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啟了規律聽有聲書,但提前并沒有跟孩子溝通這件事,直覺里是不想把英語啟蒙這件事做得太刻意,尤其在一開始的時候。
上午邊玩游戲邊聽了一個小時,中午看完電視后我再次打開小音箱,誰知小家伙說:“媽媽,難道我做什么事都要聽嗎?”洗完澡聽到音箱里傳出的聲音,又說:“難道我做什么事都要聽嗎?”兩次這么說,莫非他不愿意,勉強在聽嗎?我深知對這么小的孩子而言,最不能做的就是破壞了興趣。我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對?我得趕緊反思下。睡前聊天時,我將這個困惑說了出來,我想知道他那么說到底是想表達想聽還是不想聽。誰知他很堅定地說“我想聽呀,我中午不是告訴你了嗎?”還是有點不放心,又追問“想聽你為什么要這么說呢?媽媽以為你不愿意聽呢。”“我這么說是想知道你什么時候會給我放呀。”老母親的心,只剩下尷尬,看來這刨根問底的探究(八卦)精神真要改改了。
?晚上兒子跟Leo互動,上來第一句就是“Leo叔叔,Good night”. 最后又回過來聽這句,我說這句“Good night”說得挺好呀,他答一句“可是我覺得不好。”“可是媽媽覺得好。”意見不一致,他立馬說“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過了一兩秒,又說“你的感覺像是花的味道,我的感覺像是風的味道。”“啥,為什么我的感覺像花,你的感覺像風,這是為什么?”
“沒有為什么呀,我這么說只是想告訴你每個人的感覺不一樣而已,就好像你覺得是花的味道,而我覺得是風的味道一樣。”老母親的心呀,頓時感覺被這個四歲多的小毛孩教育了,看來凡事一探究竟(想太多)的慣性思考方式要改改了。
可是孩子也有“十萬個為什么”呀,他們的“為什么”和成人的“為什么”就不一樣。他可能問“為什么我不可以不上學呢?”;又可能問“為什么人會死呢?”還可能問“為什么中國天亮了,美國就天黑了呢?”,他們之所以問這么多“為什么”,是因為這個世界有太多讓他好奇,他想知道答案的東西。相比之下,成年人的“為什么”可能只有一部分是出于探索的需要,更多的卻是想太多,想得復雜,我們習慣性地以自己的慣性思維去度量孩子的行為,卻往往被他們輕描淡寫的回答擊中,那一刻,感嘆時光漸漸帶走了“說1時指的就是1本身,而不是延展出的2,3或4”的直線方式。
成人世界套路深,我愿意向孩子學習,以簡單直接的方式和它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