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刺繡| 臺州刺繡要將布底抽空剪透,以綢衣繡絲線,具有一色素線繡到底的用材特點。其繡品不但立體感強且鏤空部分更是玲瓏剔透、獨具風格,在中國刺繡工藝上獨樹一幟。與中國四大名繡相比,臺州刺繡以獨有的“雕平繡”而稱譽海外,國際上稱之為“東方瑰寶”。
在網上查閱“臺繡”這個關鍵詞時,更多的信息來自一個“TGGC”的品牌,讓我們一時無從下手。因為拍過這么多傳統手藝以后,我們實在無法把古法和時裝品牌聯系起來。
但讓我們驚喜的是,“TGGC”和臺繡一脈相承,或許是今天的臺州刺繡最好的發展形勢。
匚?兩代“師徒”情
這一次,我們有幸采訪到了兩位臺州刺繡技藝的傳承人——第二代的陳克,第三代的林霞。
之所以在 “師徒”二字打上引號,是因為他們或許不能算作是嚴格意義上的師生關系。而他們之間的聯系,是源于當年的臺州繡衣廠。
我們最先聯系到陳克老師,但因為聽力不便的原因,我們輾轉聯系到林霞老師安排此次拍攝。但兩位老師都對我們此行給予了充分的支持。陳克老師更是將臺州刺繡的發展史進行了詳細的梳理,整理成文檔給到我們,讓我們對技藝有了一份更深的了解。
匚?技藝風格,在市場中不斷養成
從桑蠶文化發展開始,織造與刺繡的歷史就隨之發展起來了。因為地域和文化的不同,每個地區的刺繡類別也各不相同。但在多種形式的刺繡當中,臺繡依然獨樹一幟。
沿海城市的發展,讓臺州對于外來信息的接收格外迅速。西洋文化的傳入對當地人的生活習慣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臺繡的風格也受到了影響。
“自從到了清末時期,我們海門(今椒江)傳入了一個天主堂教。天主堂呢,教授了這種雕繡。什么叫雕繡呢,就是繡好之后要把布底剪掉的,正因為這樣的時候,我們當地就把它稱之為天主堂花。”陳克老師告訴我們,這也是臺繡真正意義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一時之間,名聲大噪。
1923年,民間就開始開辦繡衣廠。
1952年,政府開始經營刺繡出口,至此,刺繡文化開始演變成貿易文化。
市場對臺州刺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自始至終,臺州刺繡都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延續衣襟鞋帽的實用品。“我國中國的刺繡最早就是做衣服的,典型的是‘龍袍’”。
匚?臺州繡衣廠,見證一個時代的興衰
在臺州刺繡的發展過程中,臺州繡衣廠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從第一代傳承人開始,到現在臺繡品牌的建立,三代人全部出自臺州繡衣廠。
1964年,陳克進入臺州繡衣廠。當時他還不叫陳克這個名字。
學習畫畫出身的陳克來到繡衣廠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描畫稿。但是在他看來,繪畫是一種藝術創作,一味地描畫難免大材小用,并且在當時的陳克看來,這些花樣并沒有太多美感。
加上他并不是臺州本地人,是沒有什么朋友的“外地人”,讓他一度陷入了苦悶。
但是有些事情或許是注定的,就像他不愿意放棄的性格,就像他在自己看似重復無趣的工作中努力找到價值和意義,這是現在年輕人身上普遍缺失的特質。
那個時候他就給自己改了名字,叫陳克,告誡自己一定要學會克制。并且慢慢地,他發現了工藝美術的魅力。
1979年,是林霞入廠的一年。那年一共招收了13個社會上的畫畫愛好者。那一年的林霞剛剛16歲。“那個時候林霞對這個設計非常專業,在23歲的時候她就有一個成名作了,就是抽珠繡。”
匚?三代傳承,創新不滅
臺繡從一項傳統技藝,發展到今天的服飾品牌,最大的原因就是幾代人都堅持不懈的創新。這或許就是臺繡和很多其他技藝的最大區別。
從最初,學習西方特點形成雕繡,到全雕繡衣的創作,到陳克在單色繡基礎上,用先繡后畫的方式實現彩繡,再到林霞創作的抽珠繡,以及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更具藝術性的刺繡表達……創新似乎從來沒有離開過臺州刺繡的發展。
林霞老師為我們介紹了她對于發展的思考,對于生命的感悟,形成我們能看到的藝術性作品。甚至今天,在經歷了繡衣廠倒閉后依然建立起來的臺繡品牌,在服裝上結合臺繡元素,建立獨特的品牌辨識度。
我們希望看到更多的思考和創新,看到傳統技藝與市場的對話。
創新,應內置于技藝本身,也應超脫于技藝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