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作為一名曾在高校工作21年的前教師,我所說的這些毛病,大部分是從我自己身上總結出來的,不一定適用于所有老師。
第一、自大
作為老師,不管是在幼兒園、中小學,還是大學工作,平時主要面對的工作對象,是學生——要么是未成年人,要么是單純的大學生。
對比他們,老師在年齡和閱歷上,本來就有著天然的優勢;再加上目前教育體制下,老師的權力又很難受到有效制約和抗衡。因此,當老師時間長了,最容易有的毛病就是自大,自以為了不起。
比如我自己當老師時,基本上聽到的都是學生的肯定和贊許,要他們做什么,也基本上是隨叫隨到。所以,我很容易就會形成一種“我很牛,我說話很管用”的錯覺。
但是,當我摘下“高校教師”的光環,當我離開學校獨力謀生,尤其是,當我前兩天試著去營銷一個自己認可的課程時,我才明白:真實的世界和真實的我,到底是怎樣的。
第二、執著對錯
當老師,需要在課堂上傳授知識,還需要出卷子考學生。而知識,是需要分對錯、辨是非的,是需要用分數來量化衡量的。
因此,當老師久了,很容易執著于是非對錯,總喜歡向別人證明: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比如我在一個群里發表了一點意見,結果被批慘;我不服氣,繼續想辦法證明自己,結果是:
越,描,越,黑!
現在回想起來,真的覺得很好笑。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真正在內心深處認可你的人,本來就不多;而在每一件事情都會認可你的人,更是幾乎沒有。
既然如此,你又何必強求別人認可呢?
你需要確定的,只是自己內心的感覺:
你到底是不是真的很喜歡、很享受、很認可這件事?
是,你就去做好了!(當然,前提是不違法亂紀)
你有什么必要去向別人證明自己正確、去爭論是非曲直呢?
生活,沒有標準答案,也無法評判分數。
證明,注定是一條不歸路。
當你想向別人證明自己正確時,不妨暫停一下,問自己三個問題:
1、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你們的標準一樣嗎?
2、即使標準一樣,你們了解整個事情的全貌嗎?
3、即使所有細節你們都了解、標準也一樣,你們能夠完全不起情緒、就事論事嗎?
如果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YES,你再和對方好好論辯一番。
——不過,如果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YES,你和對方還有什么好爭的呢?
第三、想當然
我本科學管理,碩士學營銷,雖然一直在學校里當老師,但因為是“科班”出身,再加上文筆還行,所以總以為自己真做起營銷來,也不會太差。
10月7日,我在個人微信公眾號發了一篇自以為說服力滿滿的文案,推薦了一個自己聽了覺得不錯的營銷課程。
結果,被小伙伴們好一頓痛批:
看了這些評論,我真是瀑布汗哪!
知識很豐滿,實踐很骨感。
所以,在此,我鄭重聲明:我只是向大家推薦一個自己覺得不錯的課程。對微信營銷感興趣的朋友,或是像我一樣想體驗一把營銷實戰的朋友,可以到我公眾號了解一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本人因為這次體驗獲得了很多的成長,也玩得很開心,我覺得挺值的。
僅此而已。
至于賺錢,地球人都知道:這事兒,難說!
第四、愛當拯救者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當老師時間長了,很容易有一種“拯救者情結”,看到別人有什么做得“不對”的地方,總忍不住要去指手畫腳一番。
其實,孔老夫子早就告誡過我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通俗地說,就是:別人不問到你,就不要說!
孟老夫子也早就告誡過我們: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評判標準,因此,每個人都在做他認為“對”的事。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需要你指正、建議、拯救,除非他主動向你求助。
——即使他向你求助,你也最好不要對他有任何評判,只是就事論事。
之所以有這個體會,是因為當我不再是老師,當我被其他當慣了老師的人一再這樣“拯救”時,我才明白:我自己以前,有多討人嫌。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修煉和成長自己的道路,是沒有止境的。感謝這幾天發生的事,讓我通過實實在在的“事上磨”,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