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的育兒文寫的真是特別的好。
這種好在于,只要我打開他的書,就想一口氣從頭看到尾。
他的文字非常直白,卻又娓娓道來,慢慢地說著一些淺顯的道理。
他的書中,除了教育孩子,還講述了如何寫文章,如何做人,如何過好一生。
劉墉的書,內涵特別豐富。在他的書中,藏著很多的小故事。
比如關于早起的故事。
劉墉寫道,記得我在南卡羅來納教繪畫時,有一次造訪湖濱藝術家的小木屋,那房子只是一個大通鋪,卻睡了五六個嬉皮士。
有意思的是,在墻邊壁爐上居然放著一排各自的鬧鐘,我當時好奇的問:“為什么不把鬧鐘放在個人的身邊呢?”
你知道他們怎么說嗎?他們回答:“因為這樣才不會賴床,每一個人聽得出自己鬧鐘的聲音,生怕多鬧半聲,會吵到別人。所以不論天氣多么冷,爐火多么不足,只要鬧鐘一響,立刻就會跳上去關掉,甚至還沒響,就自己醒來。”
“你們是自由藝術家,不必上班,何必上鬧鐘呢?”我笑問。
這些嬉皮士回答:“人可以不必起床,但不能起不了床。”
關于早起,劉勇還引用了醫學報道,說那些患抑郁癥的人睡大覺之后常會變得更嚴重,相反當他們睡得少,病情往往減輕。報道中沒有分析原因,但劉墉相信,那些人患抑郁癥最大的原因,是不敢面對現實,而睡大覺使他們離現實更遠。
劉墉說的關于寫作靈感的故事,則不僅可以引發思考,還可以讓我們付諸實踐。
據說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每當靈魂靈感枯竭的時候,便會走向田間,跟農民們一起勞動,回去之后便文思泉涌,相信也是運動的效果。
當劉墉坐下的時候,就是開始寫的時候。他很少坐下來才找靈感,而是在喝咖啡、種花、鋤地,甚至撒牛糞的時候思想。他常把無法突破的難題或等待醞釀的點子,放在思想與不思想之間。也就是讓他若有若無的浮現在腦海里,記掛著并不苦苦的應去思考,妙的是常常就在勞動中或勞動之后靈光閃動,豁然貫通,這時候只要坐下來便能運筆如飛,一揮而就。
是什么原因使那些難以獲得答案或百思不得的靈感,竟能在思想與不思想之間突然出現呢?
是勞動。
與劉墉熟識的林伯昆醫生,多年前曾經對他說,“當身體獲得充分的運動,循環加速,肺活量擴大,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并把那些氧帶到腦里,會使思想變得靈敏,甚至思想的格式也會改變,產生特殊的靈感與創造力,這是不運動的人難以了解也不容易突破的。”
在劉墉的這本書里。還提到了一種學習方法,就是用看電影的方式背書。
他舉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作為例子。
陶淵明寫作很干脆,用字簡練,一點也不啰嗦。
劉墉說,你看,他一開始先上來一句,“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晉朝的太元年間,武陵人,職業是捕魚,才十一個字,已經把“人、地、事、時、物”交代了。
接著,”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我們就跟著這漁人,沿著溪水劃船吧,想必他那天有點閃神,居然忘路之遠近,迷路了,陶淵明必然強調“忘路之遠近”這句話。
為什么?因為如果不是因為迷路而誤入桃花源,讀者后來難免要問,漁人既然在溪上討生活,稱得上輕船熟路,怎么就找不回去了呢?
好,咱們繼續!“忽逢桃花林。”在寫作技巧上,“忽逢桃花林”讓人眼睛一亮,接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紅加上草綠,這色彩多美呀!加上落英繽紛,桃花飛舞的動態,讓文章整個鮮活了起來。“漁人甚異之“,他非常驚訝,而且好奇,繼續往前劃。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真是愈來愈精彩,居然有了神秘探險的感覺。
《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劉墉從頭到尾,解析的非常清晰,如果感興趣可以看一下這本書。
關于寫作方法,劉墉說,只要格物,就能致知。
劉墉寫道,有一天我要寫一篇有關咖啡的文章,上網查資料,結果我要的資料沒找到,卻發現好多有意思的事,譬如網上說土耳其人很愛喝咖啡,甚至能用杯里剩的咖啡渣,為喝的人算命。
何止用咖啡渣能算命,古人說見微知著,從許多小的征象都能看出大的情勢,譬如有一派理論說,手相會因為使用工藝不同而改變。常拿毛筆的人智慧線自然比較長,總拿鋤頭錘子的人感情線又會比較直,有些能發展成“斷掌”,看手相的人,只是從那紋的情況來推想罷了。又有一說法是,任何一樣東西都經過千年萬載演化至今,所以在每樣東西的上面,都能見到天地間的“理”,即使由溪谷里隨便撿起一塊小石頭,也能推測它過去的遭遇。
劉墉舉了好幾個例子,比如美工刀、訂書機、剪刀、圓規。
美工刀,劉墉這樣寫。
其實美工刀里只裝了一個刀片,但是聰明的發明家在刀片上做了許多刻痕,所以當前一段鈍了的的時候,只要沿著刻痕折斷,下面那一段就變得鋒利如新啦,至于舊式的刀片則是平平一大片,只因為最尖端不夠銳利就被拋棄,同樣的道理,許多人用時間沒有計劃,雖然時間不少,卻只利用了極少的一段,其他大部分被浪費,還不如事先做規劃,分階段辦事,來的有效率。
這不是由小見大,從一把美工刀談到用時間的方法嗎?
劉墉的育兒書,其實不是育兒書,而是蘊藏著豐富人生智慧的哲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