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23日之間,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日是“數九”的第一天。關于“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公公2005年死于慢性哮喘。老人抽了50多年的煙,煙癮大得不得了,經常咳得喘不上氣。婆婆管得嚴,為了煙,吵了無數次,但還是會偷偷地抽幾支。后來身體不行了,走路都困難,進出醫院幾次之后,居然成功戒煙。但為時已晚,即使吃藥比吃的飯還多,還是沒能戰勝病魔。
從05年開始,清明和冬至就成了家里的頭等大事,婆婆會提前一星期準備好祭祀用品,落實好我們去陵園的人數及用車,十多年了,年年如此。
婆婆是南昌本地人,育有二兒二女。因為重男輕女,像掃墓和去老家祭祖這樣重要的事情,就要由二個兒子代表大家庭來完成。
從05年到前幾年,基本上都是我們二家去做。大伯深感責任重大,說:“以后我死了燒成灰, 灑到河里就行了,不想拖累我兒子。”
大伯的兒子在武漢安了家,07年添了孫子,他們二口子就常常往那跑。去年退休,今年兒子又生了二胎,已經在武漢定居。
2015年6月,我父親也過了。近幾年清明、冬至的掃墓就完全由我們承擔下來。為了安慰婆婆,我總是提前去她那里知會,帶我兒子去西山陵園掃墓。
南昌冬至掃墓像清明一樣熱鬧,我的手機提前十天收到陵園發的短信,告知專用車輛的車次、上車地點安排,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禁止燒紙錢,禁止點蠟燭等。
今年小姑子和我們一起去。早上5點半起床,煮了面條吃。7點準時開車,1個多小時后到了西山陵園,因為人太多,車輛按規定在外圍等候,我們步行進去。陵園建設得很漂亮,像旅游風景區,里面人山人海,有陵園工作人員在賣鮮花,有十幾位交警維持次序。
陵園面積很大,占據了二個山頭,中間有一條小河,公公和我父親分別在二個山頭,我們先去公公處祭拜,再沿小河到我父親處悼念。大家有序地進行,也不覺得擁擠。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時光匆匆,冬至不吃,更待何時?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混沌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我們也一樣有吃水餃的習俗,到超市買二袋水餃,過了冬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