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認識你自己嗎?—《Beyond Feelings》讀書筆記(2 Who Are You)》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這是高更創作的一副名畫。在這幅畫中,作家表達了人生的過程,提出了幾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是誰?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相傳刻在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的三句箴言之一就是:認識你自己Know yourself (Γλ?θι σαν?)。再接地氣一點,當你拜訪陌生地方,保安大叔對你進行的三大“哲學”問題“考問”: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要去哪里?

所以回答我是誰,是一個很嚴肅和很實用的問題。當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我是xxx(名字)。如果在求職的時候,自然會將自己的求學工作經歷以及技能介紹一遍。如果遇到自己心儀的對象的時候,則再加上興趣愛好飲食喜歡等信息,看對方是否和自己的品味“對位”。如果有人再進一步問你:你是如何成長為現在的你?你可能會毫不猶豫的說:這是我自己選擇,自己努力的結果。但事實真的是你自己的選擇成就了現在的你嗎?《Beyond Feelings》這本書里認為除了你自己的選擇之外,你還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所處時空、其他人的觀點、大眾文化、操控他人的科學、主流心理學。

所處時代和地理位置的影響(The Influence of Time and Place)

我們總是生活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理都有不同的認知、信仰和風俗習慣。比如說我們現在很流行的減肥行為,這說明我們現在普遍認為身材苗條是一種美。但是我們如果穿越回大唐,減肥產業應該沒有現在這么火爆吧。出國去歐美國家旅游或工作一段時間,我們可能最先不適應的是我們的胃,多少次夢里回味我們祖國那豐富的飲食文化,所處不同區域的國家在飲食文化上面會存在很多的差異。再則西方主流的基督教文化和我們主導的儒家文化的差異,稱之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總的來說處在不同時代和不同文化的人,會使你變成一個不同的人。

觀點的影響(The Influence of Ideas)

當一個觀點表達出來,和這個觀點密切相關的觀點也相伴而來。比如在文中舉的例子:許多老師和家長為了鼓勵小孩子,會說“只要你相信自己,你就能成功”。隨著這個觀點而來的是:不需要天賦和努力,只要有信仰就能成功。除了會產生相近的觀點以后,一個觀點會有一個隱含的意思,也就是說要領悟字面以下的意思。

如果仔細鑒別遇到的那些觀點所隱含的意思以及與其相近的觀點,我們就能鑒別出觀點是否合理,是否聰明,是否有用。可能平時我們很少注意到這些,我們僅僅注意到觀點本身就接受了觀點,而沒有或很少注意到其相關聯意思和隱含意思。但是我們的行為不管我們是否意識到,卻被這些相關意思和隱含的意思所影響。文中舉了一個例子說明這些影響。

“智力是基因決定的,不能增長”這個一個世紀之前的觀點,現在還在發揮其影響:教育家讀到這個觀點,認為試圖提升學生智商的無意義的,所以就停止學術教育進而用職業教育。立法者人認為需要制定移民政策,限制在智力測試中得分比較低的民族進入。商業領導讀到這個觀點以后,認為需要制定制度使員工不需要動腦就能完成分配的任務。盡管后來戴明提出需要員工一起參與質量控制的決策,但是在美國還是忽略了戴明的建議。

你遇到的數不清的觀點以相同的方式影響你的信念和行為,在你無意識的接收觀點的時候,也會發生。

大眾文化的影響(The Influence of Mass Culture)

首先要定義一下,什么是大眾文化(Mass Culture),在《Beyond Feelings》中是將電視廣播媒體、報紙、雜志、互聯網和流行音樂這類文化傳播都定義為大眾文化。現在大眾文化對小孩子的影響程度已經超過家庭和學校老師,而且又研究表明我們平均花在電視上的時間遠遠多于在課堂的時間,現在網絡也是一個大的時間“收割機”。那么大眾文化對我們有什么影響呢?

現代廣告典型的做法是采用標語和名人推薦對大眾進行“狂轟濫炸”,這樣設計是讓大眾對產品和服務傾注情感,并制作虛假的需求。產生的結果是很多人培養了情緒化,易沖動,容易輕信的習慣。電視節目制作者經常使用頻繁的場景切換和感官刺激,這讓很多人不能培養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他們希望教室里和工作場所也能提供電視節目所提供的長時間興奮,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些人也就不可能有耐心閱讀需要他們思考的書籍,所以很多出版商已經不出版嚴肅的書籍,取而代之的是名人寫的輕松的書籍。新聞界要的是閱讀量和點擊率,所以他們經常報到一些吸引眼球的極端事情,而且新聞已經加入了很多觀點,而不是僅僅報道事實。新聞記者也變得越來越娛樂化,而沒有向我們提供所需要的新聞事實。


操作科學的影響(The "Science" of Manipulation)

嘗試影響別人的想法和行動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行動,直到俄羅斯的巴浦洛夫將操作變成了科學。巴浦洛夫的實驗大家在生物課上都學到過:每次給狗喂食的時候都搖鈴鐺,經過一段時間,他發現只要搖鈴鐺,不給狗食物,狗也會流口水。美國的生物學家沃森(John Watson)對人類做了類似的實驗:讓小孩子摸實驗鼠的時候猛烈敲擊金屬,小孩子后來不僅僅看到老鼠甚至看到毛的動物都會感到害怕。沃森也被譽為“行為學之父”。

沃森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應用到了廣告領域。他發現最有效的廣告是調動起消費者的情感而不是他們想法。他甚至說出來了“消費者對于制造商,商店和廣告商,就像青蛙對于生物學家那樣”。沃森提出這些策略是在1920到1930時期,那時候流行的是報紙和廣播。現在廣播和網絡普及,這種廣告技術越來越復雜,也越來越有效。當然,廣告商和一些社會人物已經不滿足于調動情緒或者植入自己的想法。他們通過不斷重復來加強這些印象。越多的人聽到口號或者談話的觀點,就會變的越熟悉,時間久了,我們就會認為這些想法是自己的經過深思熟慮思考出來的結果。許多我們最認同的信念可能就是采用這種方法“植入”我們的頭腦的。

心理學的影響(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y)

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理論也會對我們的信念也產生了影響。當一個社會認可什么心理理論的時候,就會對這個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怎么讓自己變成自己呢?

經過上面的討論,我們認識到要想成為獨立的個人,需要我們努力“掙的”。我們要牢記不能逃離別人和環境的影響。作者給出來四個步驟:

1. 對于任何事物和觀點都要抱著試探的態度。需要作出檢查再接受它。

2. 判斷為什么你有這樣反應。思考這樣的反應是從什么地方得到的。

3. 思考一下是否對于該事物或者觀點是否還有其他的反應。

4. 問問自己其他的反應是否比最初的反應合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記得農歷年從老家返回上海的那幾天,愛趣丫被“華為清理34歲員工”的消息刷屏了,雖然后續證明消息是假的。 真真假假,...
    愛趣丫閱讀 45,061評論 4 47
  • 都說女兒是父親上輩子的情人,你大概是你母親上輩子加這輩子的情人吧。 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晴 文|深海夢影...
    深海夢影閱讀 855評論 37 32
  • 一直有理財的心,卻缺少行動,上一次記賬可能還是5年前,上班兩年多也沒存下多少。女生都比較能買買買,有了娃之后買買買...
    7128閱讀 166評論 0 0
  • # 如題 本人工作與IT與編程毫不相關,平時寫寫代碼,看看相關的技術書籍,上上知乎 簡書,關注一些大牛。 但是老婆...
    大瓜小瓜閱讀 370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