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電影《失孤》原型郭剛堂的兒子找到了,但兒子打算留在養父母身邊。這讓關心郭剛堂20年漫漫尋子路的一眾網友有些意難平。
但不管怎樣,郭剛堂兒子的這個選擇說明養父母在這20年多間給了這個孩子很多愛,用愛來回報愛,不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結果嗎?
但是,這件事終究還是改變了這個孩子的生活軌跡。也許,我是說也許,這個孩子留在了父母身邊,會不會有另外一種不同的生活呢?
其實時間帶給人們的,除了能被看到的,還有很多是我們其他人看不到的東西。比如說,智力發育,智商水平這些,決定了一個人應對社會的能力。
《認知天性》中說,智商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產物。在眾多環境影響中,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是影響智商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
《我的姐姐》這部電影中,姐姐一直想把弟弟送給別人,其中有一家經濟條件特別好。但是這家人的條件是讓姐姐簽下協議,從此以后不再和弟弟見面,在親情的感召下,姐姐把弟弟領走了,兩個人在一起快樂地踢皮球。
可以想見,姐弟兩個將來的生活一定沒有那么容易,姐姐因為弟弟的牽絆放棄了考研究生的夢想。做護士的收入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忙碌的姐姐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給予弟弟更好的生活。
那么,弟弟到底是和姐姐在一起好呢,還是給他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好呢?沒有標準答案。這是一個悖論題,怎樣都不會是最佳答案。
如果單純從智力培養和提升的角度,《認知天性》中說:在那些有更多資源、教育條件更好的家庭中,激勵與培養更容易實現。
平均來看,富裕家庭的孩子在智商測驗中的分數,要高于貧困家庭的孩子,而被富裕家庭收養的貧困孩子在智商測驗中的分數,要好于那些沒有被收養的孩子,無論這些孩子親生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如何,結果都是如此。
智商,又被稱為智力商數,是個人智力測驗成績和同年齡被試成績相比的指數,是衡量個人智力高低的標準。
20世紀初,法國心理學家比奈和他的學生編制了世界上第一套智力量表。根據這套智力量表將一般人的平均智商定為100,而正常人的智商,根據這套測驗,大多在85到115之間。
智商主要靠遺傳,但是人的智力肯定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年齡的成熟而發展,因教育和訓練而改變。智商可以提升,但無法做到快速提升。
《認知天性》中說,組成智商的智力有兩種,一是流體智力,另一種是晶體智力。流體智力是指抽象推理、理解不熟悉的關系,以及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晶體智力是人們從多年經驗中積累下來的知識集。
我們可以通過有效的學習與記憶方法來提高晶體智力。而流體智力的提高,可以通過訓練,放大智力水平,產生環境“乘數”,把小的基因因素放大,產生巨大的效果。
我們的智力水平并非天生已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我們自己發展。產生認知“乘數”的策略或做法有三種:抱有一種成長心態、像專家那樣練習,以及建立記憶線索。
努力學習會改變大腦,為大腦建立新的連接,擴展你的能力。我們之所以努力,是因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們的能力。
你所做的事情決定了你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決定了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只要保持一種成長心態,你就可以接受這個道理,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