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間,方知罕有

去年5月底,我無意中發現自己的乳房里有個腫塊。第一反應,乳腺癌?恐懼隨即包圍住我,平時讀過的聽過的各種關于乳腺癌的報道,在腦海中浮現?!澳贻p化”“第一殺手”這種字眼摻雜其中,嚇得我瑟瑟發抖。

迫不及待去就診。在等待就診的一個星期內,我基本冷靜下來了,按照大概率,應該沒有大礙。結果,醫生用儀器檢查我的身體后,讓我去做另外幾個檢查,因為從影像上看,我的腫塊不是單純的纖維腺瘤,需要手術取樣檢查。我的心一下子沉入谷底。

“不是單純的”“還要手術”,那是什么情況?

我整個人像蔫了似的,垂頭喪氣。一想到我有可能患上絕癥,不久就要辭別人世,就難過得要命。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呢,所有的夢想都沒有來得及實現。如果生命就此中止,對我而言是巨大的遺憾。

又忍不住反復想“生與死”的問題。平時里自己在乎得要命的事情,好像都變得無足輕重了,能讓我好好活著就好。

那幾天渾渾噩噩,像游魂似的,做了一堆檢查。

還有人生中第一次手術。

在手術臺上我緊張得哇啊哇亂叫。醫生恐嚇我,再叫,針就會插不準。我識趣地閉上了嘴。手術時間很短,大概半小時。剩下,便是等候十天之后的化驗結果了。

我并不知道自己會有怎樣的命運光臨。但是我知道,生命中的許多禮物,都有丑陋的外表。這次生病,想必是有我能學習到的東西吧。

比如說,第一次硬生生地被拋到“死亡”面前,乖乖地接受拷問——如果自己只剩下一年生命,你會怎么過?也是那幾天時間,我發覺,我們對于死亡的思考太陌生。但或許我們恰恰需要“死亡”來指引我們走完人生的旅程。

即便是《奇葩說》中,能言善辯、嘻嘻哈哈的奇葩們,在面對死亡這事情時,都如臨大敵一般,仿佛是在談論一種禁忌。

我能理解他們的感受,畢竟中國傳統文化里強調的是“未知生,焉知死”??追蜃咏虒覀儾灰リP注死亡,而是要想怎么個活法。正是受這思想的影響,中國的孩子極其缺乏死亡的教育。即便是走過半程人生風雨的成年人,在面對死亡時,也往往像是不知所措的孩子。

記得賀希榮老師在談《論語》時,比較過中國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的宗教文化。

其中有個關鍵的區別,儒家文化是“有今生沒來世”的價值觀,人的生命只有這輩子的“此岸”。當生命僅有一次、且一旦消逝便無跡可尋的時候,人們便會恐懼。

相反,西方的宗教文化認為,人死了是會上天堂的,靈魂是不滅的,是會到達“彼岸”的。死亡在此只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確實,從唯物主義觀來看,死亡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像是太陽會升會落,自然界中每天都有生命誕生,也有生命消亡。人,作為其中一員,也不例外。

不談“死亡”的中國人,錯失了許多學習、成長的機會。不談“死亡”,只顧如何生活,人們很容易忘記了人生是有終點的,旅程終究會有停下腳步的時候。

常常造成這樣的遺憾——走到一生的盡頭,才發覺,一輩子浪費在了無足輕重的事情上。更重要的是,人會忘記自己是自然界中的一員,做出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沒有敬畏之心,便只剩下不斷膨脹的人心。

而死亡教會我們,遵循自然規律、珍惜平凡的日常、克制膨脹的欲望、關心對自己真正意義重大的事物。

所以,終究是要敬天敬地的。想想自己之所以會有這個腫塊,必定是日積月累的對抗造成。生活飲食睡眠不規律,經常忍不住的暴脾氣,還有焦慮不堪的追求功名利祿的心。

對,過去的我忘了,人生來就是受限制的,而恰恰每一寸膨脹與對抗,都是對身體的摧殘。

看來這一場嚇得我不輕的病,也是一份讓我成長的緣分。

生死之間,才方知罕有?;钪?,真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