,有時候就是寫不出來,還有的時候,寫著寫著,結構亂了,或出現多個分岔路,而我站在岔路口結識了拖延癥。

后來看到許多讓我感覺很硬的文章,也只是覺得他們直接把事情一條一條講得清楚明白,完全徹底,并不能理解這個畫風的根本差異是怎么回事。當時我只能把他們簡單粗暴地劃分成文科生的文章和理科生的文章。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看到易仁永澄老師的博客,發現他的文章結構性很強,邏輯特別嚴謹。當時跟著扒皮狼團隊啟蒙學習自己的思維導圖,小組的圖圖說為什么我們扒皮狼每次要扒永澄老師的文章,首要原因就是他的文章非常適合做腦圖,結構分級特別清晰。我表示十分認可,但當時在內心并不覺得這對我有很大吸引力,我相信這也許是大多數文科生的直觀感受,因為我們覺得這不過是追求不同畫風不同罷了。

但是最近學習實踐項目管理知識發現,結構性很強的系統思維在做任何項目中都特別重要,可以說是必備技能。更要命的是,項目管理課講師@李秀燕在最近的這次課上總結了一句比較霸氣的話——任何事情都可以當一個項目來做,只是大小不同而已。(雖然項目的定義是說做一件沒有做過的事,但對于我們不是在流水線上工作的人來講,當你做每件事情都思考如何改進以便下次做得更好時,每件事情都是項目。)

因此,如果你確定要不斷成長,進化成自己心希望的樣子,那系統思維能力就不是一種選擇,而應該是一項必備技能了,因為你每天都在不停地執行個各種項目。

記得《東吳相對論》某期講“系統化生存”,吳伯凡老師說:

做一件事,從動力到執行到結果,不存在一個線性因果程序,而是在一個系統,一個特定唯一的場里面運行的。比如王安石變法以及政府的各種改革措施,本來出發動力是好的,為了減輕人民負擔,但是到達人民的層面要途經一個龐大的系統,到末端可能就變成了進一步盤剝人民的手段。因此,做任何事要考慮所在系統的各個環節因素,而不能簡單地以線性思考方式來推行一個龐大的任務。

他講到的變法演變成不好的結果其實就是在說缺乏系統思維導致思考不全面而可能造成的后果。這樣看來,就能夠明白,所謂文科生的線性思維和理科生的系統思維并不是畫風選擇的問題,而是一個人思考能力成長的階段問題。

當我們第一次做一件事的時候,很難考慮周全從而造成結果不夠完美,要達到無線趨近于完美,就必須總結經驗的同時思考提煉這件事的結構和系統,才能保證下次盡可能規避方方面面的風險。這當然是成長階段的問題,而不是選擇畫風。

像永澄老師這樣的人就會刻意訓練自己的系統思維能力,從演繹到歸納,再從歸納到演繹,主動構建起自己的個人管理系統,讓系統符合MECE原則,并且不停地升級迭代,從而達成高效成長的目的。

因此,要想高速成長,就要放棄只是在線性思維里徜徉的惰性,主動接受痛苦和轉變,主動構建自己的系統思維、機構化思考力,全面、立體地思考問題,讓自己未來也可以成為指哪打哪的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