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修江氏宗譜序
宗譜是一個家族歷史文化和血脈傳承的重要文獻,同樣也是一個地區歷史文化和社會秩序建設的重要工具。江氏續修宗譜,這是江氏家族文化建設的一件大事喜事,同樣也是長豐地方文化建設的一項實事好事。江氏族人中,江公學軍老、學千老皆為我多年來敬重的長者,廣余公于我既是師長又是文友,學友先生是誠懇信義的成功人士;廣舉、廣闊、廣俊、廣付、廣后、廣東、廣禮諸位更與我結識多年,其余諸位任事者也與我一見如故,當他們以相關地方歷史文化咨之于我,我當然樂襄其成。
考察歷史,江氏出自嬴姓,是一個對中華文明有著重要貢獻的姓氏。其傳姓始祖玄仲公,為顓頊帝玄孫伯益之第三子,伯益因輔佐禹王治水有功,被封于江。傳至濟公,佐周武王伐紂有功,爵封東京,周成王以子男之田,賜嶺南之地七百里,由此開創江國,是為第一代江君。然而,江國因介于楚、宋、齊國勢力間,經常受到這些大國的操縱和擠壓,加之淮水泛濫,往往湮沒江國中心地帶,所以一直沒有強盛起來。再傳至十七代江君貞公,公元前六二三年,楚國軍隊圍攻江國,次年滅之。亡國后的江人紛紛逃難,為不忘故國和乃祖,這些江人后裔就以國為姓,因此姓江。
江人先自正陽向北逃到淮陽(今屬河南),又自淮陽繼續北遷至陳留圉縣(今河南滑縣于鎮),后又遷至考城(今河南蘭考),在此發展成為名門巨族,故以『淮陽』為郡望堂號;還有一部分子孫逃到齊(今山東臨淄)、魯(今山東濟寧)一帶,隱居下來,衍成江姓的重要支系,因望于濟水之陽,故以『濟陽』為郡望堂號。
江姓在歷史上代不乏人,在《二十五史》中,江姓立傳人物有八十二人;《中國名人大詞典》中收錄江姓名人一百二十九位。據各地《江氏宗譜》記載:江革居濟陽,江挓遷汝南,江時平居福建興化,江時俊遷河南汝寧,江時興遷山江,江永遷青陽,江統復遷山陰,江譚遷廣陵,江叔和遷金陵,江淹居南陽諸葛里,江道興、江道原遷清溪,江景譽遷建德,江光之遷睦洲,江智宗遷富陽,江曇遷河南龍門,江荃遷宣城,江韶遷旌德,江世源遷衢州,江總遷廣州南海轉遷南昌進賢,江季誠遷九江德安,江尚質遷歙州篁墩、婺源,江思遷長沙,江季道遷太平,江沂遷寧國,江陸遷新安,江仕唐遷青陽,江仕宋遷莆田,江啟明遷固始,江球遷饒州江家山,江珪遷徽州祁門,江桓遷休寧,江隱遷黟縣,江源居歙州溪南、子江禮遷祁門(仙桂派),江徽遷中平,江俊遷開化,江龍遷江村,江彪遷江家灣,江仲禎遷浮梁水龍口江村,江仲祖遷饒州薦福山,江迪遷鄱陽朱湖,江仲舉遷澄源,江曄攜子江萬里、江萬載、江萬頃居都昌……
長豐江氏族間傳聞,明朝嘉靖年間,因二世祖『江外郎』任壽州知州,天明公、天華公為武官,后落戶壽州東鄉姚家湖(今江湖)繁衍生息,距今已有五百余年歷史。據查乾隆四十年編纂的都昌《江氏族譜》,貴溪(今屬江西省鷹潭市)江氏源于都昌,由同野府遷居貴溪長石莊。據明嘉靖《壽州志》載:江潮,字天信,貴溪人,進士,弘治十四年知壽州,端方有容,儒雅,飭政茂,著名跡,陛南刑部員外,累官至副都御史。職表載明:江潮,弘治十四年任。另據漳州龍灣港尾《江氏宗譜》記載,江潮,嘉靖丙辰進士,永嘉知縣,提學廣東、巡撫山西。所得史料記載與江氏族間傳聞毫厘不爽,可惜沒有找到與貴溪《江氏族譜》銜接的依據,只能留待后人考據了。
江氏落籍壽州東鄉后,始祖公胤初歿葬大老墳,傳聞『冬季不積霜雪,夏日不生蚊蠅』,為一方福地。二世祖大公天信公歿葬江九寺東老墳,有石人、石馬守護,惜乎散軼無痕,后裔世居江家湖東頭,以粉坊為業;二公天明公歿葬西老墳,大冢巍然,后裔世居江家湖西頭,以糟坊、油坊為業;三公天華公歿葬城寺陂,惜乎祖碑毀于破四舊時期,后裔移居江家巷,傳聞『家住江家湖,借住九家村』,九家村即九家劉,后裔分居馬虎店、小街、前江、后江等處。入譜人口三千一百一十七人,在生人口兩千二百三十九人,其中男丁七百七十八人,女丁一千四百六十一人,可期瓜瓞綿延,紹宗永續。
今譜牒既成,既可慎終追遠,告慰先靈,亦能流傳久遠,啟迪后昆。
贊曰:
淮水湯湯,江氏煌煌。忠孝家風,世代傳揚。
各安生理,士農工商。雄起江淮,發達興旺。
公元二〇一七年歲次丁酉二月十八日
林家俊 沐手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