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的書《惡意》里,最后結尾處提起兇手利用“性格描寫”,給警察以一種先入為主的誤導:他可以殘忍的毒害一只貓,那么他可以干其他壞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我們何嘗不是這樣,當我們還不認識某個人之前如果先聽說了有關于ta的rumor,那么我們在了解ta之前就會判斷ta是什么樣的人。這之后發生任何事情,我們更不會動用理性,認定ta就是那個壞人。我們不介意也不容易去認真思考那個rumor的真實性。
他人的“性格描寫”會因為傳遞的人數增加而變得越來越飽滿。
那么我可以這樣推斷:
我聽說你愛慕虛榮,我則在生活中找證據去證實你是愛慕虛榮的人,那么從今以后你的每一個判斷和決定的都是由于這個原因而做的。
而每次我在想你提問之前,我就已經知道你會給的答案。因為我“知道你是什么樣的人”。
那么我們該如何解決進入的“性格描寫”的誤導?
1.不要參與。首先就不要參與別人的討論中,別輕易的說,某人做過某事,ta是怎么樣的人。你沒有資格因為一件事去評判一個人,你也無法判斷別人的說辭是否正確。
2.不要傳播。聽一下就過去的事,不要傳,你的好意也會是那“十三個原因”之一。雪崩時,確實無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3.你喜歡那么請說好話,你討厭那么請閉嘴。
4.請自己觀察,自己體會。
5.保護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