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是哲學
1.1 Philosophy 源于希臘文
Philia:友愛。心平氣和、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思想觀念和人生經驗。
Sophia:智慧
1.2 愛好而非擁有智慧
愛,表明了對真理/智慧的態度,是傾向性的,平和且持久
智慧不是知識,更不是聰明;是認知的很高形態
1.3圖書館圖書編號
編號“0”代表總類,包括詞典、百科全書等工具書
編號“1”,則是哲學類
在西方的學術傳統中,哲學是“一”,代表他是最開始的學問(一切學問之基礎),哲學也是最后的學問(一切學問之統合)所有專業的最高學位都是“博士學位”,Ph.D(Doctor Of Philosophy)表明任何專業學問所能抵達的最高境界都屬于哲學范疇。
1.4小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
凡是喜歡刨根問底,小孩子的“十萬個為什么”就是哲學最基礎的探究。
類似“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也屬于哲學問題。
簡單的說,哲學就是講道理。對于隱隱約約覺得是對的事情,將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清晰地表達出來,使之變得明明白白,這就是哲學的重要作用。
1.5 哲學的分類
MET·A·PHYS·ICS 形而上學
E·PIS·TE·MOL·O·GY 認知論
VAL·UE THE·O·RY 價值理論
這種分類方法不是完全精確的,但是一種較受廣泛承認的分法。
從歷史的角度看,哲學的重心從古代哲學的形而上學,轉移到近代哲學的認識論,又轉移到近現代哲學的倫理學。
今天主要講,認知論
2、認知論
2.1 理性和經驗
認知論主要探討,我們是如何認識世界的。可以分為兩個大類:
- 理性主義 (Rationalism)
- 經驗主義(Empiricism)
2.2 演繹和歸納
這里需要引入邏輯學,邏輯學是哲學研究的一個方法,其實也就是一個思維方法。邏輯學又可以分為兩類:
- 演繹法(Deduction)
- 歸納法(Induction)
2.21演繹法
演繹法的典型: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論:
- 人都會死(大前提)
- 蘇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 蘇格拉底會死(結論)
特點:如果前提是正確的,那么結論一定是正確的。完全基于演繹邏輯的科學常被稱為精確科學。
**《幾何原本》中的“大前提” **
1.假定從任意一點到任意一點可作一直線
2.一條有限直線可不斷延長
3.以任意中心和直徑可以畫圓
4.凡直角都彼此相等
5.若一直線落在兩直線上所構成的同旁內角和小于兩直角那么把兩直線無線延長,它們將在同旁內角和小于兩直角的一側相交
《幾何原本》的200多個公里和推理,正是建立在這5個基礎之上
2.22 歸納法
根據先前觀察,對未來做出推測
歸納法的提出者可以認為是培根。 歸納法通過對事物的觀察了解,進行經驗總結,
從而對未來做出預測。
舉例:看到過許多只烏鴉,它們都是黑色的,于是我們得出結論:天下烏鴉一般黑。
歸納法的問題:
可能是錯的。我們永遠無法考察天下所有的烏鴉。
從邏輯學的角度看,歸納法是從結果找原因的過程。
從邏輯學的角度看,歸納法是從結果找原因的過程。所以因果規律也被懷疑了,
2.23 歸納法、演繹法
歸納:從認識個別的、特殊的事物推出一般的原理和普遍的事物;
演繹:由一般(或普遍)到個別.
演繹法和歸納法在認識發展過程方面, 方向是正好相反的。歸納(指不完全歸納)是一種或然性的推理;而演繹則是一種必然性推理, 其結論的正確性取決于前提是否正確, 以及推理形式是否符合邏輯規則.
演繹的結論沒有超出前提的范圍, 并非說演繹是重復已經知道的東西, 若是那樣的話, 對科學研究便沒有什么意義了.
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通常是演繹法和歸納法會共同使用。(重演繹)
2.3 理性主義
cogito(我思故我在)
理性主義創始人
懷疑一切:比如生活常識、道德觀念、權威觀點、事物本質等等。笛卡爾把這種思想方法推到極致——
在我們的一生中,哪怕只有一次,我們是不是可以對一切稍稍感到懷疑的東西都一律加以懷疑呢?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在沒有充分運
用自己的理性之前,就已經先接受了各種各樣的意見、看法、傳統與習俗;那么當我們有一天想到應該從自己的思維出發時,是不
是應該對以前所接受的一切統統加以懷疑呢?他懷疑人們熟知的一切,直到找到一個不可能被懷疑的東西為止——這就是著名的
“cogito(我思故我在)”。
理性主義的特點:先找到 “真理”,然后通過演繹邏輯的方法建立起所有的哲學——和幾何學的思想方法非常相似。
如果作為基礎的“真理” 是錯誤的,那么整個體系都會是錯誤的。
2.4 經驗主義
現代科學之父培根
《新工具》
觀察、實驗、經驗、歸納、總結、分析,發現真理,驗證真理
通過不斷的歸納來找到普適性的規律。
科學本質上就是一種經驗主義的認識論。
科學本身繼承了經驗主義所有的優點和缺點。
科學最大的優點,便是它的基礎——即大量的事實和實驗——是可以被所有人再現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做實驗的方法來檢驗由歸納的來的規律是否符合事實。
這一個重要的特點,使得科學不像理性主義哲學那樣需要每個人從頭開始思考,而是成為了全人類的共同科學。不但不同文化和意識形態的人可以共同參與同一個科學體系的建造,而且祖輩的科學可以被子輩完美繼承。科學走上了進化的道路。
3、科學的邊界
3.1 科學的邊界
首先,科學作為一種經驗主義的認識論,有著經驗主義的巨大缺陷:它永遠不能產生絕對正確的真理。
- 世界上所有青蛙都戴眼鏡
- 世界上所有戴眼鏡的都是青蛙
在沒有更多的信息的時候,他們應該如何選擇正確的理論呢?答案是無法選擇。所以只能保留兩者,留待將來更多的觀察。
科學理論中保留了許多互相矛盾的理論。有些矛盾被更多的觀察和實驗解決了,而更多的矛盾沒有被解決。科學家們只能在不同的時候選用不同的假設和不同的理論來解釋問題。用哲學的語言來講,科學一定程度上通過放棄一貫性換取了實用性,放棄自洽性換取了他洽性。
“科學的局限性”
牛頓力學:低速運動。 相對論:高速運動。量子理論:極小單元。
3.2 科學的邊界
科學本身不能提供價值
科學是屬于認識論范疇的,它是一種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工具本身,必然是價值中立的。它不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指導意義。
只能回答 “是不是” 的問題,而不能回答 “該不該” 的問題。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之類的問題,科學是不能、甚至是永遠不能回答我們的。換句話說,我們的人生必須從別的地方尋找意義——比如哲學、宗教、藝術、愛。
3.3 科學邊界
科學在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等領域內非常成熟
在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領域卻遠不是這樣
心理學領域,我們可以看到認知心理學、進化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社會心理學等它們各自獨立,幾乎
沒有任何共同的理論基礎。
穆勒認為,我們用傳統科學方法研究人類行為,本身就是錯誤的:
It is a common notion, or at least it is implied in many common modes of speech, that the
thoughts, feelings, and actions of sentient beings are not a subject of science, in the same
strict sense in which this is true of the objects of outward nature.
最終,穆勒主張,要想應對這些復雜案例如人類行為、心理學、政治學、歷史學的研究,必須使用理性
主義的方法。所以穆勒打算提出一種新的學科,并命名為人類學 (Ethology),以人類思想的基礎規律
(laws of mind) 為出發點,用演繹的方法建立起關于人類的研究體系。
4、新理性主義者
堅持用理性主義的方法看待世界,而只將經驗主義作為一種實用工具
找到了自己的真理,并堅定地將它作為自己價值體系的基礎,然后通過演繹邏輯的方式構建自己的所有思想。追求認識論和價值觀的統一,追求更大范圍的真知。他們有著獨立的價值系統。
“我們是為自己制作 (Mac),我們自己決定這個產品到底好不好,不會出去做市場調查。“
Well, I do think there's a good framework for thinking. It‘s physics. You know, the sort of first principles reasoning.Generally I think there are -- what I mean by that is, boil things down to their fundamental truths and reason up from there, as opposed to reasoning by analogy. Physics is really figuring out how to discover new things that are counterintuitive, like quantum mechanics.
5、結構
6、參考資料
- 《科學哲學》
- 《哲學與人生》傅佩榮
- 《談談方法》 笛卡爾
- 《西方哲學簡史》 羅素
- [TED]Elon Musk: Tesla, SpaceX, SolarCity 構思與計劃
-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