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讀了王一方的----通往純粹的羊腸小道這篇文章,讀后思潮翻滾,激動不已。文章所寫的施韋澤原是一位哲學神學雙博士,后來改變志向,學醫八年,開始了52年的人道主義實踐生涯。他以永恒的生存意志為人生追求目標,他的人生探索生命的意義,他說當我為其他生命奉獻出自己時,我永恒的生存意志便與永恒者結合,因為所有的生命都是一體的。我在想,到底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作為一個平庸的人的生命有沒有意義呢?我從人最本能的需求想起,吃喝拉撒先有如此本能的需求,然后才會上升到精神追求,在最本能的追求時人已經分為兩類,一類是吃飽穿暖已很滿足,樂天安命,知足常樂,另一類除了吃飽穿暖以外,應該具有貪婪的心,也可以說是具有好奇心吧,這是探求文明進程的原驅動力吧,從而可以去探索自然,探索相對于人本身的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探索實踐的過程被記錄下來,成為生命的體驗,文明便踏著這一輩輩一代代的人類探索者的尸體走來,走過,走向未來。
我想每一個人都很想擁有成功不平凡的人生吧,都想讓自己的生命發光發熱,發出耀眼的光芒,作為平庸之人如你我,我們怎樣做呢?分析了很多令人敬仰的成功人士,我想應該是先讓自己吃飽穿暖,然后在自己生存的基礎上,去幫更多的人,從而推動人類前進,最終推動整個生物界進化,當然文明程度的發展是大趨勢,在地球上也會有野蠻與粗暴,矛盾總是對立又統一的,這使我想到了魯迅,為了中華民族他棄醫從文,為新中國的建立費神勞力,令人欽佩,他文筆犀利,一針見血捅破濃瘡,進而想法治愈,可他最終未獲得諾獎,但作為一國之民,自己的國家尚在黑暗中,他也只能首選先讓自己過好,所以他是偉大的民族主義斗士。文中的施韋澤選擇醫生去救治生命,為了他追求的永恒的生存意志,他選擇腳踏實地,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僅憑知識和技術并不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幸福和尊嚴。人類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的倡導者和力行者置于客觀真理的發現者之上。人之本能與動物無異,何來幸福與尊嚴,客觀真理就存在于自然社會中,發現與不發現,它就在那里,萬事萬物都在遵循它,以它為軸心,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有何幸福與尊嚴?但是如果你發現了它,并利用了它,而且為自然,社會,人類的進步而利用了它,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便在這里體現,會思想的特質便在這里呈現,發現并實踐會為人類帶來幸福和稱為人的尊嚴。但作為一個平庸人,我了解只有目標明確,才會有奮不顧身的行為,也才會有不平庸的人生,所以一定要既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有人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可是生活不止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廚房呀!切勿好高騖遠,只有精神有彼岸,才會奮不顧身,看到彼岸花開,也才能視死如歸,也才會有飛蛾撲火擁抱光明的壯烈和前仆后繼,也才有捍衛真理,喋血府門的劉和珍等人,也才有用精神支撐20年不倒的蘇武,也才有用殘軀擁抱黑暗向往真理的司馬遷.......
人之渺小又是如此的顯露,向往自己所認為的成功不擇手段,這是人類庸人的通病,大惡之人為大惡,小惡之人為小惡,人之所以為人都要這般戴著鐐銬跳舞,大到為了自己的成功禍害他人,小到為了自己的成功嫉妒忌恨他人,但無論如何,既要跳,也要有點舞姿吧,我更加確定自己的目標:全心全意為人類服務。
任何事物都是以故事呈現出來的,譬如歷史,現實,藝術,生命狀態等等,在別人的生命故事中尋找自己人生的答案,站在巨人肩上,我們還有不奮然前行的理由嗎?
未走過的路
? ?-------羅伯特-弗羅斯特
黃色的樹林,前路分成兩段,
可惜我不能兼顧。
我站立良久,形影孤獨,
遠遠眺望它們向遠處延伸,
直到轉入樹林深處。
歲月流逝,將來的某時某處,
我會在嘆息中想起:
兩條路在林間分開,而我--------
選擇了人跡罕至之途,
從那一刻起,一切差別已成定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