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總在群里看聽大家提到這個詞“愛自己”,尤其是女孩子,媽媽們,時不時的蹦出來:我們女人不容易,要好好愛自己哦!“愛自己”往往是瘋狂購物的前奏......
有時候困惑,怎么叫愛自己呢?如何能稱得上愛自己?不給自己買衣服買包買化妝品,就不是愛自己了嗎?
作為一個物質女和沒見過世面的女人,我其實也不太有資格說什么。瞎說吧。
二
我個人感覺,人都有不同階段,但馬洛斯的需要層次理論說:人需要滿足底下的一個層級需求,才能繼續(xù)追求更好的目標,大體意思:沒吃飽喝足過,沒見識過擁有過滿足過,很難對物質抱有清淡的無欲無求境界。
我從小物質不算充足,家里之前輝煌,中途家境衰落,而后稍微好轉,所以富足、窘困都一一體味過,年幼時候懵懂無知,而長大后才慢慢了解父母當時的壓力、心酸和無奈,我至今感激父母:即使在最窘困的時候,他們也未曾苛待我,甚至是相當寵溺我,包容我任性的愿望和需求,高中時候懂得美為何物,追求美好衣物,每件抄起來都是幾百(15年前幾百還是很值錢的),母親也盡力滿足我,讓我在即使生長于普通家庭,也從不覺得缺失過什么,一直都自信滿滿。
上了大學,我所在宿舍的室友,家境都非常好,勝過我家好幾個層次;但我從未覺得窘迫或拘謹,一直從容大方。后來喜歡做兼職,掙的錢來旅行,買化妝品衣服,狠狠滿足過自己一陣子(一個月兼職所得3000-4000,加上父母給生活費我都能花光),然后就對物質看的比較淡了。
后來剛畢業(yè)時候做銷售,經常出入豪華場所,送人和自留都是極其奢侈品,帶我入門的同事總是詫異:為何我對這些沒什么感覺,不沉醉也不排斥,淡淡的....大概也源于曾經徹底的滿足。
三
說了這么多廢話,大概意思是:
在某一個階段你缺乏的,沒有及時得到的東西,在日后一定會找你來討債,或許是未曾滿足的母愛,或許是未曾填滿的物質欲望,或許是始終彷徨若失的感情。被硬生生阻斷的,切掉的,都會扭曲成一個難看的姿勢,夜深夢回來進到你的心里。
我們能做到的,大概只有以己之力,彌補上那個缺口,沒人贈與的那個玩具,自己為自己買下;沒人給予的安全感,自己給,或者終有一個人給。
現(xiàn)在我終于意識到,也終于敢承認:自己那么愛錢,那么熱衷于理財,究竟為何--究其源頭,還是幼年。
即使父母滿足了我的物質,而他們對于生活的恐慌、彷徨無力,也深深的映入了年幼敏感的心頭。
我在懵懂之中種下一顆種子:我想要有錢,我想要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財富,讓自己過上富足、安定、篤定的生活。
四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父母影響了我們的一生”,并不為過。
父親做生意,勤勞勇敢的品質為他贏得了開始幾年的輝煌,生意很好的時候,一天的銷售額就上萬,就算除去了成本,利潤也相當客觀。忘了說,父親開始就是賣衣服的。
而他的大手大腳、不善理財、虛榮和揮霍,也一樣讓我們的日子在接下來的很多年,都不那么好過。
我見過母親抱頭痛哭的眼淚,那么燙,那么燙,一直燙到我心里去。
人都說,一個人找伴侶,都是照著自己的異性父母來找的,如果認同父母,就會找一個和他/她相似性格的,如果不認同,就會找一個截然相反的類型。
我就是后者。
我恨透了父親的不安定、虛榮和暴躁。于是我找的男人,穩(wěn)定如一碗溫開水,不知道虛榮為何物,脾氣一直很溫和。
他和他的家庭,令我覺得踏實無比,可以每夜安眠。
我同樣不能認同母親,我覺得她:軟弱無能、不夠堅強、只會逃避當鴕鳥。
我成為了和母親截然相反的類型:我堅強果斷、冷硬的像塊石頭、即使把自己逼死也咬著牙迎頭而上。
我知道,父母已經做了,在當時能做出的,最好的選擇,最好的舉動,而且他們一直把我保護的照料的很好。
但我無可避免的,成為他們鏡子的另一面,折射出那詭異的一面來。
五
我不是抱怨,而是感恩。
你所經歷的一切,所疼過的愛過的摔過的流過淚的,都讓你越來越成為你--那個獨一無二的你,那個既美好堅強也丑陋懦弱的你。
正如幼年的陰影,種下了我對金錢的恐懼和不安,也同時換來了我對掌控人生和金錢的滿滿決心和堅定的信念。
正因為富有過,窘迫過,才更加珍惜現(xiàn)有的生活,自己也變得更有彈性。我大牌也穿得,并不驕奢,路邊攤也穿得,并不羞恥。
正因為有過缺錢的體會,我更能夠體會許多人的無奈和煎熬,會更加想把“老百姓的理財”這一概念傳播給更多人。
我也真的驚喜的看見,很多人真的通過理財,梳理了自己的人生,把這作為一個起點,找到了成長的契機和信心。
這實在是美好的事情。
目前我還走在“變得有錢”的道路上,財富自由的終極目標,離我還是很遠很遠。
我不著急,慢慢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