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活在關系中的,在對方眼中的看見就是我們的存在。我們與他人的關系是源于我們與父母的關系,內化為我們潛意識里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的關系,我們與他人的關系都是與父母的關系的派生。
如何終結舊模式的輪回?個人成長。我們與世界的關系歸根結底是自己與自己的關系。自我成長,內在滋養,活成自己的樣子。
家族關系與模式是代際傳遞的。而我們父母的父母是他們成長的源頭。更大范圍內的代際傳承,包括近親戚、宗族、民族、區域、國家、種族等等。
關于與父母的關系,包括與父母的關系、與母的關系、與父的關系。曾經一位咨詢者問我,真正好的母女關系是怎樣的?我與媽媽的關系算是好的嗎?其實無論給給予他怎樣的詮釋答案,都是不知道的。因為關系是用心體驗的,不是用腦就可以解決的。所以我當時回答,關系的親與疏,好與壞,是通過感受,然后認知的過程,答案在內不在外;同時我也說,特別好的,特別差的,經常從宣傳里能看到,大部分屬于一般情況,有點卡點,每個人的感受決定其屬于大還是小,感受都是真實的、客觀的。重要的是,血緣關系是世界上最不能改變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講也是最牢固的。
父母關系、情緒與意念是可以傳遞的。文化傳承,精神傳承。
家庭關系
女孩與父母的關系會經歷:與母親共生、與父親親近、兄弟姐妹同伴關系、回到母親(性別角色)關系、伴侶關系、親子關系、親戚關系;同時還有其他場景下的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職場關系,婆媳關系,鄰里關系,社會關系等。
男孩與父母的關系會經歷:與母親共生、與父親親近、兄弟姐妹同伴關系、伴侶關系、親子關系、親戚關系;同時還有其他場景下的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職場關系,社會關系等。而與父母的關系是人際關系模式底層基因。
關于親密關系,良性的關系三要素:內在和諧、彼此獨立、相互滋養。即親密而有間。
關系都是麻煩出來的。先養后育。父母其實有三個身份:生父母、養父母、育父母,還有一個學長的身份。即同在做為一個人的成長課堂中,是孩子的學長。有人說父母的有四個角色,照顧者、規范者、騎士、精神導師。也是相通的理念。所以,養孩子,吃喝拉撒中關系越見親密。
在國內很多孩子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養大的,特別是父母是遷徙的一輩,在受教育時接回父母身邊,教育由父母接管,這時候常常會發生抗拒的情緒。父母一下子多了養孩子的任務,壓力增大,同時也要教育,這時往往不得所愿。先養后育,先有關系再談學習。再有父母與上輩的關系矛盾,包括生活習慣、理念的不同,關于孩子有權利爭奪的關系,往往帶來復雜的或大或小的關系問題。
當然養孩子除了物質上的,也需要精神上的養。有句話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高質量的陪伴,全心陪伴,蹲下身來與孩子對話,懂得孩子。親密的關系就建立了。
先養后育與高質量陪伴,帶來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的良好基礎,順暢的交流渠道與場域。溫和而堅定的正面管教,成熟而理智的負向懲戒(沒有懲戒就沒有底線,適度的合適的懲戒是需要的。)
家庭關系派生
與父母的關系模式是人際關系模式的底色。與權威/上級/老師的關系都是其模式的衍生。親子關系則是自己與父母關系的復制。而夫與母的關系模式又是下一個原生家庭關系模式的延續。
同伴關系
若是有兄弟姐妹或表/堂兄弟姐妹,同伴、同學,都可以促使孩子與同齡人同輩人的關系建立,更容易形成成熟的人格特質,在同伴的互動之中形成健全的自我,單單與父母的互動更多的使得孩子們在本我、超我部分獲得鍛煉。
人際溝通中的三種角色心態,父母心態、成年人心態、孩子心態就是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通過與不同群體的人的互動得到鍛煉而成長的。
如果孩子沒有得到同伴關系的建立與成長,往往在個人成熟度上時有缺失的。獨立的成熟的成年人方式是有孩提時代、學生時代、職場鄧逐步發展起來的。
一生必須要學會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處理好與自己的關系!在所有的關系中,最重要的是和自己的關系。當我們開始愛自己,就不再渴求另一種人生。我知道任何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都是對我的成長邀請?!耙磺卸际亲詈玫陌才??!蹦憧吹绞澜缇褪悄氵x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