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零年代那樣清寒的時代里長大的孩子大多是瘦弱的,老爸也不例外。清瘦的身體,蠟黃的面孔,卻有著倔強的性格。自小,老爸的身體便不好。雖然是家中的父輩中唯一的男孩,又是最小的一個,貧瘠讓人無暇顧及。
八歲那年,老爸得了一場重病,所有人幾乎都準備放棄,老爸靠著堅強的意志終于熬過了。此后,身體便好起來。不過,也許病根自此種下。
村莊里、小河畔、小路旁,每當春風吹起,最早睡醒得總是這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不得不感嘆于生命的驚喜和堅韌。和溫室里的花朵相比,她們感受到的風吹雨打,這才是真正的生活,就如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經歷風雨中的世態炎涼,不得不面對現實中的生活。
老爸的青少年時期,不僅要挨著身體的饑餓,精神也是面臨同樣的狀況,幾乎無書可讀。還好,事情終于有了轉機,源于一次爺爺老友的相聚。爺爺和最后一代裹著小腳的奶奶,有著超前的思想,不論是任何年代,深信食可無味,思不可無書,沒有書的生活是無趣的。爺爺奶奶總是托那位神秘的友人悄悄的帶回一些書籍。于是,老爸的生活里,才多了一份趣味。村莊里,最不缺乏的是柴草堆,大大小小的有很多的柴草堆,什么麥稈堆、豆稈堆,隨便一躲,就是一個天堂。一呆便是一天,餓了便吃一些麥稈上未脫落干凈的小麥粒。
老爸曾經告訴我,那些麥粒初咀嚼時,有些硬硬的,越嚼越香甜,淡淡的清香味。年后回到村莊時,我撿起幾粒,試著去體味老爸所說的香甜,淚水卻忍不住的笑了。
冬日的村莊里,本就隨著人口的流失,稀稀拉拉的房屋,坐落在村莊,有些破舊的老屋,顯得更加的蕭索。習慣了南方常青的樹木,看到村莊里光禿禿的枝椏樹干,村莊是孤獨的嗎?會不會偶爾也會寂寞?
不!不曾寂寞!綠油油的麥田上,零星的還未化開的雪,點綴在一片蒼茫上,一望無際的綠,一路希望。小時不懂曾責怪,為什么村莊就沒有山呢?無山多無聊!卻不曾珍惜這一眼望去的開闊。
在這里,在那樣的時光里,老爸成長的過程中,自然也有感謝以及忘不了的人和事情。
二奶奶就是其中的一位,二奶奶并不是當地人,從很遠的地方,隨家人流落此地,因家中貧困,便給二爺爺當了童養媳。她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信徒,在那個年代里屬于異類。平時和別人幾乎很少交流,對人及其冷淡,小孩子幾乎不敢接近。二奶奶唯獨對老爸是溫和的,也許是幼時的老爸好學以及乖巧,被二奶奶看在眼里。二奶奶經常會悄悄的塞一些食物給老爸,卻從不愿讓奶奶知道。
奶奶和二奶奶之間曾經因為一些事情,此后便產生嫌隙,卻并不影響關心彼此的子女。二奶奶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樹,是棗樹。每年秋熟棗落時,老爸的口袋里便一直都是滿滿的大紅棗。一直到我們小時候,棗樹一直都在,紅紅的大棗也在。總是喜歡一起把大樹圍起來,抱個滿懷。
二奶奶最不喜歡的日子,是所有孩子們最愛的日子,農歷正月的新年。每當這一天,別家互相拜年時,唯獨她把門關的緊緊的,不論是任何人,都要吃閉門羹。小時不懂的我們,總是故意去叨擾,還心里暗想,真是倔強的老奶奶,卻不知這只是另一種信仰,無關其它。
二奶奶還有一些觀念,家族所不贊同的觀念。家族相對重文輕商,她偏偏要走不尋常路,逼著二爺爺去從商,二爺爺便成為村莊里第一批從商人員。雖然生意不大,卻比平常人家富裕很多,為此特殊時期也付出了一些代價,幾乎被全部沒收。慶幸一點點的保留,還要感謝二奶奶的足智多謀,為改革開放的東山再起作了準備。
今天就到這里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