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我搬離北京了!如果你不知道的話,那現在也該知道了。今天是我離開北京的第100天,我要求自己寫了一篇文章,回顧了過去這段時間的觀察和體會。更多還是工作層面的,只有少部分提到生活層面,不清新也不麻辣,但如果你對我好奇的話,看一看應該還是會覺得很有收獲的。
全文大概4500字,以我啰嗦又不好的文筆,認真看得10分鐘吧!
一張我很喜歡的雞湯海報
1. 旅居成都
4月28日結束了一個在廣州的創業項目輔導會議之后,我直接飛到了成都。很幸運的,那天南航航班并沒有延誤太久;但是飛入成都時,不穩定的氣流還是令人有些煩心的。當天下午從搬家公司接收了近60箱的物品,也正式宣告了我在新城市生活的開始。搬離住了6年半的北京,換到一個新的城市,我其實還算蠻興奮的。而望著堆滿客廳的箱子,那種糾結心情應該大家都能懂吧!
關于這一次“離開”,我沒有告知太多朋友,一方面我本來就不是個高調的人,也覺得不需要大肆宣傳,更不喜歡什么送行、餞行的聚會,感覺過于客套,更是矯情。另一方面,我一直覺得要回到北京或是造訪北京的機會真的太多,以至于我一直沒認為這會是“告別”。
現在,我住在成都,每個月至少讓自己能有2周時間待在成都。朋友提了一個有趣的注解,說我這算是“旅居”成都。“為什么選擇成都呢?”很多人都這么問我。我當然有我的考慮,因為這是一個還算具有商業氣息而且高速發展,但更加重視生活與消費的城市。如果用比較流行的商業話語來說,成都是一個完全符合消費升級的城市。當然,美食、美景、美女也都在我最終選擇時為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好感分。
2. 新一線城市生活的新啟發與新行動
其實要是從數量層面來看,我可能還達不到穩定居住成都的狀態。畢竟在過去這100天里,我還是因為工作關系,跑了2趟北京、3趟上海、3趟重慶、1趟武漢、1趟天津、1趟濟南、1趟南京。除了企業和孵化器的培訓活動,更多還是咨詢項目和投后陪跑的需要;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我能有機會開始觀察不同城市的生活氛圍與消費狀態。
姑且這么說吧,在搬離北京的這100天里,我在成都和其他新一線城市里,獲得了不少新的體會和啟發。因為時間更加自主,更加彈性,我可以用新的角度看待現在的生活方式與消費狀態;調整了心態,能更積極地感受在地生活;強化了觀察,能更直接地記錄有趣的消費者洞察。
離開北京的100天,我到底做了些什么呢?先回顧一下流水賬吧。首先收尾完成了2個品牌咨詢項目、做了6次營銷培訓、參加了4場成都地區的創業媒體和孵化器舉辦的項目路演,看了將近50個項目BP、訪談了12個項目創始人,畢竟這些都是和目前工作最直接相關的部分。此外,我借“CMO訓練營”和“二八學社”的名義在成都舉辦了一場消費升級分享活動,也和班麗嬋、李國威、成俊杰等專家一同設計并運營了B2B領域的社群課程。參與了美妝垂直媒體“聚美麗”的酷品牌孵化營,并和“PR人”與“新消費內參”的伙伴們一同開發培訓類產品,而這些都是最直接搜集垂直市場聲音的方式。另一方面,我深度參與了“精一天使公社”的培訓與課程迭代,以及天使投資人的社群活動;我想,向一群有實戰經驗的群體朋友取經請益,更會是一個自我學習的好機會。
3. 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能做的,做自己好做的
聽起來雜,看起來多,但還是圍繞著我自己的規劃,廣泛學習,并適度做減法。我在過去100天里最完善的學習與最大的收獲,應該可以歸納為三個層面:(1)用創業的心態來經營個人品牌;(2)用資本的眼光來思考創業;(3)用陪跑的形式來展開投后服務。
時間自由不代表自己的心思和認知就會變得成熟。既然最大的產品就是自己、最大的業務就是對外營銷自己,姑且不論能不能成為個人品牌,但是把自己當做是產品來規劃和迭代,并且使其可以運營和復用,才能把時間用在更值得的人和業務身上,才能獲得更好的用戶滿意度,也才可能獲得更大的溢價。
創業過程需要聚焦,聚焦領域賽道,聚焦用戶剛需,聚焦自己做起來開心也擅長的事情。但是在成都、武漢、濟南、天津等地參與了一些路演和孵化培訓之后,真心感覺創業者和投資人(尤其是從北上廣深來的)之間的認知落差還挺大的;投資人努力地標準化他在看的事情,創業者則努力地復雜化他在做的事情。我無意評價對錯好壞,能做到的只是對自己和輔導項目創始人的再三提醒,一定得換位思考、廣看復用、入場和緩、執行提速。
“陪跑”是我這半年學到的一個動詞,也是我這半年接觸最多的一種形式。去年毅立方投后孵化服務開始起步,我因為在企業里任職,參與很有限;一年成績單有好有壞,可喜的是這種第三方投后服務模式漸漸受到肯定,陪跑的標準化與責任關系也漸漸明確。我自己的時間有限,精力也有限,咨詢又是一項很難標準化的服務,所以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發揮自己強項,同時把非標的服務變成標準化產品。
讓事情變好做,這并不是說挑簡單的來做,而是挑值得的來做。唯有減少過于瑣碎又難以產生共振效應的咨詢服務和培訓業務,才能更好地聚焦在自己覺得有價值,能一起成長的項目服務上。
簡單說就是,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能做的,做自己好做的!
4. 營銷認知不升級,還談什么消費升級
這一陣子的媒體采訪多會問到營銷升級驅動消費升級的機會。我的觀點還是沒變,如果你認為營銷就是好創意、好包裝、好故事,那這樣的認知并不能穩定支撐消費升級的大趨勢。因為創意為王的時代早已過去,消費者的心態與新需求比我們頭腦風暴里的猜想更復雜,而精細化運營的能力往往決定了營銷閉環能否持續增長。
其實在營銷類媒體、學習型社群中,經常可見所謂的刷屏案例或現象級案例,然而在我和成都、武漢、重慶、濟南、天津、南京等地朋友們的培訓或業務交流時,我發現知道的人并不多。雖然這種調研很不科學性,也可能讓我陷入因果解釋或隨機誤解的陷阱,但我還是蠻驚訝于這樣的發現。
以成都為例,畢竟我在成都時,有時間體會,也能稍微客觀地觀察。成都人的消費意愿和嘗鮮能力肯定是直逼北京和上海的,甚至還可能高于廣州和深圳。品牌曝光與精準推送固然重要,但對于成都市場來說,能滿足實際體驗才是更重要的。這里說的體驗是有二個層次的,一個是消費者真正從五官六感能經歷的,而不只是社交網絡上刷一刷,紅包海報曬一曬而已;另一個則是體驗后能直接讓消費者產生酷、炫、燃、好耍的感覺。
所以,任何無法形成深刻體驗的營銷手段,終究只能刷屏而難以走心。移動社交很重要,電商轉化也很重要,但在成都可能比不上火鍋店里的湯底味道(產品)、空間設計(場景)、服務設計(儀式感)來得令人印象深刻。從消費者角度出發的服務流程設計、空間與燈光配合的裝置藝術、上菜服務倒計時、菜品擺盤的故事、涮肉吃串的口訣、服務員的推銷話術、外送外帶餐盒上的提示,才是消費者真正在意和能感受到的體驗,也才是能不斷形成口碑的故事元素。不只網紅火鍋店,高端地產項目、商業地產、復合經營書店、連鎖咖啡館、奶茶鋪、威士忌酒吧、品牌服飾店、超市、民宿酒店、戶外旅游、健身房、美妝店鋪、微整連鎖、花藝店、兒童才藝教室...等,都是如此。來一趟成都,真的會有不太一樣的啟發。
我看了看我自己的經驗、媒體報道的優秀案例,再環顧目前主流的營銷服務代理商、4A公司、公關公司、互動公司的服務案例,這中間肯定有合作需求的,也有很多業務機會的。但平心而論,就算雙方眼光匹配了,我覺得我熟悉的朋友們也很難能立即滿足和實現這種“強體驗”的營銷服務。
我之前一直強調的,需要從市場營銷視角來看待“商業競爭”。談論的競爭指的是用戶心智的競爭、內容資源的競爭,以及生活場景的價值競爭。如果要說這100天里有什么新體會,我想那應該是關于消費場景的部分。我沒有“新零售”、“第四次零售革命”那么戰略的眼光,我能感受到的無非就是營銷如何把消費者感覺抽象的服務“翻譯和落地”,讓品牌和產品留給消費者更深刻的心理印跡。
所以,把無形的體驗變有形,把未來的需求變現在,這是消費升級的趨勢,也是消費場景的競爭,更是品牌為用戶所營造的“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5. 虛心學習,反思復盤,提高自己的勝率
離開北京的這100天,我也有幸認識了許多新朋友,每一次交流都像是知識充值一樣,非常有趣、非常實用。而也有十多位來自創投機構、營銷服務、互聯網圈的老朋友們到成都來出差,除了不免俗地約了喝茶、火鍋或串串,更有收獲的還是針對成都生活與消費的觀點交流,以及對于項目投資機會的判斷。
“時趣互動”的張銳和我深度討論了二次,從營銷服務的業務機會、移動社交的發展,到自媒體生態,以及投資內容解決方案的切入點。雖然我們對于營銷的發展,究竟大客戶還是中小型企業比較有機會,還是新一線城市的業務需求點有一些不同看法,但無損于我對他的專業、堅持和執著的欽佩。
此外,“有緣在線”的七七和“分期管家”的吳娜對于互聯網基層群體的討論,完全讓我腦洞大開,有了另一種認識。“樂滿意”的Joe、Max和崔磊,和我介紹了他們是如何用深度游戲和沉浸式體驗的方式來為企業HR提供創意解決方案,開啟了嶄新的B2B企業人力資源和內部傳播服務。“夢想加”的李崢和我介紹了聯合辦公空間管理的新解決方案與服務,當然更令人期待的是他們9月份即將開業的成都IFS夢想加空間。從阿里巴巴回流成都的小馬魚向我推薦了“Bikego”項目,讓我意識到消費升級的服務是有故事性的,是能讓人著迷的,也是能讓人不斷感受驚喜的,更是能讓人有更多的、更自發的參與感。黃珊帶來的“拾初”品牌品鑒會,從鮮花酒到花酒局,除了好產品和好場景,更開始著手探索定制生活情趣的機會。“混沌大學”重慶分社的王朝對于學習社群的經營和落地活動,給了我很好的建議和分享,也讓我看到了對于學員成長路徑的全面經營。“精一天使公社”的李漢生老師與團隊、“優客逸家”的殷振華老師、“源渡創投”的戴建春老師,都在投后孵化與陪跑業務上給了我一些建議,包括了判斷創業團隊、縮小閉環與周期、反思復盤等,這些經驗對我而言都太有價值了。
其他還有許多朋友和同學沒法一一列出,他們或來自于創投圈、教育圈、管理咨詢公司、互聯網圈,或是知名的自媒體人,當然也包括了那十多位創業者。有常駐北京、上海、廣州的,也有定居在成都、重慶、杭州、香港等地的。有共處3天深度學習的,也有直接切入主題討論10分鐘的。不管如何,給我的啟發肯定都是橫跨時空的,我都由衷感謝。
當然,每個人、每個項目、每個投資機遇都是不能復制的。這段時間我接觸了不少優秀且有共同價值觀的朋友,但下一步肯定還是得聚焦、逐漸做減法,才能逐漸提高勝率。
6. 新參者的深挖與收窄
離開北京的100天,我做了些什么?這篇文章算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除了讓朋友們知道我的近況,也希望寫文章的過程能讓自己保持清醒,繼續深挖、適時收窄。
在成都生活了一段時間,我還是堅持要用比較高和嚴格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與合作伙伴。縱使大家覺得這個城市很悠閑、很巴適,但我的工作、培訓課程設計、陪跑項目絕對還是不輕松的。
隨著越來越多品牌試圖走入并參與消費者的生活,成為生活方式的品牌,我的關注點也會更加聚焦于品牌所描繪的與消費者所期望的生活方式,這之間肯定有差距,但只要有更加真切的洞察,就會有更加升級的機會。
我還蠻喜歡現在的生活狀態的,除了能感受到高效的工作、舒適的生活,還能保持樂觀的態度、自在的學習與誠懇的表達。作為一個新參者,這是最近100天的感悟。
最后還是歡迎朋友們多來成都走走,這有蒼蠅館子、干碟油碟、川劇變臉、國寶熊貓,也能在茶館聽曲或是討論項目,或是火鍋串串相約走起,或是感受下蓬勃發展的美業,感受下動漫IP與實體經濟的多樣性合作。只要稍微放下手機,真會有意想不到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