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陳行甲的《人生筆記——在峽江的轉彎處》后,迫不及待開始了閱讀。期間,幾度感動落淚。特別是在閱讀《再見,我的巴東》一文時,我正在地鐵上,為了避免尷尬,迅速擦干了眼淚。我堅信,為了出版這本書,陳行甲必然會考慮到方方面面的社會影響,也必然會隱去許多難以公開寫明的經歷,甚至最為精彩、最為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會因此被隱去,但我依然被感動得一塌糊涂。
認知陳行甲,最初是在網絡上。他在接受一個專訪,“你們看過所有的電影、小說,都沒有我的經歷精彩。”最初的好奇心就是從這來的。這個人究竟經歷了什么,才會說出這樣的話?才會在獲評“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正被省委主要領導看好、仕途發展前景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辭去官職,轉身做公益事業?
他在《在峽江的轉彎處》一書中,用七記對自己的人生上半場主要經歷和感悟進行了描寫,也對正在做的公益事業作了介紹。樸實的文字,真摯的情感,特別是任縣委書記時的經歷、境遇和堅守,讓我徹底淪陷。對這位“一身正氣、一身殺氣、一身朝氣,難得的基層老百姓認可的好干部”由衷地感到敬佩。
剛剛合上書籍,就馬上打開電腦寫下這些文字。或許,沒有經過后期更多加工的文字情感才會更加真實,更能表達我對陳叔的敬重(攀個親,陳行甲比家父年小一些,叫叔應該說得過去,而且相信他也會接受這個稱呼)。
感受之一,“山那邊是海”。農村地區的孩子和城市孩子之間最大的差距在于人生態度,或者引申一下,叫信息鴻溝,或叫人生夢想。陳叔兒時的人生目標是當一個走村串戶的木匠,因為山村木匠不愁吃不愁穿,走到哪里都被人需要被人尊重。木匠的待遇是他在兒時的認知世界里最體面的職業。直到小學三年級上了課文《山那邊是海》,才知道世界那么大,才想走出山區出去看看。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我們那一代人都是草根。”雖然比陳叔晚出生十幾年,但我高中以前,也從沒出過縣城,認知中的最好生活就是縣里、鎮上那些有穩定工作、有固定收的人,他們住商品房,房子里有單獨的衛生間、有空調、有冰箱、有洗衣機,孩子們每個星期都有固定的零花錢,過生日能有蛋糕......沒辦法,生活的圈子就那么大,能見識到的最好的生活就是如此。所以,不敢想、也不知道該怎么去想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因為完全沒有信息渠道。我有個表哥,是90年代的大學生,那個時候還包分配。上學的時候是真窮,真吃不飽。大姑常和我們說起表哥上學的那段時光,說表哥最大心愿是大學畢業后分配到糧食部門,因為餓怕了!現在的孩子應該很難再感受到那個時代生活的艱難,縱使是農村地區也有了質的變化。但人生態度、人生夢想的巨大差異依然存在,甚至更甚。每個人都應該有夢,不論處在哪個年齡段,并愿意為之努力。
感受之二,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從陳叔上半場的人生履歷看,他是幸運兒,因為很多次機會都是悄然落在他的頭上,這些機會他人一輩子也難遇一次。但這所有的機會,又有哪一個不是靠自己穩扎穩打、踏踏實實、日積月累的沉淀、努力得來的呢?任安全員時,偶然的一次機會給縣里翻譯資料,直接從山里被調到縣長身邊工作;任鎮長時,百忙之中抽時間復習,考取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在省委選拔干部公派出國留學時,他又一次抓住了機會,前往芝加哥深造;任縣委書記時,被表彰為“全國優秀縣委書記”。這些鮮花與掌聲背后的汗水與付出,又有多少人知道呢?辭去公職投身公益事業之初,受到中興通訊侯為貴老總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縱使中興在受到美國貿易制裁的最為關鍵的時刻,侯總依然按時參加了他們的會議。機會,很多時候真不是臨了再去爭取的,而是把每一天都過充實了,把自己沉淀好了而自己找上門來的。
感受之三,堅持真理,堅守理想。這是偉大建黨精神的第一條。我想,陳叔在任縣委書記期間的擔當作為、鐵心反腐,配得上這八個字。試想,到一個縣任縣委書記,一同共事的縣長、其他縣領導、一大片局長、鄉鎮長(書記)都沉淪在不良政治生態中,甚至在背后串通、指使他人迫害縣委書記;人民群眾對政府和黨的干部完全喪失信任,甚至是充滿仇恨,無論你做出多少努力,都不被接受;不法分子不僅敢威脅縣委書記,甚至還威脅縣委書記的家人,出車前公安局都要對書記的車輛進行安全檢查,以防不測;更讓人痛心的是,還有州里的頂頭上司,主要領導給自己施壓......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人如果沒有對真理的堅持,對理想的堅守,怎么能繼續走下去?陳叔就是內心再強大,這樣的孤軍奮戰也難以支撐。期間,終如那些眼巴巴盼著他出事的人所愿,陳叔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不得不離開工作崗位住院治療。好在,陳叔康復出院!這些壞到極點的人對他家人的威脅,成了陳叔向他們正面全力開火的催化劑!于是有了他在縣紀委全會上的那篇驚心動魄的講話。書中摘錄了一部分,但我還是去網上找到了原文,反復看了幾遍。這個講話是在2015年的3月,在縣紀委全會上講這么有分量的話、這么直面挑戰的話、這么主動進攻的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來縣委辦公室已經給書記寫了一個很規范的講話稿,但陳叔在得知妻兒被威脅時,把這個準備好的講話稿撕的粉碎,連夜自己一字一句寫出這篇轟動全國的講話稿,標志著巴東縣的正風反腐之火正式燒起來、旺起來。
?感受之四,做一個有愛的人。從陳叔的愛情婚姻到家庭兒子,從陳母陳父到他結窮親的殘疾人,從清華校園到芝加哥再到巴東,我很清楚地看到了陳叔心中的愛,那是一種大愛。用他的話說,“對弱勢者的悲憫是人活著的意義之一”。所以,他會在那樣一個渾身披著光環的高光時刻,選擇辭去公職,轉戰公益事業。人世間,之所以有溫暖,就是因為有愛。做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哪怕在人生的至暗時刻,也會因為有愛,而看得通透,看得明白,自然能放下許多原來放不下的東西,至此走出困境,迎來光明!
感受還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再贅述。分享書中引人共鳴的部分詞句。
?“當汽車開進了城市,兒子在車里興奮地指著窗外說媽媽媽媽你看紅綠燈!這是在山區小鎮上出生長大的兒子第一次看到真實的幼兒園畫本上的紅綠燈,興奮得大呼小叫。霞轉過身去靠在椅背上用手捂著臉哭了,我抱著兒子,用后背感受著霞沒有哭出聲的難過,不知道怎么安慰她。”
?“清華就像一個華貴的母親,而我只是一個襤褸的孩子。雖然母親從不這么想,她溫暖地愛著每一個她所生的孩子,但是我總是在怕自己配不上這么好的母親,辱沒了母親的門庭。所以,我一直用盡全力地奔跑。只有在奔跑的汗水中,我才不會懷疑自己的身世。”
?“我們這些窮鄉親,在等待著我們!他們期待的目光,早已穿越萬水千山、風霜雨雪,我們奔向他們的腳步,大地會聆聽。人間最美的不是冰寒,而是麻木。你不是太陽,但你可以發出比太陽更溫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