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版權歸青途所有)
『當我們在談論“孝道”的時候』
我是這么理解的:至少在長久以來的發展里,社會在賦予我們追求自由的同時,也給了我們一項“為人父母、成家立業”的責任。這就好像一份考卷的“標準答案”,你不結婚、不生小孩、不被贍養父母所累,這些都是沒有錯的,這個“沒有錯”并不是說你有了逃避這項責任的理由,而是你的選擇不太符合標準答案。
我們尊重每個人的選擇,也從不逼迫別人做出違背本心的選擇,這種“自由”,都是建立在這項責任的基礎上的。
“剩女”這個詞給人的感覺就是剩下來的女人,這么一個隱含著把女人當物品(被男人挑選剩下之物)的爛詞,在不少父母口中竟成為對自己未婚女兒的客觀描述。更為嚴重的是,“剩女”就是“不孝”。我至今還未明白,不結婚怎么就不孝了呢?
我認真選擇托付一生的人,在沒有遇到真愛之前,選擇好好過自己的生活,這明明是一種負責任的生活態度,哪一點愧對了父母?當我們在談論“孝道”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么?
生育有恩,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的饋贈;
家長權威,父母是絕對的家族掌舵者;
絕對恭敬,不管父母是什么樣都要絕對服從。
很明顯的看出,以上三點極其容易與“婚姻自由”爆發沖突,這時“孝道”一方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子女應當讓步。你不讓,那就是不孝,你還敢嗎?
3月25日,我看到網上有這么一條新聞,一名27歲的高知女性因逼婚自殺,新聞的后續消息只有一句話:“最后姑娘沒死,但媽媽一下子就變老了”。當時我在KTV,身邊正坐著一群80后還沒結婚的女孩子,她們唱的很開心,燈光打到她們身上是那么的美麗,連我都羨慕了。這讓我一下很感慨,因為不知道這種毫無意義的爭奪拉鋸戰,到哪一年才能真正結束……
『這不是我單身的理由』
談婚姻,必然談到男女平等。我們不必討論到歧視、不公平對待、權益缺失的層面,簡單的聊一下:安全感。
和頤酒店女子遇襲事件中,雖然我們在大聲疾呼安全的社會環境,但是本質上還是希望獨身女性能夠強大起來,給自己帶來一份安全感。現在,很多女性會選擇成為高知、成為精英來獲得社會的認同,因為普世的價值觀好像一致認為:你沒結婚嗎?是不是因為你在事業上特別優秀、在能力上比男人強?
至少這是一個說服我們默認你單身,但又特別滑稽的理由。
可是,我不同意。
如果女性只有成為精英才有安全感,那說明她們作為“女性”,依然沒有基本安全感;如果我們的目光僅僅停留在精英女性身上,那它和真正正義的“女權主義”早已背道而馳了;如果最后,有一部分高知女性放棄了工作成為全職太太,肯定又會有人出來說:“國家投資了那么多的教育資源培養了你,你卻用高等數學去菜市場討價還價?這是不是太浪費了?”
『我好想念那件白襯衫』
《生活大爆炸》第五季,謝耳朵在霍華德的婚禮上致辭:“人窮盡一生追尋另一個人的事,我一直無法理解,或許是我自己太有意思,無需他人陪伴,所以我祝你們在對方身上得到的快樂與我給自己的一樣多。”
在落落的《剩者為王》里,有一段話讓我很感觸:
我都快不記得戀愛是怎么回事了,你了解么?我的意思是,哪怕我看見不錯的人,優秀的人,但已經沒有以前的沖動了,我會欣賞敬佩,但沒有心動,或許最初的確懷有好感,但它生長不下去,它就停留在那個,那個一丁點兒的地方。
什么是戀愛呢?這個問題是不是很傻,或許我能問出這個問題,便早已說明我確實完蛋了?那個功能像是消失了一樣,像一個電波頻率,接收不到了就是接受不到了,發送他的外星人坐著飛船走了……“也許你只是還沒碰到真正合適的人。”聽的次數多了,這話就不想試試了,更像走投無路時的安慰。
我們為了擺脫“剩女”這個包袱,為了父母之命,選擇了將就自己的一生,我們做人兒女、為人親朋,卻總是在人生劇本里找不到真正屬于自己的角色。
可我們明明有血有肉,看到“愛上一個人,突然聽懂了很多情歌”這種話,心里突然會陷下去一塊兒;看到小妹妹發了一個簽名“那時候愛上一個人,不是因為你有車有房,而是那天下午陽光很好,你穿了一件白襯衫。”還會有種悲涼的感同身受;路過街邊聽到一首老歌“我又走過這間咖啡屋,忍不住慢下了腳步,屋里再也不見你和我,美麗的往事已模糊”,會在心里對自己說:唉你這老女人淚點真是低的不像話……
有一天,我遇到了一個對“剩女”幸災樂禍的男人,他抽著煙,拿牙簽剔牙,甩著額頭的幾根頭發,嘴角不自覺的向下撇,眼神還上下打量著前方。我多么希望這個“前方”只是一個無恥流氓、一個揍攤販的可惡城管、一群剛從網吧出來的小學生,而不是一個氣質不凡、善眉善目、堅強獨立,僅僅是沒有結婚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