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的暢銷小說總是在各大網站,尤其是排行榜上占據我們的眼球。這種廣發的宣傳消息讓我欲罷不能,決定看一下,感受暢銷小說的魅力。不過,除了故事是不折不扣的心靈雞湯外,里面的文字有時也讓我腸子都擰緊了——怎么這樣?有必要嗎?還能不能好好讓我閱讀了?
如果不看題目,只看上面一段話,你肯定會奇怪我的憤怒到底源于何處。
我早就對此深有體會。大學時,剛畢業時,我都在閑暇時間閱讀小說。由于喜歡讀外國名著,所以當看到外國的其他小說時也不會挑剔。
記得那時喜歡看恐怖小說,而美國有一個最著名的恐怖小說作家,斯蒂芬?金,在圖書館里看到這個如雷貫耳的名號之后,我就取出來直接在圖書館開看了。
情節我已經全部都忘記了,我只記得書名《寵物公墓》。但我卻對里面的文字記憶深刻。這句話并不矛盾,我是指的文字帶給我的感受使我記憶深刻。
是什么呢?
作者在寫物品時,總是會將物品的品牌名寫出來,由于是外國作品,翻譯過來后我作為中國人根本就難以理解,這種不解并不能依靠下面的注釋來緩解,何況大部分都沒有給出注釋。最重要的是,我覺得根本沒那個必要。
比如,鉛筆,非要說是“斯諾克牌”鉛筆;自行車,非要說是“雅戈”牌自行車,等等。這些不重要的修飾將本來流暢的語句拆解得七零八落,殘不卒讀!本來我閱讀效率就不高,這下更受挫了。
那時,我僅僅是以為那些品牌就像可口可樂或者iPhone一樣普遍,只不過年代久遠我們不知道罷了。又或者,我以為這是作者故意寫上品牌名稱,為的是增加字數,豐富后邊名詞的修飾程度。
然而,我想錯了。
當我后來了解到植入廣告時,我才深深地體會到,原來文學也可以被商業侵蝕感染。
植入廣告對于大家來說都不陌生,趙本山大叔在2010年春晚的植入廣告風波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后來的電影電視劇都扎堆放入植入廣告。(植入廣告從始至終就一直存在,但我開始關注到它則是從小品捐助)
今年的熱播電視劇《翻譯官》里,我就親自看到好幾處植入廣告。按照植入廣告的定義和特性來講,有的根本就是赤裸裸的硬廣,不符合植入廣告的標準。演員在劇情里對產品的大肆吹捧,要是放在喜劇片還可以,因為我看了覺得荒誕之極。尤其是主演代言的那個品牌,出現的方式要多奇葩有多奇葩。
不過,畢竟這些廣告植入得還算可以忍受,因為我本來就是在看娛樂節目,看到植入廣告后覺得很稀罕,樂呵樂呵也挺好。
但要是小說中也存在植入廣告,我就覺得有些難以接受了。我也不是不接受植入廣告,有是可以有,但千萬別讓我在閱讀的時候覺察到。我不接受的是那種影響閱讀的信息,植入廣告就是其中一種。如果植入廣告能讓我閱讀時更有效率,我干嘛不喜歡它呢?可是,現在出現過嗎?
看了這張圖片以后,你是不是覺得我在發廣告?錯了,也對了。
對的是,打了這張圖,只要你們看到了,就相當于我給這款鞋做廣告了。但錯的是,我只是想拿這個說事兒,舉個例子而已,況且做廣告可不是我自己做的決定,還有人家廣告主的事兒呢。我也不能做志愿者啊。
這張圖片能引出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一個人的朝圣》。這也是一本外國小說。寫的是一個老頭收到昔日情人的臨終信件,心里波濤洶涌,決定瞞著溝通不好的老伴徒步去遠方的女人那里鼓勵她,不讓她那么悲觀。主題還是那么心靈雞湯,雖然我沒看完,我也不能做一個總體的評判。
但是里面絕對有一個赤裸裸的植入廣告,讓我在今天一下子抓住了現行。請看下面的這段話:
遠足男點點頭,仿佛不耐煩聽下去了。
“腳上裝備當然是最重要的。你穿的是什么鞋子?”
“帆船鞋。”哈羅德咧咧嘴,但遠足男沒笑。
“你應該穿斯卡爾帕。斯卡爾帕才是專業設備,我們最愛穿它了。”
斯卡爾帕就是一個意大利的登山鞋品牌。
這是典型的口碑式宣傳。用一個經常遠足的男子的話來向一位老者推薦。真的,我看到這段話后我笑了,真的是太明顯了。
如果你覺得這個和劇情很符合,我沒什么可說的,但你再看下面這句話:
哈羅德告訴她他打算到了埃克賽特就買些專業一點的步行裝備。大城市里的選擇總是多一點,他還提起歌拓斯這個品牌。
又一次提起某種品牌,不過我沒有對這個品牌做進一步的了解。不過根據上下文就可以知道這又是一個步行裝備品牌。
雖然我還沒有看完小說,但我想這一個人的朝圣,倒更像是一個關于步行裝備產品的感人微電影的超長版。
小說里植入廣告,總體來說我是不支持的。我說的可能是逆潮流的,但也僅僅是表達一下我對小說純粹閱讀環境和閱讀感受的擔憂,希望以后小說文本里面不要受商業資本控制,要想控制,請在文本之外的I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