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童年繼母挑撥,父親毒打,逃離舊家

張愛玲,原名張煐,中國近代著名的傳奇才女,1995年,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作品主要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張愛玲的作品從骨子里吐露著悲涼,她寫的小說無論結局好壞,都帶著諷刺和悲苦,這些都是拜她的童年所賜。

張愛玲系出名門卻家道中落,父親和母親都是大家出身,本來金童玉女令人羨慕,不想父親是舊時代的紈绔子弟,抱殘守缺,不思進取,母親不滿舊家庭的生活方式,在張愛玲四歲的時候就拋下她遠去英國,缺少母愛的家庭環境使張愛玲形成了孤獨敏感的性格,也培養了她獨立思考和叛逆反抗的個性。

中學的時候張愛玲想去英國留學,不但被拒絕還受到了繼母的冷嘲熱諷。父親和繼母天天吸食鴉片不舍得花這么大一筆錢供張愛玲出國,她很失落,對父親和繼母的態度也越來越冷淡。

就在這年秋天,張愛玲和繼母發生了沖突,繼母罵她還動手打她,反而誣陷她打人,他的父親不分青紅皂白毒打了張愛玲一頓,如果不是傭人們拉著,張愛玲可能就被父親打死了。

張愛玲想要離開這個家,卻被父親軟禁起來,后來她生病了,父親卻不給她醫治,后來她病的越來越嚴重,為了不背上害死女兒的壞名聲,他的父親背著后母悄悄給她注射了藥物,病情總算控制住了,在老保姆的照顧下,張愛玲又恢復了健康。

終于有一天她趁著警衛換班的空檔,逃出了那個充滿噩夢的舊家。

父親的暴躁和繼母的冷落讓她過早的體驗了童年的孤獨,懷舊與否定的情緒相互交織并成為她感受外部世界的心理基礎,以致使她終身都帶著悲觀的眼光來看待家庭和人生,在作品中表現出對社會人生的悲劇感受。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