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學會讀財報,任爾東南西北風,咬著好公司不放松
今天是五大財務比率,財務結構中的第二個指標,長期資產占不動產及設備比率
一、概念
一家公司的財務結構主要從兩個指標進行判斷:
一是昨天學習的“負債占資產比率”,也就是那根棒子的位置。
二是今天要學習的“長期資金占不動產及設備比率”,也就是一家公司是否具備“以長支長”的能力。
先看看什么是“以長支長”?
在資產負債表中,我們非常熟悉的左邊是資產,右邊上面是“負債”,右邊下面是“股東權益”。
對于資產來說:根據其流動性排序,把容易變現的稱為“短期資產”,把不容易變現的稱為“長期資產”。
對個人而言,最容易變現的當屬手上的現金,而房子、土地這些都不太好變現,最難馬上變現的是“個人的出國讀書和公司的無形資產”,因此它們放在最下面。
同樣,負債也把對應的“短期負債”放在前面,比如“欠人的錢”需要馬上還,放在最前面,“車貸、房貸”這種長期負債放在最后。
對應公司也是一樣的道理,“應付賬款”在前,“股東權益”最后。
有了資產、負債的流動性概念后,我們就能理解“資產負債表”上的科目不是隨便亂擺的,而是按照流動性擺放。
概念很重要,概念很重要
例如,老王在銀行有存款100w,遇到事情需要急用,他從銀行大額提款最多交點手續費。
但如果是將老王的車子、房子馬上變現,最大的可能就是賤賣,100w有可能只剩下個80w,甚至50w!
讀懂例子,讀懂例子
因此:“流動性越高的科目,折價率越低;流動性越低,則折價率越高。”
在經營個人家庭或公司過程中,最不可犯的錯誤就是“以短支長”,也就是用右邊的“短期負債”去支付左邊的“長期資產”。
公司層面最典型的案例是有些公司為了活下去或是因為快速成長所需,問高利貸借款去購置廠房、設備這些長期資產!
個人案例中,舉個MJ老師朋友圈的故事,有位戰友刷信用卡報名MJ老師的課,應該是短期內還不上的程度吧。所以以財報的觀點看,就是用短期要還的錢做了投資自己的事,犯了投資圈的大忌------“以短支長”。最后《超級數字力》團隊快速退款了。
不能做“以短支長”的事
二、公式
理解了上面的概念,看今天的公式就很容易了
長期資產占廠房及設備比率=長期資金/不動產,廠房及設備=(長期負債+股東權益(右邊)/不動產廠房及設備(左邊)=以長(長期資金來源/支長(長期資金去路)→以長支長,越長越好
以長支長,越長越好
(1)分子是“長期資金”:
資產負債表的右側上部偏下部分是“長期負債”,也就是不用短期內要還的外債;
下面是“股東權益”,這也是筆長期資金,因為股東不會抽銀根。
所以,右邊的上下兩項加起來就是分子“長期資金”,是一筆可以供公司使用很長時間的錢。
(2)分母“不動產、廠房及設備”:
顧名思義,這些都是短期不能變現的,是長期資金的去路。
實際計算的時候:
分子“長期負債+股東權益”就是財報中的“所有者權益合計+非流動負債合計”
分母“不動產、廠房及設備”就是財報中的“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工程物資”。
不用死記硬背今天的公式,我們可以很簡單的記為“以長支長、越長越好”,說的就是用長期的資金去做長期的事,而絕對不能用短期的資金去干長期的事。
三、實例計算:
繼續以“承德露露”為例,計算其2016年的“長期資金占不動產及設備比率”
長期資金占不動產、廠房及設備比率=
(所有者權益(或股東權益)合計+非流動負債合計)/(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工程物資)
分子:“所有者權益”見“資產負債表”(所有者權益(或股東權益)合計);“非流動負債合計”見“資產負債表”,它們代表的是“長期負債”。2016年分別為2006.5百萬元和43.1百萬元
分母:“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工程物資”都可以在“資產負債表”相同名稱科目里找到,它們代表著“長期資產”。2016年分別為:269百萬元,19.5百萬元和0
(2006.5+43.1)/(269+19.5+0)=2049.6/288.5=710.4%
因此,2016年其“長期資金占不動產及設備比率與財報說一致!
財報說? 數據
四、判斷指標
重點,重點,重點
“以長支長、越長越好”指標要>100%,分子大于分母,也就是長期資金大于長期資產。
任何一家穩健經營的上市公司,都不會發生“以短支長”這樣的致命危機,所以一旦看到比率小于100%,一定要多堤防個心眼。
所以估值都是虛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部分“財務結構”一共兩個指標,這兩個指標的權重是各占50%,兩個都很重要哦!
參考文獻:
[1]、《五大關鍵數字力》林明樟(MJ老師)著,商周出版社;
[2]、《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林明樟(MJ老師)著,廣東經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