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月初,我的心里總是多了一份期待,期待著“夢想清單大實驗”的學習攻略揭曉的那一刻,這個月的學習書單是《改變現在的自己》。我很認同書上的這個觀點:如果沒有改變行動模式,就無法寄望出現有趣的未來。
本書作者說,“想安心地工作”與“想心平氣和地生活”,這是每個人心里的期盼。可是,也多少有與之背道而馳的“想要有變化”與“想要有更多刺激”的心情。我們都知道一個事實:一旦有了想穩定生活的想法,就很難產生變化。一邊想要有所變化,卻又同時想要穩定,這是很奇怪的理論。正因為這兩種背道而馳的價值觀“悖論”同時存在于我們的心里,所以,不論我們企求哪一種,心靈終究無法得到滿足。因此,我們在擬定目標時,不應該把重點擺放在“如何才能有穩定的生活?”或“如何做才能有所變化?”而是應該放在“怎么做才能獲得成長”。這也是本書中闡述的一個核心改變原則:不要問自己“為什么”,而是要問自己“怎么做”之類的改善方案。
此外,我們每個人都有“想成為特別的存在”與“想過和別人不一樣的生活”的心情。另一方面,也有“想和大家有所互動”的想法。可是,有特別存在感的人通常是孤獨的存在。然而,“永遠和大家串連在一起的我”會是什么樣子?可能會接近平凡而一點有趣的人吧?如果“怎么做”的改善方案,這個問題將會迎刃而解,也就是說,你的目標不是“如何才能有特別的存在?”或“如何才能和大家串連在一起?”而是應該放在“怎么做才能對某個人有幫助?”
其實,我們心中都有一道“放棄這個吧”,“這個好可怕”,“我不喜歡這個”等為自己行動踩下剎車的“隱形的屏障”。也就是說,當我們下定決心的那一瞬間,隱形的屏障就會出現在眼前了。你是否經歷過,當你“擬定目標”之后,瞬間,那道“做不到”的“隱形屏障”就突然出現了。換句話說,當聽到“目標”這個名詞,為什么就會產生一種排斥的心情呢?那是因為一產生“試試看吧!”的念頭的同時,那個“看不到的屏障=做不到的理由”就會出現。譬如,目標是“明年去巴黎旅游吧!”屏障是“沒有那種預算。”于是我們就會發現自己有“花大錢在旅行上是一種浪費”的執念。“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試著想象一個新的執念吧!“透過前行巴黎旅行,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了解價值何在的人。”“為了存錢前往巴黎旅行,我學到了金錢感,擁有更豐富的生活。”“花費在正面體驗上的金錢會放大回饋回來。”當你擁有這種新的執念時,也就是透過改變自己的行動模式,就可以把人生帶往目的的方向。
怎么做才能突破“隱形屏障”?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改變你的行動模式。它的秘訣就在于不要逼問自己。一旦產生“為什么?”的疑問,就立刻轉換成“該怎么做?”比如說,試著把“為什么我老是得到大家的重視?”改成“要怎么做才能得到大家的重視?”再比如說,用“為什么發展得不順利呢?”改成“要怎么做才能發展得順利?”同樣的,不要說“為什么不被愛?”可以用“我要怎么做才能讓別人愛我?”也可以試圖變成“我該怎么做才能更加地愛他呢?”因為,有著美好樂觀想法的人,會透過美好的問題而擁有有趣的未來。
“未來” 這個時間是迎面而來的,經過我們身邊的瞬間就成了“現在”,接著立刻變成“過去”。為了留下美好的記憶,我們需要有美好的框架。至于該如何制造框架呢?那就是告訴自己,把微不足道的預定計劃或想法都化成一種實際行動,不是很棒嗎?自己只要做一個先說先做的人就好了。
人生當中,心里想什么,就會實現什么。如果想要改變未來,自己就要先改變行動。如此一來,才會出現一個自己想要的有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