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與青春私奔》之前,我對高曉松的了解皆來自花邊八卦。
網友愛稱“矮大緊”
離婚了,“荷爾蒙促成的短暫婚姻”
酒駕鋃鐺入獄,鐵窗內求自新創作《大武生》主題曲
自拍磨皮,那畫面太美不敢看
......
不過,就在前幾天,我買下了這本2013年就出版了書,改變了我對他看法,進而引發我自己的某些思考。書中對他作詞/曲家、音樂制作人(校園民謠泰斗)、作家、從出生就與清華大學結下不解之緣的等等身份介紹一筆帶過。
今天筆者也不細說他那金燦燦的背景,想跟大家分享從這本書里我看到的--他的“詩和遠方”。
如果問你高曉松有什么名言語錄,你可能說不上來,但你一定聽過那句膾炙人口的“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與遠方。”
高曉松說:遠方是一種召喚。并致力于去尋找魂牽夢縈的地方;追求從沒去過卻早在心里扎了根的遠方。其實,沒有人是不渴求遠方的,因為遠方,只要心里有這個東西,隨時就能有,同時遠方有似乎很遠,不是距離,是因為離你心靈的距離遠。所以,他說如果不買房,就去旅行吧。先去因為電影、音樂、文學,甚至因為動漫,而在你心里曾經生長起來的,讓你刻骨銘心的城市。親自去看看那里的建筑和街道,和你魂牽夢繞的是一個摸樣嗎?
有人問:“這輩子最寶貴的財富是什么?”他答:“幸福的基因(即感知幸福的能力)。幸福取決于你對幸福的感知能力,而不在于你實際擁有多少。20歲就應該覺得生活欠了你,找點什么目標去為之奮斗,立志要狠狠的把生活踩在腳下的; 到了40歲就應該知足常樂,豁達面對生活,活出真性情。每個年齡段都有屬于自己的困惑,雖說人總歸要被生活打敗!但趁年輕還能動,能堅持多久就堅持多久吧。
生活中常常遇到:
客戶太難搞,讓別的同事試試;
行業沒前途,身邊人都做不好,我也考慮轉行了;
做設計師加班,改稿,太苦逼,隨便擺個地攤都比這強;
寫文章持續輸出太費腦,斷更其實也無所謂,反正我也不靠這吃飯......
很多有時候,成功與失敗真的只是一念之差!沒有人只充一次電就獲得了諾貝爾獎、獲得奧斯卡獎、格萊美獎。每一個作品都不對應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地方,每一個作品對應的都是一個人完整的一生。有人說: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愛過的人......這里把氣質換成作品,同樣適用。
早期,我所理解的“遠方”就是單純的旅游。我也向往遠方,所以從二十歲開始每年都要去不同城市,知名不知名的景點看一看,古鎮里瞧一瞧,再把當地的特色美味吃一吃。地點選擇根據荷包里的銀子而定,富則深游,貧則窮游!走過這幾年,我開始懷疑,自己向往的“遠方”,難道僅僅就是買張車票,到了一個陌生地,拍幾張照,發個說說,再帶一大包特產回去送人這么簡單么?我覺得不是的!看過這本書我才幡然醒悟:我的遠方其實就在我心里,它就是塵封在我心中的那個夢想......
當我不甘于行政的平淡,苦學設計的時候,那一張張的設計稿就是我的遠方;
一直不間斷閱讀,即使在高飽和的工作狀態下,鞭策自己狂啃各類書籍,熬夜輸出的時候,這一行行的文字也是我的遠方;
我一直在路上
有時我看著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
有時我看著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
有時我看著西藏的山鷹一直盤旋云端;
有時我看著尼泊爾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從春花到秋葉,從夏雨到冬雪
世間有不絕的風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如今的你是否還能想起曾是同桌的你
是否還能記起誰在上鋪的兄弟
在那些青春無悔的日子里,邂逅戀戀風塵
如喪的那些過往,讓人回憶起一闕歌
一首詩,甚至是曾經的一霎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