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忙完一天的工作,突然就想聽首音樂放松一下,我點開了Eason的這首《最佳損友》。
朋友,我當你一秒朋友。
朋友,我當你一世朋友。
奇怪過去再不堪回首,
懷緬時時其實還有。
朋友,你試過將我營救。
朋友,你試過把我批斗。
無法再與你交心聯手,
畢竟難得有個最佳損友。
......
熟悉的旋律和歌詞,再聽卻突然覺得有不一樣的感受。
真的“為何舊知己在最后變不到老友”?
真的“來年陌生的是昨日最親的某某”!
我本來不是一個交友甚廣的人,真正的朋友也少之又少,倩便是一種一個。
我們倆同歲同屬相,同年畢業,一前一后來到我之前工作過的單位。
我們倆一見面就知道彼此能成為好朋友,相似的地方太多。
比如大學時候雖然不是同一個學校,但是學習的是同一個專業;
比如,分到同一個辦公室,面對面的座位;
比如,擔任的課程也交叉,工作上有共同的話題;
最重要的是,我們來都是內向不愛說話的性格,但是,見到對方卻能無所不聊。
生活日復一日,我們的友誼也持續加深。
我們分享彼此的看法,愛好,情感,生活瑣碎。
我們相約在某年的元旦節一起和各自心愛的人舉辦了婚禮。
我們探討婚后的生活,計劃著什么時候準備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
倩比我先懷孕,半年之后,我也把自己孕育的喜悅第一個先告訴她。
接下來,我們一先以后開始投入母親這個角色,體驗為人母的辛苦和幸福。
我們能感受到彼此隨著生活境況的變化而逐漸的成熟。
我們為彼此的成長開心!
直到某一天,我告訴倩我要辭職離開,遷居到另一個城市。
我能看到倩眼中一瞬間的失落和不解,但是隨即又詳細的詢問了我離開的原因。
她了解了之后說:“嗯,也好,不管在哪里,只要生活的好就好!”
我快速的辦了離職,收拾物品那天,倩來到我家幫忙。
我們仍然是向往常那樣開開心心的聊著天,誰也沒有提到以后可能見不到面的悲傷。
我仍然記得,到最后,我們也沒有說離別珍重之類的話,只是笑著說:“還以為倆個孩子能在一起長大,還能有個伴,一起玩呢!”
02
轉眼,我離開那個城市一年零五個月了,我與倩也沒有再見過面。
最開始,我們還偶爾在微信上問候一聲,后來,我換了手機號碼,就再無聯系。
我忙于應付新的生活,新的工作,竟然漸漸的很少再想起這位曾經的好友。
而直到如今,我也沒有再結識任何一位新朋友。
是的,在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熟人,比如樓下快遞店的老板娘、經常去她家買菜的攤主、孩子幼兒園的同學家長、每年見面的同事......
我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熟人,卻唯獨沒有一個能交心,能開懷暢談的朋友。
辭職那年,我正好30歲,而后的時間里,我再也沒有一個像倩那樣的知心好友。
所以,我感嘆:過了30歲,我再也沒有交上一個朋友。
這句話剛出口,就得到不少人附和。
小雅說:“不是的,過了27歲,我就沒有交到什么新朋友了。”
小米說:“我跟你們說,我今年25歲,我覺得交朋友太難了,也沒交上什么新朋友。”
剛畢業的小云說:“我怎么覺得我一出大學校門,我不但失去了老朋友,也交不上新朋友了呢?”
03
是什么讓我們越來越難交到好朋友?
人和人的感情是建立關系的紐帶,而時間是讓關系逐漸牢固的必須因素。
我記得誰說過:“兩個人的友誼啊,就像煮一鍋好湯,時間就是水,情感是火候。如果沒有水,就不可能做成湯。如果火候不對,也很難做成好湯。”
就像從前的我和倩,如若沒有長達5年的時間,我們很難形成彼此珍視的友誼。
而現在,我問問自己:“我還有5年的時間再去和另外一個人成為好朋友嗎?”
我的答案是,不能,我沒有那么多時間了。
而且,我真的很難再遇到一個跟自己有共同的經歷,一起成長起來的人。
我和倩一起經歷了從一個青澀的女孩到成熟女性的轉變。
那些從前看起來平常的事件,每一次聊天的歡笑,每一次互相幫個小忙的不介意,每一次對方遇到問題時替對方的擔心,都一層一層地建構了我們的友誼。
一起經歷過,才讓關系變得厚重,情感變得濃烈。
而如今,我能和誰有那樣的一份緣分再共同經歷和面對呢?
不可能了,我清楚的知道,我的生活不再像從前。
我也不太可能遇到另一個倩。
那些年輕的小伙伴們,雖然沒有我這般經歷,恐怕也在感嘆,自從踏入社會,我們就和從前不一樣了。
校園里生活單純,和周遭的人日日相對,總能和誰成為好朋友。
而畢業后,各奔東西,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選擇,并且為自己的選擇努力。
每天忙于應付各種各樣的事務,誰有時間和心情和某個人約出來聊天呢?
即便是周末,只想在家里,自己一個人躺著刷刷劇,打打游戲,不想約著出去玩。
好吧,即便是參加一群人的聚會,大家也都是以“溝通信息”為主,幾個本來不熟的聚在一起,有一搭沒一搭的互通有無,發現對方有價值,趕緊留下聯系方式,先勾搭上再說。
發現對方沒價值,好吧,我還是老老實實玩手機吧。
回家后,可能早就忘了聚會上認識的那誰誰,也忘了手機里留下的聯系方式。
倒不是說人人變得功利了,而是每個人的成長方式不一樣,越來越能適應社會身份的轉變,也越來越能適應“不需要和每個人成為朋友”的現實。
對不起,我從你身上找不到我想要的,我們可能成不了好朋友。
聽到這樣的話,你只要愉快的聳聳肩就好了。
04
年齡越大,每個人對自己會有越清楚的認識,,對自己的生活之路也有越清晰的想法。
過了30歲,我奉獻我自己把自己生活的路變窄了。
并不是變得狹隘,受限,不自由,而是我越來越愿意和自己相處。
我花很多的時間獨自一個人,去審視自己的人生,感受自我的存在。
相比于喧鬧的人群和敷衍的社交,我更喜歡一個人。
我享受一個人待著的孤獨和愉悅。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趙麗華曾做過一個研究發現,年齡越大的人,所結交的人越少,同時和現有的朋友之間的關系也越密切。
她的觀點是,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枚鬧鐘,到人生的某個節點,就會鈴聲大作。它提醒人們人生短暫,繁華易逝,請停止四處交友,專注于此時此地。
是的,這個時間節點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不太一樣,也許是23歲,也許是25歲,也許是30歲,總之,年齡越大,我們越愿意集中于內部世界,來探尋自我的存在價值。
這樣以來,我們有可能確實把“很可能成為好朋友的人”拒之于自己門外。
這其實并不是壞事,而是,我們在經歷過二三十年的時光流轉,物是人非,對于“交朋友”
這件事的思考越來越理性,對于“朋友”的篩選標準越來越貼合自己的需要。
我們為自己的交友設置了一道門檻,有人跨的過,有人跨不過。
我們有時候,一眼就能知道和對方根本成不了朋友,最多是普通的熟人。
哪怕對方富有,美麗,可愛,或者有趣,但是也只能停留在泛泛之交的層次。
絕對不可能成為“知心朋友”。
因為我們知道,真正的好朋友是一想到她或者他在世界上的某個地方,好好的生活著,存在著,我們就會祝福她(他)。
一旦我們感到對生活的厭倦,對自己缺乏信心,只要想到她(他),拿起手機,哪怕閑聊幾句,就會生發出對生活的美好期待和信心。
這就是朋友之所以為朋友,對于我們的意義吧!
而那些富有的人,我并不奢望他的財富,美麗的人我不貪戀他的美貌,可愛的人我不需要他排解我的苦悶,有趣的人我也不希冀他給我的生活增添歡笑。
所以,和那些貌似朋友的陌生人,優雅的告別,此生不再有交集,是不錯的決定。
交到好朋友,確實是需要運氣的加持,情感的契合,時間的投入。
交不到朋友,不妨一個人靜靜生活,倒也自在快活!
你,會是我的朋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