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次的家庭電影日,因我的忙碌,擱淺了一個多月。
這周,電影日終于恢復。我們看了熱播已久的《尋夢環游記》。
電影看到末尾,女兒淚流不止。開始,我以為她感動到哭,可是電影看完好久,她還在傷心。
追問她哭什么,她囁嚅著說:“怕將來你和爸爸死了,我就再也沒有爸爸媽媽了……”
原來,她由人及己,對死亡產生了恐懼。這并不是女兒第一次接觸到“死亡”話題。
第一次和她談論“死亡”,是看了繪本《生和死》之后。當時,女兒三歲多,她對書中“死去的人既無法聽見周圍的聲音,也不能再看見周圍的東西”這一狀態感到難以置信。孩子從沒料到,人還會永遠地睡著,再也不會說話,再也不會睜開眼睛,再也不能醒來,而這種現象,叫做死亡。并且,死亡以后,是要被埋到土里去的,永遠永遠離開親人。
這,對于三歲多的孩子是恐懼的。女兒忽然意識到:“媽媽,你和爸爸將來會死嗎?”我平靜地告訴她:會的。每個人都會的。繼而又翻看《生和死》,詳細給她講了生死這一自然歷程。
她還是流露出擔憂:“那,如果你和爸爸先變老,留下我一個人,該怎么辦?”在當時,這真是個難解的憂傷問題,我一時語塞。幸好女兒聽過了《齊天大圣》的故事,那時,她還相信天上有太上老君,而太上老君有一個煉丹爐子,這個爐子里煉出的仙丹,會讓人長生不老。
女兒靈機一動:“對了,我可以坐上飛機,去天上找太上老君,跟他要仙丹給你和爸爸吃,讓你們長生不老?!?/p>
就這樣,孩子第一次恐懼死亡,恐懼生死分離的狀態,被一個神話故事輕松治愈了。
向來,在少有信仰的國人心里,我們對“死亡”深深恐懼,我們認為死亡是陰冷的,是毛骨悚然的,我們甚至避諱談論有關死亡的任何話題。但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卻早早看穿了時空,參透了生懼死的真諦。他說:“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有點莫名其妙,我們站在‘有’的世界,試圖理解‘無’的問題,按照‘有’的邏輯,對‘無’產生恐懼?!边@句很有哲理的話,理解起來可能有點難度。卻用最簡單的道理告訴我們:沒有必要對未來的事情恐懼。
可人偏偏是這樣一種動物,飽暖之后,就會對未來的事情產生各種想象。對那些未解的現象,更是要反復琢磨。
記得我第一恐懼死亡,是在青春期,十幾歲。那時,我突然想到“永恒”這個概念。有天夜里,想到人死后,埋到地下,永遠永遠不能參與這個世界的任何事,我就感覺,這實在是太悲哀了。
同時,我腦子里浮現出地理課本上浩瀚的宇宙空間,地球不停圍著太陽旋轉的場景,地球以及銀河系里可能有生命的星球,永遠生機勃勃、忙忙碌碌,新生命一代又一代更替,而百年之后的我,化作一灘灰骨,沒有思想、沒有意識,消失在這時空里,永遠永遠……
那種浩大闊遠的空間感,對比百年后消失再也不復存在的永恒的“我”,讓我不寒而栗。原來,死亡,這種從熟悉的環境中消失、抽離,是那么可怕!
后來,我再也不敢想有關死亡的問題。
再次認識死亡,是我爺爺去世。我很愛爺爺,他去世突然,讓我一度黯然傷神,我很遺憾,遺憾他活著的時候我沒為他做更多事,這讓我無時無刻不想起他。可我什么都做不了,生死相隔的遺憾,只剩下更多的深深思念。
在我們的家鄉,認為夢到死去的人是不吉利的??晌页3舻綘敔?,在夢里,他依然是那個慈祥、可愛的小老頭,每次夢醒,我從未有過夢見故去人的恐懼和不適。
我意識到:死亡也可以不恐懼,繼而轉化成親切的思念。親人之間,死亡是懷念,是回憶,是勵志。這一切,都是因為,生前的相親相愛。
那時,我的兒子才十個多月。有天給兒子喂奶,撫摸著他毛茸茸的小腦瓜,看著他稚嫩的小身體,我忽然又想到了我的爺爺。
我想:爺爺也是從這樣一個稚嫩的小嬰兒慢慢長大以及變老的吧,他小的時候,一定也被他的母親這樣深深愛過和呵護過吧!那么,他垂垂暮年,孤絕一身的最后人生歲月,也是每個人人生不可避免的必經路吧。
想到這里,對爺爺突然故亡的那種心絞痛般的遺憾,就慢慢散去了。我知道,爺爺的形象,留在了我們每個愛他的人心中。就像繪本《生和死》中所說:“(死去的生命)為周圍的人(以及他遇見過的所有人)帶來過那么多的美好,這一切都是他留下的印記。我們所做過的事,也幫助我們留下了從這個世界走過的痕跡,這個痕跡是不會消失的……哪怕? 我們從肉體上已經不存在了。”
在緬懷爺爺的日志里,我寫到:?“一層一層的親情,讓我明白:人和人之間,要發生關系,發生很多很多關系;要在一起,要有很多很多在一起;才能產生更深厚的感情,才會有更多的記憶。”
是的,我們唯有好好愛,才能打破對未知死亡的恐懼。
經歷了爺爺的去世,我已經不再恐懼死亡。應對死亡的恐懼,唯有愛,唯有永恒的愛。這和《尋夢環游記》滲透的主題是多么一致啊。
成功踏過死亡帶給我的恐懼,我懂得了更加珍惜生活,懂得了付出和愛。
那段時間,我給女兒和兒子寫了一個小故事,開頭我寫到:“我常常想,人這一生,或許會有許多的挫折和不如意,或許成年后的世界總那么不近人意。那么,我的孩子,就讓我在你小時候更加溫柔的愛你吧,最多最多的愛給你們,直到你們被媽媽的愛浸泡到不再在意以后任何的“不愛”……”
當生活被愛意浸泡,當我們經歷過愛和溫暖,當我們無論死生都相親相愛時,死亡還能奈何我們什么呢?!恐懼還有什么理由存在呢?!
可是,我無法把這些思想都傳遞給年僅6歲的女兒。面對害怕死亡而期期艾艾的女兒,我只對她說:“現在科技發達了,已經有國家研究出能對抗基因衰老的藥物了,你只需要好好學習,長成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然后用你創造的財富去換取這種藥物,就能對抗我和爸爸的衰老和死亡了。”
女兒半信半疑的點點頭,在一個全民迷信科學的時代,孩子也不例外。她當然不知道,這是一個“愛”的謊言,也許將來真的能實現,可是無論科學能不能實現對抗死亡,我們有愛,都不再畏懼死亡。
而且,只有真正思考過死亡,才懂得珍惜此程的“生”。正如給孩子們的繪本《生和死》所寫的:“如果人可以永生,我們或許就會不斷地把一切都推到明天,根本什么都不會做。但如果知道生命不是永恒的,反而能促使我們努力將生命變得盡可能地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