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簡單到無法失敗的習慣養成法

《微習慣》,作者美國人斯蒂芬 . 蓋斯。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體會,就是培養習慣這件事,也可以是從0到1、從1到10,再從10到100的逐步積累的過程,不需要直接跨越從0到100之間的鴻溝。


一、微習慣是什么

微習慣可以理解為習慣的mini版。比如一個每天8點起床的人,想培養每天6點起床的習慣,那么微習慣就是每天7點50起床。大幅度的降低目標習慣與現實的距離,使得完成目標的難度,如同抬手摸一下鼻子一般容易達到。

等到能夠做到每天7點50起床的時候,你的微習慣自然而然的就變成了7點40起床。經過半年或者九個月的時間,你就更容易養成6點起床的習慣。而不是每天盯著6點時間,堅持了兩周后,無奈的放棄。

二、微習慣的好處

微習慣的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讓一個習慣帶來的轉變足夠小,小到大腦不會抗拒這種小的轉變,就像此時此刻,你抬手摸一下鼻子這么簡單。我們的大腦有一種趨易避難的特質,當習慣本身變得簡單無比,舉手投足就能實現的時候,大腦就更容易養成這個習慣。

另外,就像《讓子彈飛》里的臺詞: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我們完成一次轉變,會帶來愉悅感,但這種愉悅感會隨著時間的拉長,而不斷減弱。改變越大,愉悅感下降的速度越快。所以,當我們帶著偉大的宏愿,一開始就像來一個180度的大轉變時,很快就會覺得難以為繼,沒幾天就會不了了之。

所以,微習慣其實是換了一種思路,小步子,一點點走。先慢后快,它會讓你快速的接受一個微小的改變,而不是快速的放棄一個宏大而美好的習慣計劃。

三、如何培養微習慣

只有可執行的方案,對我們才有價值。微習慣的培養也分為三個步驟:

制定

所謂制定,就是挑選出你最想培養、或者最容易上手的一個習慣,開始做。一定要制定,你最可能開始的微習慣,不要貪多貪大,哪怕最后只選擇一個微習慣,都是可以的。如果你是個重度的拖延癥患者,把改變的幅度,降到最低,低到你隨時候能做到。

執行

執行有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給自己一個積極反饋。這個反饋的作用,完全可以理解為,當狗狗做出規定動作后的那塊獎勵的肉。我們人類其實也需要通過不斷的事后激勵,來形成動物性的條件反射。記錄你每天的改變的內容和幅度,看到自己真實的改變,也是一種積極反饋和獎勵。當然,如果你是微習慣是健身,但每次給自己一個冰淇淋的獎勵,那就搞笑了。

養成

養成,就是就是不斷的制定-執行-再制定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中,制定的心理門檻足夠低,執行后有積極反饋,這兩個關鍵節點,使得這個循環可以不斷的重復下去,習慣得以通過微習慣的方式“曲線救國”,達到最終的培養好習慣的目的。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最重要的其實就是邁出第一步這個動作本身是多么的重要,重要到連第一步的大小都可以忽略不計。絕大多數的目標之所以沒有達到,并不是目標本身的問題,而是行動路線的問題。


就像攀登珠峰,我們是一步一步爬上去的,我們的每一步的長度,相比于珠峰的高度,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但正是這樣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長度,不斷的積累,持續的執行,最終達到了登頂的目標。

不斷的往前挪動,也比大步流星最終失敗要走的更遠。慢慢來,比較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