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句話我看到過無數遍,聽過無數遍,甚至自己也說過寫過好幾次。這句話里包含了感恩,包含了釋懷,曾經我以為我懂了,可實際上我只是在逃避,在用這句話勸說自己去釋懷,直到昨天。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昨天和姐姐煲了一頓電話粥,聊到最近的現狀,姐姐跟我表示,非常擔心外甥軒軒,說想把他接到身邊教育,可現狀又不允許,她非常憂慮。小軒軒性格內向,膽子小,害怕去到陌生的地方,最近更是不知為何非常害怕和同齡的小盆友們親近,還學會了鬧情緒就打人這種行為。目前未婚狀態的我,當然無法給到非常好的建議,只能盡量勸說她不要太過著急,慢慢來,性格這種事有遺傳,后天也還是可以塑造的,膽子小也不怕,以后慢慢的鍛煉就好。
很顯然,這種說法并沒有減少她的憂慮,姐姐說:她不知道如何做一個好媽媽,如何教育孩子,有時候覺得好辛苦,甚至會想“好累啊,小孩子嘛,隨便養養會不會就可以了”,可是內心很煎熬,農村出生的我們,太明白留守兒童所受的辛酸,我們都在走入社會后由于童年的種種分離與寄人籬下,缺乏足夠的安全感,自我價值感極低,非常自卑,非常在乎別人的評價和眼光,生活得很累。
我們都愛爸爸媽媽,他們養育我們非常之不容易,我們也很感激爸爸媽媽支持我們讀書,感激他們為我們做的一切事情,只是長大了的我們,越來越感受到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強烈期望,隨著父親退休,姐姐結婚生子,買房裝修,生活的壓力讓我們感到喘不過氣,感到窒息,想要逃離。我們害怕他們說“***月收入1萬”“***家里又買房又買車了”,比較,尤其是來自最親近之人的比較,讓我們覺得自卑,覺得自己無用,仿若心被一次又一次撕扯開,露出血淋淋的傷口;我們害怕他們說“老了老了,以后就靠你們養了”,我們還不夠強大,我們還只能剛剛養活自己,現在只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要負責父母接下來的人生,那種沉重超出了我們的承受范圍,讓我們有那么一剎那感覺前途一片黑暗。
?我們開始抱怨,開始正視我們的父母,原來他們是這個樣子的,我們開始不愿意接受“為什么呢?為什么呢?為什么我的爸爸媽媽是這個樣子的”。我們不是不孝順,不是不想孝順,只是太過沉重,讓人窒息的沉重,但我們又愛他們,所以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賺錢,努力賺錢,賺很多很多很多的錢,期望能解決一切。只是賺錢沒有那么簡單,至少對于現在的我們,它是最難做到的,我們的能力匹配不上我們的欲望,我們還能干什么呢,我們怎么能不怨呢,于是就這樣矛盾著、掙扎著、無可奈何。
曾經的我想,等我以后長大了我要創造足夠好的物質條件給孩子,我以后的養老我自己來,我自己的人生我自己負責,我想這就是我給孩子最好的自由,最好的愛。我們都是除了自己奮斗,借不到父母力量的寒門子弟,我們都渴望一場絕地反擊,來一場華麗麗的逆襲之戰。
我一直都很喜歡孩子,可是我不敢,因為我害怕,我覺得自己還沒有資格。直到姐姐說:“她不知道如何做一個好媽媽,如何教育孩子”的那一刻,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們都沒有做過父母,我們的父母在有我們之前也沒有做過父母,所以他們和我們一樣不知道如何做父母,一切都是自己摸索,他們唯有的經驗還是參照他們的父母是如何對待他們的,作為父母如果有能力去選擇更好的,他們一定會為孩子去做,如果他們沒有做到,只能說那時候條件不允許或能力不夠,他們所做的選擇都是當時當地最好的選擇,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也許他們偷懶過,也許他們懈怠過,可這不是人性嗎在那?我們自己都不一定能做到完美,更何況我們的父母呢?這一刻我才真真正正的釋然,父母已經完成了他們的使命,接下來是我們自己的使命,我們要努力修煉,修復好自己的問題,努力成長為自己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