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希望在陽光下生活。不只是白夜行里的臺詞吧,我們同志的命運不是也是這樣嘛。我們不愿意在黑夜里度過了。不想在孽子的公園里徘徊了。
? ? ?《掩飾》給了我們新的思考方向。是的,我們不需要去矯正性傾向了。可是在這個社會里,我們還需要去冒充異性戀,去掩飾。這其中的滋味,也只有同志們在家里卸下偽裝時才能體會。?
? ? ? ?當同事們“不辭辛苦”的一遍又一遍去詢問你有沒有女朋友,什么時候結婚?真的是每次都是殺死了我一遍。“啊,我女朋友還在讀研,結婚還沒考慮。”每次在撒謊的時候,就會感覺自己的力氣被抽掉。或許很多人說,這有什么,誰沒有撒過謊。但是這種違心的謊言,難道不是在否定真實的自己嗎?到最后,你究竟是誰?還是那個真實的自己嗎?
? ? ? 是的,異性戀也有掩飾的情況。比如種族,比如膚色,比如健康,比如性別。世間不允許你去做那個明亮的、獨特的自己。他需要一個聽話的,認真去履行社會準則的人,而不是“酷兒”。
? ? ? 作者是一位日本的同志。他在此書中穿插講了他的人生經歷。其中自我認同的經歷與我是那么的相似。大二的一段時間,我也如他一般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不敢去承認,不敢去交流。就這樣悶著。而在北京同志中心的那段經歷還有同志媽媽的運動,是激勵我去改變的巨大動力。最終在一個悶熱的午后,我在我們大學的圖書館,寫下了一封很長的書信出柜寄回家了。我還記得我寄出那封信時讓我寢室的哥們陪我一起去郵筒,然后戰戰兢兢的把信投了進去。我知道,信投進去的那一瞬間,我的人生就改變了。
? ? ? 出柜后的人都知道,這并不是終點。因為你還是一個社會人。你在社會上工作、生活。到處都需要你去掩飾和冒充。并不是所有人能夠了解同性戀。同事在聊天的時候說“真不知道同性戀的人是不是腦子有病”。這話很傷,我也只能笑笑。就好像說,黑人只配做奴隸,盲人只能夠按摩。這些刻板印象,是無形的牢籠。你無法掙脫。
? ? ? 做為法律人的作者,最后提出了新民權的希望。當然,現在比起以前的時代已經進步了很多。然而對于你我,還需在社會上掩飾,一次又一次的殺死真我。這種感覺,我不想體會一遍。我希望我能因為我的身份不受歧視,能夠交到很多的朋友,能夠開心的生活。
? ? ? ? 所以,100年后,你我的世界早已不在。下一輩子,或許就能脫下偽裝,在陽光下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