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與詩意相遇”
孩子,其實,你可以的......
The Dot《點》繪本畫面簡潔,作者通過畫面大量留白,把無限想象空間和感慨留給讀者。故事結構和文字都很簡潔,但情節鋪排卻有不容小覷的力道,令我們看到心態的重要性···一個自認不會畫畫、沒有藝術天分的孩子,在美術課上愁眉苦臉,老師一個簡簡單單的行為,卻給她帶來人生極大轉折點。到底發生了怎樣的事,讓這個可愛的孩子愛上自己最討厭的畫畫,而成為一個“大畫家”···
作者Peter.Reynolds是著名童書作家插畫家。繪本風格獨特富有創意。他認為,每個孩子都具創造力,即便是長大的孩子亦然。但令人惋惜的是,孩子們太早被一大堆規則束縛。其實當我們拿起畫筆表達自己,大可勇敢地一頭沖向那未知,豐富無比的個人創作世界!《The Dot點》名字耐人尋味,一語雙關,只要家長和老師能給孩子一點點鼓勵,他們就有信心做得更好,發揮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故事聽來神奇,其實內容很簡單,不是孩子突然被打通任督二脈,或者有什么人生奇遇,一切只因老師一句話,一個動作。繪本中,老師一個小小舉措,幾句簡單智慧的循循善誘“那就隨便畫一筆,看能畫出什么??梢愿淖兒⒆拥囊簧?,作為家長的我們也是如此。這樣的故事顯然不只是給孩子看,還可以跨越年齡和時間限制,對所有人予以啟示,而那些內涵則需要我們慢慢品味。
~這不,美術課結束了,她還是一動不動坐在椅子上。圖畫紙上什么都沒有。老師走過來,彎下腰看了看那張白紙說:“??!暴風雪中一只北極熊?!薄罢婵尚?!”她說,“我就是不會畫畫!”老師笑了:“那就隨便畫一筆,看看能畫出什么?!弊テ鹨恢ЧP在紙上狠狠戳了下?!巴炅?!”老師拿起圖畫紙仔細研究起來,“嗯”,然后把圖畫紙推到她面前,輕聲說:“現在,請簽名?!彼肓藭?,“好吧,也許我不會畫畫,但會簽名?!?br>
~一周后,當她走進美術教室時,驚訝地發現老師辦公桌上方掛著一樣東西。那是個小小的點——她畫的那個點!還用波浪形金色畫框裝了起來!“哼!我還能畫出比這更好的點!”打開從沒用過的水彩顏料,說干就干。她涂啊涂,一個紅點一個紫點,一個黃點一個藍點。突然,一個藍點和紅點交匯,中間出現一個紫色的點。她一直不停嘗試下去,又畫出許多不同顏色的點?!叭绻铱梢援嬓↑c,就可以畫大點。”說完就拿起了一只大畫筆,在一張大紙上揮毫。她甚至在沒畫點的情況下,讓紙上出現一個點。
~幾周后。學校藝術展上。她畫的各種各樣的點,讓大家大開眼界。她注意到有個小男孩,在認真看著她的畫。“你真是個大藝術家,要是我也可以畫畫,該多好?。 薄澳惝斎豢梢?,我可以保證”?!拔??不可能,即使用尺子比著,我連條直線也不會畫。”男孩說。她笑了,遞給他一張空白紙:“畫給我看好嗎?”男孩畫起來,畫的時候筆在顫抖。她盯著男孩的畫看了一會兒,然后說,“請在這里簽名?!?br>
一個奇妙的點,看似簡單,隨意,卻引發了孩子內心更加奇妙的變化。生動,智慧,溫情??峙逻@才是教育的真正含義,不動聲色,不強求,不評判,不指責,卻蘊含了濃濃的信任,關切,接納與抱持。孩子可能并不確切地知道發生了什么,只是感覺瞬間被激發,創造力,想象力,自尊要強,共同匯聚成筆下那個神奇的小點。即便是一張白紙,老師的慧眼也能看出北極熊,穿越到現實之外的想象空間。老師的鼓勵,更是讓孩子有了嘗試的空間和沖動,沒有任何約束沒有任何規則,可以任意揮灑。五彩斑斕的小點,從筆下誕生,不斷延續擴展,交錯疊加,產生奇妙的視覺效果。孩子的興趣被激發,主動性越來越高。簽名,也是神來之筆。名字,意味著獨立自主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特思維,獨特的表現,當這樣的主體性被看到被尊重,孩子瞬間就長大了。她開始學著重視自己,試圖呈現更大的自我價值感。
然后,老師又做出了一個讓孩子吃驚,意外的舉動,那個隨意涂抹的金色小點,被精心裝裱懸掛起來。鄭重其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這是真正的為人師表,不是那些空洞重復的你好棒,而是真誠的贊賞,容納和無條件信任。孩子突然意識到,自己在老師心目中確實有這樣的位置,就像是他們同樣需要反復確認,在父母心里也有這樣的位置。曾幾何時,他們可能叛逆反抗,可能冷漠孤僻,可能麻煩不斷,其實,他們只是在呼喚在驗證,焦躁不安地等待父母的關注與理解。當孩子足夠確認了自己在父母,師長心中的位置,隨即也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于是,開始構建自己的價值感。她有了創作的動力,激情,她也有了關注別人,感受別人的能力。因為她自己也被看到,被感受到了。于是這樣的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注,互相理解,寬容相待,得以傳承。生生不息。
這也是孩子長大的過程,是從小嬰兒開始的心理發展過程。父母的耐心照料,及時回應,悉心解讀,鼓勵肯定,無條件的關注與接納,讓孩子逐漸形成堅實的自我,不再完全依賴,而是有能力學步,有能力承受挫折,蹣跚前行。也許,有的孩子缺乏來自父母的這樣的撫育,那么之后進入幼兒園,進入學校,他們仍有機會從老師那里,從師生關系里得到這樣的補償。就像繪本中的那位老師,經驗豐富又溫暖寬厚,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給孩子不是父母勝似父母般的關愛。面對一個略顯叛逆倔強的孩子,老師對她的解讀絲絲入扣,充滿智慧,也透露出人性的溫情。這樣的抱持,讓孩子變得柔軟,開始學著自我探索,自我挖掘,不再對抗,而是轉向自己的內心世界。
結尾,兩個孩子的對話,同樣讓人動容。一個大姐姐一個小弟弟,一個曾經的叛逆少女,一個今日的自卑少年。兩人就這樣相遇了。這樣的相遇,似乎也是一個象征,一個隱喻,預示了某種心理能量的傳遞,遞增,流轉。在那些充滿點點的天才畫作前。女孩已經有能力,去鼓勵別人,共情別人。就像自己的老師那樣,成為一盞路燈,照亮自己的內心,也照亮別人回家的路?;蛟S,我們都需要有這樣的信心,堅信在某個路口,某個拐角處,有人,會為你點亮這樣的一盞燈。同時,你也會在不經意間,成為別人眼中的,那盞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