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的原罪

來源:得到APP 《吳伯凡 · 認知方法論》

一、真真切切的幻覺

“親身體驗”真的那么靠譜嗎?

“牽涉性疼痛”,信息傳遞中的誤導。

我們的感官真的是那么可靠嗎?

啟示:幻覺是一種很特殊的存在,它一方面在欺騙我們,另一方面,它也剝奪了我們懷疑的能力——它如此之真切,你不可能對它產生懷疑。如果我們依據這樣幻覺式的信息做決策,并且堅定不移地相信這些信息,我們就會完全被這種幻覺所綁架。

二、區分表征與實在

幻肢疼痛 → 什么叫真實?

電子信號:信號與噪音

大腦對身體的所有感覺就是一個信息的處理,它只能處理各種各樣的信息,而不知道實際發生的狀況。

手臂是實在,手臂的疼痛感是表征。我們只能感受到表征,不能感受到實在。 不管是在這個手臂存在的時候,還是不存在的時候,我們感受到的都是表征。

由于我們不知道“表征”這個傳令兵的存在,也就是不會意識到這里會有什么差錯——幻覺就是這樣煉成的。

物是人非的變化:我的感知系統發生了變化

我看到實實在在的東西在我面前,就會產生一種“好像是同一個東西在我面前,呈現的卻是不一樣的樣態?!?

三、感覺生產系統

幻覺的產生:我們的感官在接觸世界的過程中形成了某種刺激,這些刺激通過一套信息系統(我們的神經網絡),傳遞到我們的大腦,大腦對這些信息進行了分析處理之后,得出判斷,給出了我們自己的感覺。

我們一說到感覺就會想到感官,但是感官的后面還有一套(龐大的)系統存在。問題是,我們常常只看到產品,而看不到一個生產線、一個供應鏈。

所謂感覺,就是感覺系統生產制造的一個過程。

對于大腦來說,由于我們看不見神經系統,也不知道傳遞過程,因此,當得到錯誤信息的時候,我們不會去想象和原諒系統的誤差。

我們的感覺是被制造出來的,是一種內置于供應鏈的東西,加工各種的刺激,最終成為一個信息的產品——我們看到的永遠是那個成品。
也就是說,我們所謂的“感受世界”,其實感受的是那些經過加工和處理的信息。而我們對這些加工處理的過程是沒有知覺的。我們出現了精神的錯亂,但是我們自己不知道。

我們很少知道這一點,就像魚兒不知道水一樣,我們不知道那個生來就跟我們相伴的必要的世界。但又由于它的必要,我們就自動忽略了這個默認的系統——最可怕的,就是默認,是對一直起關鍵作用的系統毫無知覺。

巴菲特:最大的風險就是不知道風險在哪里。

我們都清楚,活在世上要避開各種各樣的陷阱,但可能忽略一個事實:我們也有可能隨身攜帶著這樣一個陷阱。

四、“虛幻”的快樂,還是“真實”的乏味?

不同的人看上去都一樣,而實際上,他們接受了不同感覺的產品。我們對這種差異和不同缺乏感知,所以,我們經常會覺得某些人不可思議、某些人這么認為簡直是瘋了——瘋的人還不知道自己瘋了。

我們既然知道了“感覺是一套生產系統的結果”,那么,這個系統可能并不是唯一的:

  1. 它有可能出錯;
  2. 也有可能還存在著另外一套可以置換的系統。

以結果為導向的幻覺制作系統

  1. 盲視技術

    通過技術后端的一套人工視覺系統直接刺激大腦里與視覺相關的部分,讓盲人能夠產生視覺。

    嚴格來說,“盲視技術”是一種虛擬技術,“虛擬”就是“事實上不是,效果上是”。

    “盲視技術”表明,我們的感覺其實是一個感覺的生產系統制造出來的。

  2. 缸中大腦五級科幻

    “缸中大腦”就是在看一種特殊的電影——3D的、VR的、AR的,加上各種感覺,比如嗅覺、觸覺、味覺等等——“缸中大腦”一點兒都不會覺得它生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里。

    從理論上,“缸中大腦”是成立的,并且,將來的技術是一步一步朝著它發展的。

  3. 快樂箱——找到箱子就是找到快樂

    這是哲學家幻想出來的一種東西,是更軟性的一種“缸中大腦”。

    你躺到這個箱子里,它會自動給你注射各種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更重要的是,它會給你的大腦里注入各種各樣的刺激,讓你感受到一個活色生香的世界。

五、既然認知意味著痛苦,為什么不能選擇舒適?

  1. 犬儒主義哲學

  2. 舒適的邏輯

“舒適”:不被打擾、無需努力、不與環境沖突、不付出任何努力地活在這個世界上,最好是用一個類似于子宮的壇子把自己裝起來,不和這個世界打交道。

“茍且鏈”:當你與世無爭,不付出努力,或者是努力地“不努力”的時候,你就會陷入到持續的將就茍且當中。

  • 你的生存優勢會明顯降低

  • 快樂是有高低之分的

    你認為你免于痛苦,免于饑寒交迫,得到某種舒適是一種快樂,但這其實是一種消極的快樂,你永遠不會體會到不斷在痛苦當中贖回快樂,讓自己的快樂放大的感受。

  1. 追求積極的快樂

如果你選擇“通過痛苦而獲得快樂”這樣一種獲取快樂的途徑的話,至少有兩個好處:

  • 你的生存優勢在增加,像老虎伍茲、菲爾普斯,都是通過反人性的訓練獲得了優勢;

  • 這樣的快樂品質要遠高于茍且滯留在舒適區的那些人所體會到的所謂的“快樂”。

這兩張“舒適”的差別在于,前一種快樂是一種惡性循環,后一種快樂是一種良性循環。如果做一個理智的選擇的話,還是應該選擇后一種快樂,那就是痛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