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能真正令你克服自卑的方法就是:完全的接納自我。

圖片發自簡書App

說實話,我從小到大感覺到的痛苦比快樂要多。其實對于貓黍來說,讓我人生最困擾的問題不是學習,不是事業,而是人際關系。因為我小時候膽子特別小,說出來也不怕大家笑話,我看見女孩子臉都是紅的,還不敢正眼看別人,想想當初的貓生真心是滿滿的眼淚啊。


從小到大,都是被別人欺負,從來就沒有過反擊,更別說主動欺負別人了。而且性格特別內向,從來都不敢主動和別人搭訕主動找別人說話。而且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小學和初中的時候,我臉上長滿了雀斑,誒,那個自卑真心想當時變成一只穿山甲,打個洞鉆進去算了。

還好這個世界有游戲、動漫、美劇、音樂、文學可以暫時忘掉現實的痛苦,不然的話貓黍都不知道怎么活過來。所以貓黍一直都覺得藝術有時候比科技重要太多了,因為科技冷冰冰的可是藝術卻是有人情味的。我最愛的動漫是《海賊王》,最愛的游戲是《魔獸世界》,最愛的小說是《天龍八部》,最愛的美劇是《權力的游戲》,最愛的電影是《指環王》是它們點亮了我人生的希望!

不過我不認為我一輩子就這樣了,因為痛苦的鞭笞,我有著強烈改變自己性格的愿望。


這就是大自然神奇的安排,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寫過一本書叫《自卑與超越》,他的最基本的一個觀點就是,驅動人類前進的不是自信,恰恰是自卑。根據心理學的基本結論是,童年的經歷將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所以我們的另一位心理學大師卡爾榮格說過一句話。


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同理可以推出一個邏輯結論,一個人小時候越是缺乏什么,長大就會越去追求什么。比如貓黍小時候自卑,長大就想成為一個自信的男人;一個從小缺錢的女孩,長大就特別愛錢;從小就受氣的人,長大就想人前顯貴;小時候缺乏關注的人,長大就想當明星得到所有人的關注。


繼續說我吧,自卑和膽小是怎么產生的呢,性格這個問題從古到今很少有人去思考,直到弗洛伊德開始研究精神分析后大家才慢慢開始關注。為什么同樣的家庭的的兩個雙胞胎也能產生不同的性格,為什么人從小時候就有自卑和自信的區別,就有外向和內向的區別,就有熱情和冷漠的區別,就有膽小和膽大的區別。


當你仔細去研究這些關于人的內心世界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一個現象,其實所有的人都是環境的產物,人的所有的性格也好、思想也好,欲望也罷都是環境所推動的,不存在所謂的自由意志,看過《黑客帝國》的人就知道我在說什么了,這部電影里面就描寫了機器人控制人類,把人類一個一個的放在孵化器里,讓人們生活在一個假想的世界里,每個人都有真實的愛恨情仇,理想,思考卻不知道他們活在的世界,只是Matrix創造的一個虛幻的世界,讓人類提供生物能量來讓機器人生存。


我的自卑和膽小我覺得很大可能就是以前小時候被控制的太多了壓抑住了,當然我不排除基因也有影響,導致我的理智人對原始人壓抑的特別多,這是心理學對人類的三層自我的三分法,以后我會寫文章講。


之前在我在專欄里也提過,只有人類才會有社交恐懼,動物是不會有社交恐懼的,因為動物沒有文化和社會化的束縛。


心理學的知識都是我在大學才慢慢接觸的,但是在我高中的時候性格已經有所變化,就是得益于我的自卑心理,一個人自卑他才會有動力去完善自己,所以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很多偉大的人幾乎小時候都很自卑的,他們才會刻意的后期發奮圖強。比如我們的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他在籃球事業上的努力,包括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比如當時的跳投能力不行,但是他都靠勤奮一個一個的去做到了。因為他是黑人,從小估計遭受了不少的歧視和嘲笑,他的努力很大一部分就是證明了自己。


我小學的時候就想成為一個外向的人,所以到高中的時候已經有所改變了。


心理學有一個基本的定律就是,當你得原始人想成為什么樣子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力量推動你去成為什么樣子。


但是高中的時候還是很怕事,還是有很多恐懼,幸運的是無意間聽到過一個朋友告訴我的一句話,他是從害羞通過努力變成了一個非常外向而且會為人處世的人,他說越是怕什么就越要去挑戰什么,這樣你才會越來越好。


我真的很感激他的這一句話,因為當時面臨高考沒有太多社交的機會。所以高考完了之后一直到大學,我都不斷的去挑戰自己,包括發傳單、搭訕陌生人、參加各種社交聚會、拉贊助、做演講、組織活動到后來的銷售和做生意,慢慢的我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就越來越強了。


可能你聽我說的故事感覺還挺勵志,可是我付出的努力和面臨的恐懼可能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會去嘗試。我覺得最恐懼的事情莫過于,去街上搭訕女孩子,那種恐懼可能比面臨死亡還要大,因為過去的人類是部落社會,假如你跑到另外一個部落去搭訕女孩子,可能就會被亂棍打死。


這種怕被打死基因的攜帶者活了下來才有了我們現在的人類,所以任何一個男人去搭訕姑娘的時候,一定都有焦慮的。所以假如你是女孩,你被一個男孩子搭訕了,別太高冷了,別人也是冒著生命危險跟你說兩句話,你就算不喜歡他,看在他的勇敢的份上跟他多聊兩句吧。


當我經歷了很多人情世故,接觸了大量的人之后,我對人基本已經不恐懼了,并且積累了大量的為人處世的經驗。但是我發現我的內心還是對某些高價值的人,或者漂亮的女人還是會感到一些焦慮和畏懼,所以我就思考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事情,克服了這么多恐懼,心中還是做不到完全的無畏呢?


后來我看到一本書叫《網球的內心游戲》,這本書網上可以下,市面上貌似沒得賣,非常冷門。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天書,道清了所有煩心事的根源,這本書可以媲美我在《什么才是好書》里面提到的第七類書籍。


問題的答案就是分別心!


一個分別心重的人,他就會特別在意價值的比較,當他認為他比周圍的人價值高還好,如果在一個社交場合他比其他的人價值低,那么他心中就會有一個聲音對他說,你不行,你很挫,你不配和他們交流等等。心中好像有兩個我,一個我是本我,他做任何事情都是很自然的,比如打籃球,跑步,社交,說話都是一種本能反應不需要任何的思考。另一個我,就是負責評價的自己的,當你做的很好的時候,他就會鼓勵你,你就感覺有如神助會越來越好。當你做事情不如意的時候,他就會說,你太挫了,你不行,你還是別做了。第一個我,我簡稱我1,第二個我,我簡稱我2。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足球比賽的時候一個人假如第一個球沒踢進,他由于我2的評判,導致他第二個第三個都踢不進去。好的情況就是恰恰相反的,比如克洛澤在世界杯上的表現,真是如有神助,能一場踢進三個球,就是因為他做的好,我2會給他更多的動力。


那什么才是內心真正強大的人呢,就是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沒有我2的人,就是內心當中沒有那個評價自我的聲音,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本我去完成,比如聊天的時候,該說什么就說什么,打球的時候該怎么打就怎么打,寫文章該怎么寫就怎么寫,學語言該怎么學就怎么學,完全都是內心純真的流露,這才是真正內心強大的人。


這就又要提到老子的智慧了,什么叫無為,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要順應自然規律,就是要身體順應世界的規律自然的去做,不要刻意的去控制它,要學會放松不要把人生搞的很嚴肅,這方面做的最好的就要屬《阿甘正傳》里面的阿甘了,他是一個傻子,但是他沒有我2,他只是專注當下的事情,對未來沒有幻想,對過去也不留戀,活在當下,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在給大家深化一下無為的智慧,政府如果對市場管控太多就像計劃經濟,那么經濟就會萎縮,當政府放權逐漸的變成了像美國那樣的小政府的時候,市場就會越來越有活力。一個母親如果對孩子控制太多,他的孩子就會失去生命力,失去對生命的掌控感。一個女人對老公掌控的太多,他的老公要么找小三,要么也會失去生活的熱愛。一個人要是越是在意結果,不去注重當下的工作,那么他的結果肯定也是不好的。你的頭腦對自己的身體控制太多,你的身體也會漸漸的失去活力,成為一個刻板的人。所以放手吧,讓他們都回到本來屬于他們的樣子,不要因為你內心的不安全感,幻想你可以掌控一切。


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去掉我2,當你沒有了我2,你做任何事情都是對的,因為你內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如實的觀照這個世界,不加任何虛妄的評論和批判。


還有就是當你放棄了對未來的幻想和憂慮以及功利性的批判,踏踏實實專注于當下的時候,其實這個時候的幸福程度是很高的,科學表明人在專注做事情時候多巴胺分泌比較旺盛。所以真正好的東西,一定是讓人快樂的東西。


至于要怎么修行,可以嘗試跑步和冥想,試試佛學里面的禪修方式,佛家大概會告訴你的修行方式不外乎就是吃飯,睡覺,砍柴,目的就是要你專注每一個當下的事情,當對每一件事情都能夠做到心無雜念的時候,其實我2就沒了。


雖然貓黍懂了很多知識,但我也很多做不到,我也要一步一步的去修,一件一件事的去做,我才能更好。所以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我們都是在路上的人。


知行合一我覺得是真理,王陽明當時說的知行合一不是我們理解的那樣,而是知和行本身就是同步的,你知道等于你能做到,你做到了等于才你知道。


所以突破社交恐懼的兩個辦法,第一,多去做事情,多和人接觸,多去突破恐懼,多去在這滾滾紅塵當中摸爬滾打。第二,去練習專注力和注意力,活在當下,去克服心中的那個評價機制帶來的影響,這方面可以多了解佛家的修行方式,想辦法讓我2的影響變的越來越小,當然完全去掉是不大可能的,除非你達到了《莊子》里逍遙游的境界,否則你始終會受影響,但是讓他的影響變小是可以的。



假如這兩點都能持續做,我相信你不止人際關系上會有所收獲,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會有所收獲的。即使沒有收獲也不要太在意,不求功名利祿,但求問心無愧,人生只是一場美麗的風景,我走過,我努力過,我痛過,我愛過,我精彩過,我體驗過,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自卑最根源來自于家庭,人的性格幾乎是家庭塑造的。
家庭也是人性矛盾中最直接的體現。
如果要想超越自己家庭的塑造的性格,那就要找到那個最初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
除了上述方法,通常需要現代心理學的方法來治療。

由于本人不是心理學專家,只能是分享一些經驗,但經驗并不能解決所有人的問題,也并不能從專業心理學上給出一些方法和建議。
每個人的問題都是很具體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所以等以后還會更新關于克服自卑的一些心理學方法。
當然自己也可以去看一些心理學的書來調整認知,譬如派克《少有人走過的路》、布雷蕭《別永遠傷在童年》。
當然找心理咨詢師也是必要的,能夠幫助你更加快速認識自己。(這里推薦一下簡單心理這個網站)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能夠更加正確地認識自己。
學會發揮主觀能動性發現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拓展:
人是不能脫離環境單獨存在的,不要把所有的問題歸結于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世界上很多事物就是這樣微妙,哪怕這件事很多人都心向往之,但卻很少有人敢在大庭廣眾之下放到桌面上講。譬如艷遇,男人們...
    楊小野閱讀 428評論 9 3
  • 也不知道是誰給女孩子下了定義,“女孩子嘛,就該溫良賢淑善良懂事···”“女孩子適當柔弱才有人疼愛,大大咧咧性格火爆...
    黛染尺素閱讀 1,386評論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