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收入社會通常比低收入社會有較大規模的分工。也許一個國家越富有,人們在獨自、無助時的生存能力就越差。
2、商品價格上漲時,找替代品,需求下降。
廠商更愿意供給商品,供給上升。
均衡點之下,需求大于供給,人們哄搶商品,商家提高價格,找到新的均衡點。
“需求”的變動是整條曲線向上或向下移動。
3、需求彈性,供給彈性
需求無彈性:需求彈性小于1,例如價格上漲10%,需求下跌5%
例如王菲演唱會可能是需求無彈性的,樂迷會不惜一切搶票,所以肆無忌憚的提高票價。
需求無彈性時,增加的生產成本往往可以轉嫁給消費者;當需求有彈性時,增加的成本就會由生產者承擔。
4、雖然新技術已經使某些產業和工作被淘汰,但也創造了新的產業和工作。
5、提供最低工資標準
根據價格下限原理,提高最低工資后,愿意提供工作給無技能或低技能勞工的雇主減少。但是,假設最低工資提高20%,會導致低技能工人的工作減少4%,但這也暗示著會使96%的低技能工人加薪。
6、公共物品
非競爭性(nonrivalrous):商品本身不會因為更多人使用而變少
非排他性(nonexcludable):賣家無法排除那些沒付錢也能使用商品的人
7、宏觀經濟政策
宏觀經濟政策的兩組主要工具,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是政府稅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預算和預算赤字。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的政策,它會影響利率、信用以及社會上借款與放款的數量。
8、通貨膨脹
雖然較高的通脹率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但都和整個社會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商品有關。因此,對抗通脹的政策工具都會涉及抑制整體需求,使追逐商品的錢變少,對抗通脹的政策從來都不受歡迎,政府抑制需求的方法可能包括增稅、削減政府支出、提高利率以抑制借貸。
9、擠出效應
如果政府借越來越多的錢來管理它的赤字,就會減少民間企業可取得的用于投資的資金。因此,政府借款增加意味著私人投資減少。
10、中央銀行貨幣政策
法定準備金:提高,銀行可貸出去的貨幣減少,總需求減少,利率上升。
再貼現率:銀行向中央銀行借錢支付的利率。如果再貼現率提高,會鼓勵銀行手頭持有貨幣,不太會冒險走在法定準備金率的邊緣。為了在法定準備金率附近維持一點緩沖空間,銀行會少貸出一點錢,于是減少了市場上的貨幣數量。
公開市場操作:中央銀行購買或銷售債券,以增加或減少貨幣供給。
量化寬松:中央銀行把錢貸給金融市場的參與者,通常是短期貸款。或者是購買較長期的債券。
11、如果美聯儲想讓貨幣供給增加,有四個選擇:降低法定準備金率,降低再貼現率,向銀行購買債券,或是購買與借款有關的證券。這些措施都可以稱為擴張性(或寬松)貨幣政策,它們往往能降低利率并促進放款,根據總供給與總需求模型,它們會増加社會的總需求。
12、擴張性或緊縮性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就像拉或推一根繩子,當你拉繩子時,它會向你移動當你推繩子時,它會彎折起來而繩尾卻不動,當中央銀行通過收縮性政策拉繩子時,它可以明確地提高利率并降低總需求若試圖通過擴張性政策推繩子,只要銀行仍決定不放款,貨幣政策就不會有任何效果,這并不表示擴張性貨幣政策根本行不通,而是因為它并非總是可靠的。
13、貿易保護主義
國際貿易與同家的整體就業水平無關,周期性失業與經濟繁榮和衰退有關,自然失業則與勞動力市場因素有關,這兩種失業都與貿易無關。想象一個極端案例封殺其他國家的所有進口,就能解決失業問題嗎?當然不能。最重要的是,其他國家會報復,我們會失去出口的相關工作機會。
14、匯率
把商品出口到美國的外國企業,喜歡強勢美元,因為它們賺的是美元,希望用美元換更多的本國貨幣,這也表示,購買進口商品的美國消費者也應該喜歡較強勢的美元,這使他們能購買世界各地更多的商品另一方面,美國的出口商則喜歡弱勢美元與較強勢的外幣,因為他們賺的是外幣,而付的是美元。實際上,弱勢美元可限制企業的花費,同時維持高利潤,基于這種模式,美元走強往往會傷害出口商,幫助進口商,并會減少貿易順差,增加貿易逆差。另一方面,美元走弱將會促進出口、抑制進口,并會減少貿易逆差或增加貿易順差。
微觀經濟學原理總結:
-市場是非常有用的制度,社會可以通過市場來分配其稀有資源。市場為有效率的生產、創新、善用資源、滿足消費者需求和欲望,以及逐漸提高生活水平提供動力。
-市場有時可能會產生我們不想要的結果壟斷、不完全競爭、負外部性(例如污染、無法支持技術或無法生產公共物品)、貧窮、收入不均、信息不完全,以及管理不善的問題。
-政府在處理市場問題時可以扮演有用的角色,但它的行動也是不完美的,在某些情況下,葚至會造成自身更大或另外的問題。
宏觀經濟學原理總結:
-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個目標是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討論宏觀經濟政策的架構稱作總供給與總需求模型。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宏觀經濟政策的兩組主要工具。前者是政府稅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預算和預算赤字后者是指中央銀行的政策,它會影響利率、借款與放款。
-出口大于進口,該國就有貿易順差進口大于出口,該國則有貿易逆差。順差與逆差探討的是金錢的流向,以及向哪邊的流動比較大。
-凱恩斯法則(需求創造其自身的供給)注重短期幾年內的經濟周期,薩伊定律(供給創造其自身的需求)傾向于更注重長期。
-使社會的總需求增加或購買力提高的政策,稱作擴張性或寬松的財政政策,包括減稅與增加支出;反之則為收縮性或緊縮的財政政策,包括增稅或減少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