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播報(八)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劉彥彤同學(xué)播報:

大家好,我是劉彥彤。首先在這里祝大家新春快樂!下面由我來進行今天的播報。今天我讀了郝景芳的《北京折疊》。在作者的筆下,北京是一個折疊城市,分為三層空間,第一空間獨占大地的一面,生存時間是清晨六點到第二天六點,翻轉(zhuǎn)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的時間是次日清晨六點到夜晚十點,而第三空間擁有的是剩下的八個小時,以四十八個小時為一個周期,六環(huán)以內(nèi)的北京,一絲不茍,小心翼翼地進行著,翻轉(zhuǎn)、折疊。其間所有的人,都必須遵從著時間的“精心規(guī)劃和最優(yōu)分配”,沒有人可以跨空間隨意行走,而老刀,本文的主人公,處于第三空間的一個垃圾工,為了撿來的孩子能夠上一個好的學(xué)校,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韙,去第一空間送信。 ? ? 郝景芳并不承認這是一篇科幻小說,在這篇小說里,科幻退化為一個微不足道的背景,也許再多的荒誕和奇幻,也不過是這個現(xiàn)實世界的拓展與延伸,因為這畢竟仍是北京。只不過赤裸裸的折疊與分配,讓這個世界的不平等,終于從晦暗的角落,刺眼地走到陽光之下。作者著力描寫的世界,其實是這樣:第一空間是城市的當權(quán)者,他們有最多的時間,獨占一整面大地,并且人數(shù)最少,而二、三空間,則只能擠在一面大地上,并且分配剩余的24小時。作者喜歡在蛛絲馬跡中透露空間之間的鴻溝,“第一空間的土地更厚,土壤里埋藏配重物質(zhì),人口和建筑的失衡用土地來換”,又比如,老刀送信的雇主,一個第二空間的男孩,與第一空間的情人相戀,但女孩“家教嚴格,父親不讓她交往第二空間的男孩”。 ? ? 等級與等級之間的差距如此明顯,讓人厭惡又迷戀,所有的人都向往第一空間的生活,只不過有些人觸手可及,有些人則明白全是夢幻泡影。老道顯然是后者。他幾乎心甘情愿的接受這一切,對第一空間的生活,并沒有什么大的觸動。他只是安安靜靜的送好一封信,過程有驚無險,但就是這種真實的平淡,才真正讓人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與悲涼。 ? ?作者以一個處于這繁華城市邊緣之人的角度,似乎意在向我們展示,這個世界的等級鴻溝,只會越來越深,而無法填平,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從第三空間,一步步來到第一空間,而大部分人則像老刀,在這個城市的底層,不做任何掙扎的生活。他們不知道的事,他們的工作,其實早已成為城市的一個負擔,因為機器早已能夠代替這些勞動力,只不過為了社會穩(wěn)定而保留,所以只能被放置在第三空間,“塞到夜里”。而早已不參與這個城市的經(jīng)濟運作。 ? 有很多讀者認可這篇小說,但也許除了悲涼與憤世嫉俗,我想我們還應(yīng)該干點什么,因為就算這個世界已經(jīng)向折疊北京一樣分明,但畢竟還有更多的人沖鋒陷陣,想要逾越這條鴻溝,期冀更好的生活。我們都一樣。就像郝景芳說的,“無論怎樣書寫這個世界的荒誕,我們還是在這個世界中貌似嚴肅的活著,并為此忙碌。”

楊佳豪同學(xué)點評:

大家好,我是楊佳豪,今天由我來點評劉彥彤的播報。劉彥彤的播報夾敘夾議,將小說本身,作者與自己的思考三者相聯(lián)系,詳盡而深刻地闡述了折疊北京折疊出的社會等級分配。看似科幻卻又不乏真實地影射出現(xiàn)代近乎殘酷的社會風貌。我收聽后也深有感觸,小說的最可貴之處就是在于將這種人們習以為常的不平等性放大,用更鮮明形象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以頗具代表性的北京代表了這樣一種悲涼孤寂的時代。但我想大多數(shù)的人并非像老刀那般,也許更多的是奢求從底層爬往高層的,卻成為了時間的奴隸,依舊深深入戲,人性變得麻木呆滯。等級鴻溝之大固然可怕,但人性的退化才是更可怕的!然而最可怕的是,這兩者是一種遞進關(guān)系!這就是現(xiàn)實,你無法改變。沒錯,就像劉彥彤說的憤世嫉俗沒什么用,我們還“應(yīng)當干些什么”。其實還可以繼續(xù)延伸。我覺得首先我們得正視現(xiàn)實,平衡它與理想的分量,要清醒地認識到純粹的現(xiàn)實主義和理想主義都是不可取的。其次等級鴻溝的加深更滋長了世人的野心,我們可以對更優(yōu)越的環(huán)境懷有期冀,但要注意把控一個適量的度。就像《知止》一文中所講的,對社會的索取要適可而止一樣。也許物極必反會丟失了最寶貴的真純。最后我想,雖然我們身處這樣的時代,但同樣可以向著美好奔跑,主動去尋找幸福,跨過的鴻溝也不再是等級了,跨過的更應(yīng)是人心,去更為深刻地體悟人生,也許就會慢慢地懂。感謝劉彥彤的播報,能如此細致地解讀其內(nèi)涵。我也會去買來讀一讀。

張王佳怡同學(xué)點評:

大家好,我是張王佳怡,今天由我來點評劉彥彤的播報。劉彥彤詳細地區(qū)別了北京的三個折疊空間,并精煉地概括了文章內(nèi)容。對劉彥彤所說的,第三空間的底層勞動者已經(jīng)成為了城市的負擔的觀點,我是贊同的。社會在進步,科技在進步,從老刀在第一空間的所見可以看出,機器替代了大部分的人力,而繁雜的人力將被這座城市所拋棄。同樣,這些人力的提供者,第三空間的底層勞動者,也是被城市拋棄的。第一、二空間的居民以同情的目光去看待第三空間的勞動者,可少有人能夠真正地想辦法去改善這種情況。這再一次體現(xiàn)了等級分劃的悲哀。除去這一點,讓我深有感觸的還有文中的教育。以老刀的工資來算,一年只能支付糖糖兩個月的幼兒園,還只是一般不錯的幼兒園。第三空間的家長為了孩子苦熬排隊,還不一定有結(jié)果。大部分的名額早已被金錢買走。這又是一個金錢論的城市,可我們也只有適應(yīng),最后或成功或淘汰。第三空間擁有最多的人口,卻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得到教育機會。底層是否就能夠放棄教育?這是書中所反映的一個現(xiàn)代社會問題。雖然有了九年制義務(wù)教育,但因各種理由而被迫輟學(xué)的孩子比比皆是。中國設(shè)立了教育法,但并不能全面地解決問題。教育是與多方面相通的,它并非一個獨立體。金錢、思想、科技水平……要想解決教育問題,最主要的就是要實現(xiàn)全面均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平等,在這個問題上,中國雖有改革,但仍舊無法實現(xiàn),城鎮(zhèn)鄉(xiāng)比例始終沒有平衡。《北京折疊》帶給我們的思考是深刻的,而我們更應(yīng)從小說中去讀懂社會,解決問題。我的點評結(jié)束了,謝謝大家。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