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讀了畢飛宇老師的《小說課》一書,雖然尚未讀完,卻忍不住將已讀部分的收獲整理一下。
收獲一:“什么叫學習寫作?說到底,就是學習閱讀。你讀明白了,你自然就寫出來了。閱讀的能力越強,寫作的能力就越強。”
這句話,有醍醐灌頂之效。
回顧之前的閱讀,純讀者角度居多。沉浸在故事情節中,廢寢忘食,經常恍恍然不知身在何處,歲月幾何。
待到自己嘗試著去學習寫作,要想比著葫蘆畫瓢,首先得留意“葫蘆”長什么樣。于是閱讀時特別留意故事的架構、敘述的角度、語言的特色等,卻顧此失彼,反而失了閱讀的快感,甚至影響到了閱讀的興趣。
在這本書中,畢老師以一個資深作家的身份,以獨到的視角,深入淺出地解讀了幾位名家大作的寫作思路、創作風格與特點。語言活潑有趣,如同他親自帶著你在閱讀。他講得通透,能一下子說到點子上,讓人如飲甘露。
在他的引導下,我從一個寫作者的角度,重讀了《促織》《項鏈》《故鄉》等作品,對它們又有了一次全新的認識。通過他對作品的專業解析,讓我的閱讀和寫作有了方向。
收獲二:厲害的作家長什么樣?
我一直很好奇那些大作家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在讀完一部精彩的小說之后。
我一直納悶,一個人究竟得具備什么樣的神通,才會編出那么精彩絕倫的故事,才能塑造出那么鮮活深刻的人物形象?
畢老師以海明威的《殺手》為例,條分縷析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再現了他作品中的“刀光劍影”。說真的,如果不是看了畢老師的解讀,我根本就讀不出水下的“八分之七”的部分。
海明威很厲害,有了畢老師的解讀,才知道人家究竟厲害在什么地方。
“直覺是小說家最為重要的才華之一,也是一個作家最為神奇的才華之一。”在這方面,海明威無疑是個才華橫溢的人。
此外,海明威在氛圍營造、角度切換、語言精煉等方面,也是個中高人。
收獲三:作家可與小說中的虛構人物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名著中的經典人物栩栩如生,他們的人格魅力影響了現實生活中的無數人,這就是文學的魅力。作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在自己構建的虛擬世界里,不但與其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還能實現相互促進,共同成長。
畢老師在《反哺——虛構人物對小說作者的逆向創造》一篇中,透露了他自己兩次創作《玉秀》的心路歷程。
在《玉秀》的第一稿中,畢老師把玉秀寫“死”了。
主人公玉秀“是不完美的,她的身上有致命的缺陷”,但“在我所有的小說人物中,最愛的那個人是玉秀”。
玉秀在村里不幸被人強暴了,她來到住在鎮上的姐姐玉米家,與大姐夫前妻的兒子郭左相愛。玉米為了阻止這場“不倫之戀”,以不經意的方式把玉秀被輪奸的事情告訴了郭左。絕望中的郭左強奸了玉秀,玉秀未婚先孕,因此成了小鎮上千夫所指的爛貨。玉秀一爛到底,哪個女人得罪了她,她就去勾引那個女人的男人。最終,玉秀把一個男人帶上了糧庫的菜籽堆,他們在菜籽堆上茍且時,身體陷進了菜籽中。幾年之后,人們在清理庫存時,才發現了他們的尸骨。
在很長時間內,他對玉秀的死無法釋懷。他無法原諒自己“用想象,用語言,一個字一個字地,把玉秀送上了菜籽堆”,甚至一度對職業寫作產生了“恐懼性的懷疑”。
最后,他決定“讓玉秀活下去”,為此,不惜重寫了后半部分。
“我的重寫表現出一個小說家應有的驕傲,我很淡定,我淡定的理由,玉秀沒有死,她還活著。無論她未來的人生怎樣艱難,我們一起來面對。”
他說,“小說家究竟該擁有多大的權力?作家在他所虛構的人物面前可以不可以為所欲為?”玉秀是“第一個向我提出質疑的虛構人物”。
一部作品是否有生命力,人物的鮮活度是重要的指標。畢老師的心路歷程,讓我見識了一個作家對待作品的專業態度,讓我見識了作者與自己創造的虛擬人物之間如何相處。
收獲四:進一步“認識”汪曾祺。
最近陸陸續續讀了汪曾祺先生的一些散文集子,小說還沒有讀過。通過《傾“廟”之戀——讀汪曾祺的<受戒>》這篇文章,我決定近期去讀一下汪曾祺的小說。
畢老師說,汪曾祺的身上有“包漿”,這個“包漿”就是“士大夫氣”“文人氣”。他稱贊汪曾祺先生是“活化石”,“連接了中國的五四文化與新時期文學”。
結合讀過的汪先生的作品,我對汪先生“平白如話”的文字風格和他身上的“雅”有了深一層的體悟。
畢老師的巜小說課》,值得一讀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