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憶飛鴻影
夜涼如水,月籠長堤。挽一袖月光如水,傾灑西樓,照亮離人心。
菱鏡倦攬,搗衣露重,飲一盅月華如練,薄酒斷腸,長是人千里。
月從不曾親近誰,冷懸天幕,拒人千里。或許是這清冷激起了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的惦念,他們總不忘記她:思鄉時望月懷遠,離別時寄愁心與明月,失意時缺月掛疏桐,欣喜時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月不語,思無邪。
她始終只是月圓月缺,晦明交疊,朗照人間。
01《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樓月》宋 呂本中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之所以把這首清新自然的小令放在文首,是因為它三言兩語就將月亮的生消特點和人的情感做了一個非常巧妙的結合。
她的心思單純天真,果然是不踏二門半步的閨秀,終日除了思念外出的郎君,似也無甚別事可做。
她獨上江樓,過盡千帆而無她等的那一個。清風朗月,江水渺然,天地之間唯有她和月相對。她定定望著月,就像能看到他。少女心思的巧妙讓她眼前的月亮仿佛活了起來:
你為什么不像江樓邊的月呢?我走到何處,你都跟著我,我都看得見你,只有相聚無別離。
你為什么要像江樓邊的月呢?剛剛月滿了,卻又要下弦,圓滿總是短暫,什么時候再團圓?
這首詞說是詞,倒不如說是一首清淺民歌。民歌往往采用重復歌唱的形式,像“南北東西”,“暫滿還虧”兩句是反復的;就是上下兩片,也有加以變化的重復,如“恨君不似江樓月”與“恨君卻似江樓月”只有一字之差,像民歌中的重疊一樣。
她將守候定格成了詩畫,月是思念,月也是他。她想,她也愿意做天上的月亮,千山暮雪,能照他安心歸家。
02《月下獨酌》唐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這篇應該是中小學生必背篇目,可是在我們小時候背誦它的時候,真的能領略青蓮的真意么?
他是且放白鹿青崖間的狂狷才子,貴妃捧墨,力士脫靴。
常人寫月總會不自覺地帶些敬重,自放月于一個相對遼遠的位置,以從“遙遙抒懷”之中生出距離美的意蘊來。李白當然不會。
為什么?他是謫仙啊,誤入塵世的仙人,怎會將蟾宮月桂作神敬道: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清醒時我們共同歡樂,酒醉以后各奔東西。
可他為什么要與月為友?因為人間無人陪伴啊。這該是多么悵然的寂寞,人間無交歡,只能邀月共飲,醉棄人世。
高中語文會講,這首詩體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曠達樂觀、放浪形骸、狂蕩不羈的豪放個性。
可是讓我們放下語文試卷,是不是可以有一個更為曠達的解釋:李白從沒有感到孤獨,因為他不是凡間人,他也曾尋找過知己,可是他后來發現沒有人能理解他的狂狷自由,沒有人理解他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灑脫自得,沒有人能理解他的悲天憫人的渡世情懷。
所以他放棄了。除了三五詩友以外,他不能再尋找誰當得起他的知音了。
所以,他將目光投向了純潔無暇高高在上的月亮。月亮也肯放下身段,與這位仙人翩躚共舞。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愿與月永結為忘情之友, 相約在高遠浩渺銀河岸邊。
03《春江花月夜》(節選)張若虛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張若虛這篇流傳千古的《春江花月夜》,既是文學作品,又是古琴作品,還是哲學作品。
自春秋戰國始,對宇宙輪回的追問就沒有停止過。屈原在《天問》中曾問:“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探究宇宙的起源,追尋人類自身的生滅,都是亙古不解的話題。
《春江花月夜》也有這樣類似的闡釋。我們不能知道江畔第一個見到月亮的是誰,我們也不知道月亮是什么時候普照人間。人類是如此渺小,百年一世不過月眼中的蜉蝣。
這樣想很難逃脫一種悲觀感,曠達如蘇軾也嘗言"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但是樂觀一點想,我們的渺小又會讓我們發現平凡生活中的煩心小事根本不值一提,根本不值得翻覆掛念。
再說《春江花月夜》本身,她包含了很多非常靜美的意象:春江潮水,海上明月,月照花林,汀上白沙等等,而月無疑做了勾勒連接花、江、樓的無形緞帶。它輕盈靈巧,又善解人意,春夜里月華如水,輕籠小樓,眼前的一切景物都渲上了朦朧寧謐的玄寂。
美可以是濃烈的,大紅大紫的,但那樣的美總不能持久,就如煙花,絢爛至極,終歸消寂;唯有不過、不急、不焦躁的細水長流,淡然處世,心如止水鑒方長明。
04《天仙子》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
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
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張先人稱張三影、張三中,皆是因為他妙筆名篇,就像秦觀人稱"山抹微云"一樣。
《后山話》稱:“尚書郎張先善著詞,有‘云破月來花弄影’、‘簾壓卷花影’、‘墮飛絮無影’,世稱誦之,謂之張三影。”
詩人獨步江邊,暮色四合,水禽并眠池邊沙岸上,而他孤身一人。這個晚上原應有月的,不料云滿夜空,并無月色,既然天已昏黑,不如歸去。恰此時,忽風起,剎那間云開月出,而花被風所吹動,也竟自月光臨照下婆娑弄影。詩人孤寂的情懷不禁有了暫時的欣慰。
此句成了傳誦千古的名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曰:“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若沒有月色清輝普照,何來影呢?一切事物經過月光溫柔的打磨會變得更加美好。
05《月夜憶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月,一直是思念家鄉與親人的重要寄托。杜甫一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不知寫盡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鄉之情。
秋深夜涼,獨啟閑窗,杳思家鄉,遠望無方。人皆喜樂,或歸或訪,唯我獨坐,燈影同殤。惦海風江頭,高堂明鏡;怨芙蓉鎮里,千里戎兵。我又能如何?
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齊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頓挫。
而自此之后,我們總帶著對家鄉的偏愛,連那月亮,都不如家鄉明亮了。
06《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寫月元老級別的詩詞,首推東坡這首《水調歌頭》。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和美好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
王菲唱的《水調歌頭》也是極好,溫柔婉媚,深情都融盡吐息里。
正是仲秋團圓佳節,趁著這月圓良宵夜,清風朗月時,何不歸家與家人一聚,共沐清秋,把酒言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