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水流深,淺喜深愛

羊城雨夏,荔枝初熟。近年來,積極倡導生活美學的淺喜品牌于中國廣州圖書館順利展出文人生活器物。場外綠竹翹首以待,目盼清風。場內器物默默無言,靜待知音。

淺喜以為:所謂生活美學,源于本心,始于初心。是近在咫尺的一草一木,一物一境;是質樸無華,道法生于自然;是恬淡閑適,細節彰顯品位。那么,何以稱之為“生活美學”?又如何更好地營造美學生活呢?

淺喜品牌創始人尤崇宋代之審美情趣,宋人揚文抑武,百花爭艷。傳世的兩宋文化,既猶如汝官窯之雅靜,也有吉州窯之禪趣,故宋瓷簡約靜雅的格調正是宋人內心情感豐富、生活品位卓爾不俗的映射。淺喜誕生于中國,自創立之時便帶著崇宋而不泥古的華夏基因去感知、去探索、去鍛造一器一物。

詩人晏殊著有一首《清平樂》,講述的就是宋人生活的意境: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干,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

詞中描繪了深秋時節,微風卻覺暖意,落葉輕觸底面又沙沙飛起,閑適飲酒微醺,醒來已是傍晚,只見斜陽,卻覺失落,花期既盡,燕已南往,夜已微涼。這些很有畫面感的語句,點點滴滴之間,滿是生活的氣息,還有一點含而不露的小情緒。

生活美學即是從這種情緒,這種細微感知處開始、生發。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風景里似乎都有一種淡淡的思緒。喜悅憂傷,生之于心,觸之于景,動之于意。人的各種感覺就如同水墨之肌理,書法之筆觸,不必厚此薄彼,而應自得其是。對自己誠實,才能接近自己的真實,才能有更豐富的感知。年幼的時候,并無太多成見,世界總是新鮮而有趣,這即是真實的初心。童心未泯,才能感覺到自然的質樸的滋味。一草一木俱有情,非草木有情,而是人心有情。巖中花樹自開自落,此心見時,便一起明白起來。這種明悟就是心中的詩意,就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美學。

要發現這種美學,首先要放下許多成見。《道德經》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放空自己,才能看到更多。如果僅僅止步于既有印象,便永遠沒有一種探索的喜悅。格物致知,并不是重復前人書本的論斷,拿來貼上標簽,而是需要用自己的意識去照見萬物。遠山蔥蘢,遠遠看去,似乎并無太多不同,然而置身其中,方知風光旖旎。器物場景,偶然一瞥,往往不覺多少意味,只是用心體察,才懂山中七日。世間并無窠臼,唯有自畫牢籠。人生自有風景,只是因何心動。

何謂心動,仿佛古人詩詞:“不知當時明月幾何,只是如今楊柳依依”。器物之言語,也是如此。器以載道,是造物人心有寄托。物以養心,是用物人心有所感。與器物對話,是言與造物之人?造物之人只是善于撥動人心,對話的終究是自己。曾經往往枯索無味,如今借由此時此物,仿佛柳絮因風而起,彌漫暮春。這是一種因緣、一場際會,仿佛暗夜之中的螢螢點點,又如佳人難得的絲絲惆悵。

而在境遇之中又何嘗不感觸更深?獨自憑欄,是江水連天,暮色蒼蒼,西風晚照。月如勾時,是寂寞清秋,梧桐落葉,別有滋味。燈火闌珊時,是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從來并無冰冷的世界,只有無感的內心。古人登泰山而感慨天下之大,而自我之小。而如今思緒流落星際之間,可否喚醒日漸平淡的生活?

生活之美學,即是拾起自己的心,感知自己的心意。境與物都不過是當時明月,而一剎那的心動,卻是真真切切感悟到自我的存在。因此,淺喜文人生活器物展出,并不只是展示傳統工藝的美材巧工,更是在主張一種生活方式,是一場發現自我、安放靈魂的內心之旅。應許之地也許永不可得,當下種種尤其需要精心。天地間橫亙丘壑,心胸中自有成竹。物我兩忘,是自得其是。寵辱不驚,即氣度遼闊。當我們的生命不再被自己所局域,方能找到那份恰如其分的自由。

君閱此文,惟愿會心一笑遠勝千言,心生淺喜有真意。

| 圖:淺喜 |

| 文:淺喜 |

| 地點:中國廣州圖書館 |

---- ? THE ?END ? ----

文圖淺喜原創

【未經允許|禁止商用】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