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鎮干部下到各村組織選村委。當那戴眼鏡頗秀氣的年輕女干部用標準的普通話念出“陳賢坤”三字時,村民們不禁愕然了。當又念出“杏梅”時,人群中又如炸開了鍋,他們再也憋不住笑了。笑聲如同決堤的田埂,一時間泥浪翻滾,爆笑聲傾瀉而出。
陳賢坤誰也?村中最沉默的老實頭。杏梅又是誰,是賢坤的表妹,亦是他的妻。
杏梅應該生于杏子梅子成熟之際吧!在我們老家杏子被稱為杏梅,以杏梅為閨名,實為不錯。只是那杏梅從小有些呆,長成大姑娘后,也很少有人來提親。那時賢坤家窮得叮當響,三十好幾了婚姻還沒有著落。杏梅父母覺得賢坤勤勞樸實,女兒交給他也放心。賢坤遂娶了自己的表妹。
賢坤杏梅養有二女一子,長女倒讀了幾年書,待人接物大方得體。兒子從未進過學校,不說話,不能和常人溝通。小女兒在教室里關了幾天就沒再入學了。按她說的話的意思來理解,讀書簡直堪比坐牢,安靜的校園關不住她那向往自由的心。從小,她就帶著她二哥,就像帶弟弟一樣。杏梅的小女兒和我們一般大小,從小卻是個不吃虧的。同齡玩們之間吵架,誰都不是她的對手。村里也有幾個調皮搗蛋的孩子,會去捉弄欺負杏梅兒子,但等杏梅小女兒出現時,大伙會趕緊作鳥獸散了,生怕她的拳頭會落在自己身上。
賢坤無論下地干活,還是下海作業,都是一把好手。話不多,謙卑溫和,人又和藹,村人對他印象極佳。也知道他不容易,村人都愿意幫他一把。小時候,在溪邊路上常常遇到勞作而歸的賢坤。利落的平頭,修剪齊整的絡腮胡,扛著鋤頭,臉上始終掛著笑。
那時,大部分的農村婦女是需要參加勞作的,但杏梅不用。因此,很多村婦竟羨慕起了杏梅。按照賢坤的話說,杏梅不需要干活。能做好飯就已是不錯。為此,賢坤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教杏梅在適當的時候開始做飯。賢坤在門口柴垛上放上兩條大青石。當太陽曬到其中一塊石頭時,便是做中飯的時候。落到另一塊時,就可張羅著晚飯了。若是陰天、雨天,賢坤會放下手頭的活計,匆匆趕回家,督促杏梅做飯。村里的漢子們常揶揄地問詢賢坤:“杏梅做的飯菜如何?”賢坤就笑著答道:“不求好吃,能吃飽就知足了。”
我剛上初中的那一年暑假。杏梅的兒子和小女兒午后去村里的小溪塘戲水,她兒子不幸溺水了。那時還是村干部的大伯父帶著我去杏梅家慰問。那是我第一次去他們家。那老式的木樓,板壁間裂開了深深的縫,腳下是黝黑的泥地。一盞昏黃的電燈悠晃晃地垂下,上面覆蓋著厚厚的黑灰。
大伯父一直安慰著賢坤,也不停地詢問著。彼時,賢坤蓬亂著胡子和頭發,神情悲愴。杏梅的大女兒哭得攤軟在房間的床上。杏梅只是木訥地待一旁,不知所措。
也有人來責怪杏梅的小女兒當時就應該早點出來告知村人她哥哥溺水的事,說不定那孩子還有救。聽到這兒,杏梅小女兒卻跳起腳來跟我們吵架,叫我們別多管閑事。疲憊不堪的賢坤只得出來調解。一面向眾人道歉、道謝,一面又去安撫情緒激動的小女兒。
那事漸漸遠去,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杏梅一家也從悲痛中走出。和我們一起融入村居的晨曦暮靄中。
不知從何時起,村里的舊房漸漸少了,被水泥墻、鋁合金窗的小樓取代。杏梅家的老屋卻還是靜靜地潛在村落的一角。這就好比,在一堆華麗衣飾中間,它還是那老舊的藍布粗衣。雖說純樸質拙也是一種美,但畢竟不合時宜。那瓦片上的瓦楞蕨開出金燦燦的花來,支撐屋檐的木柱被蛀蟲鉆得千瘡百孔,柱下墊石因為年代的久遠,上面雕刻的的紋理幾乎被磨平。
村干部們向鎮里打了報告,拆除了杏梅家的老屋。村里和政府共同出資幫杏梅家蓋了一間二層小樓。還有村民們湊錢買了幾件簡單的家電。大伙兒都說杏梅家趕上了好時候。
從溪邊的堤壩走過,時常能聽到杏梅家傳出武打片電視節目的激烈打斗聲,有時是咿咿呀呀的越劇唱腔。大家問杏梅電視好看嗎,看得懂嗎。杏梅笑得眼睛只剩下一條縫:“看不懂!”大家疑惑了,不懂那在看什么呢?杏梅說:“看電視就是看熱鬧唄!”
有時,上蒼也不憐憫善良勤懇之人。新蓋的小樓才一兩年的光景。那是秋末冬初的時節。半夜賢坤不知何故摸黑下樓,或許是腳下踩空了,摔在了樓梯上。杏梅趕來,就坐在樓梯口抱著賢坤,直到天亮。她只知道,賢坤會很冷,也很痛。她把賢坤緊緊地抱在懷里,試圖給他溫暖,也減輕他的痛楚。只是,杏梅不知道,賢坤從此一睡再也無法醒來。
等到村中人聞知這個噩耗時,賢坤頭部的血液已經凝固,就算是華佗再世也回天無力了。人們只能深深的惋惜,甚至也沒有人去指責既不會打電話,也不去喊人的杏梅。
一夜之間,杏梅老了好多,她像個孩子那般掩袖哭泣。大家輪流陪伴安慰了杏梅幾天。然后,村里人幫著料理了喪事。
之后,人們常常看見杏梅行走于賢坤生前常出沒的田間地頭和村間小路。或呆呆地坐在賢坤曾在院中放置的青石條。長年下來,那石條已被杏梅撫得光潔滑潤。
杏梅大女兒成年后,隨了杏梅的白皮膚,生得端麗嫻雅,窈窕裊娜,竟嫁給了一位教師。杏梅小女兒,也隨了杏梅的“蝦皮眼”,長得就沒有她姐姐那樣可人了。后嫁了一戶貧困的農家。夫家三兄弟,家中人也不跟她計較,妯娌間也和睦。又誰知,杏梅小女兒家走了好運,竟成了暴發戶。真是令我們大跌眼鏡。
第一次新女婿進村,杏梅大女兒沒讓男朋友進家門,而是帶他去了鎮上的飯館。正當別人議論杏梅家的女婿如何如何的一表人材時,杏梅出現在了大家的視線中。有多事的三姑六婆便七分真心、三分嘲笑地夸贊杏梅的女婿,叫杏梅趕緊上前,受她女婿的磕頭禮。杏梅臉上也染了笑,竟不知所措起來。她探著身子站在飯館的門口,極力地張望,仿佛這樣就能看見那文質彬彬的女婿。
杏梅小女兒也鮮少回娘家。有一天下午,耳聽得巷子里有人吵鬧。原來極少回家的杏梅小女兒帶著自己的孩子回來。臨走時,杏梅一路送到村口。村路上,杏梅小女兒一直數落杏梅不擅長打理家務,也不會照顧幼童。杏梅跟在后面,唯唯諾諾地應承著,低著頭,就像個做錯事的孩子。這些話落在了陳家阿婆的耳中,看著杏梅的可憐樣,陳阿婆自然是聽不下去了,她憤憤不平地說了杏梅女兒一通:“你這個沒良心的丫頭,在你后面跟著的是你的母親,她不是你的女兒,有你這樣說自己的親娘的嗎?”杏梅小女兒本不是善茬,這不,就吵起來了。
那時杏梅什么也沒說,她緊咬著厚嘴唇,肩膀微微顫抖,把頭埋得低低的。
再過些年,杏梅的頭發開始花白了,臉上也出現了溝溝坎坎,步履也蹣跚了些。但總的來說,杏梅是幸福的。杏梅有政府的救濟款,一個月好幾百,她也花不了。她對生活也無欲無求,也沒有太多的煩惱。一日日下來,杏梅也發福了,臉色倒是紅潤的。
杏梅不認得錢幣,她上街買東西,很少有人會坑她。村里人有多余的吃食,尚好的衣物,都送去給杏梅。杏梅會照單全收,并微笑地道謝。那時,我家中還在做餐具、桌椅的租賃小生意。碰到紅事,客氣的主人家會送上喜糖禮盒。一陣子下來,那些喜糖盒子便堆成了小山。太多了,也不能全給孩子吃,母親說扔了又可惜,這些零食都給杏梅送去吧!杏梅也知道感恩,常常幫村里人干些小活。她會把村里的綠化帶里的雜草拔去,也會幫膽小的娃娃們趕開大狗。
越是到后來,杏梅竟變得通透起來。不知是誰教會了杏梅做小手工。那五毛錢的手工就是簡易的粗繩編織的手套,據說是用來給牛洗澡的。還別說,杏梅織得有模有樣的。其實無論編得怎樣,驗貨人員都會收了杏梅的手套,并及時付錢給杏梅。
杏梅還學會看人臉色了,有時,她能分辨出誰是真心對她好的,誰又是假意裝友好的。有一回,有人想當著大家的面奚落羞辱一番杏梅。杏梅發現不對勁后,馬上怒斥對方:“別再假惺惺的了,以后休想再來捉弄我。”
杏梅愛湊熱鬧,最愛看戲了,各村趕著跑去看,全靠一雙腳。熱心的熟人遇到她,也會順便載她一程。可見,杏梅的人緣還是蠻好的。
有一次,我女兒嚷著要看戲,臨散場時,卻要吃烤串。女兒開吃時,戲剛散,遠遠地,我看見杏梅穿梭在人群中。我留了兩串給杏梅,她開心地接過。旁邊人打趣說:“杏梅,怎么能吃陌生人的東西,吃了是會暈倒,然后被裝進麻袋。”杏梅說她認識我,是在鎮上幼兒園教小朋友的。唉,杏梅果真好記性。
杏梅的消息很靈通,村里哪家辦紅白喜事,哪家蓋房上梁、喬遷,或者哪家娃娃過周歲,她都會知曉。辦事那天,杏梅是不會直接出現的,等那家的親戚朋友被主人家送走后,席也基本上散了的時候。那時天色往往暗了,杏梅才會出現在那戶人家的附近。一般,主人家會送一大堆好的肉菜點心水果之類的給她。這時杏梅最為開心。
令人感動的是,村上好些人都是事先備好吃食等杏梅天黑后來取。就如大家所說,也不少一口吃的,送給杏梅也是功德一件。
有戶山上人家買地基在我們村蓋房子。那一日喬遷,酒席擺了二十來桌。天黑了,也不見杏梅在附近徘徊,人們竟不習慣了。席間有人好些人交頭接耳地談論起杏梅。那戶人家知曉了原委,那家的家主老父親親自打包了東西,央求村長等人陪同去了杏梅家。
大伙兒問杏梅為什么不去他家,杏梅倒是忸怩起來了:“不是同村人,去了難為情。”那家的老父親卻是個善良熱心的,他說:“我房子蓋在了這兒,以后就是村中的人。如果你當我是鄰里同鄉,就收了這些東西。”
杏梅在別村也小有名氣。也有別村的人取笑我們村:“你看,他們村還選杏梅那呆子為村長呢!我看呀,那就是個傻瓜村。”也會有人說:“知道嗎?他們村有個杏梅,把‘杏’反過來就是個‘呆’。”如果被我們村中人聽見,肯定會跳起來反駁:“你才呆,才傻呢!你還不如杏梅呢!”
在本村人們的口中,杏梅的口碑還是不錯的,連我三嬸也這樣說:“剛送女兒上了研究生,又得幫兒子張羅出差的行頭,要照顧養二胎的兒媳,孫子上學要接送,還得送培訓班。我家里吃喝不愁,但這日子過得還不如杏梅。她晨起看日出,飯后散步,過得多么悠閑。”也有人羨慕杏梅有副好身板,好胃口,長年不生病,吃嘛嘛香。
是啊,杏梅還知道感恩回報,也從來不做缺德的事,她善良樸實,毫無心機,足以使一些小人汗顏。她受人好處時,是真誠謙卑的。她敞開心胸接受他人的恩惠,但絕不貪婪。
試問,有幾個人能做到如杏梅這般坦蕩和闊達。多少人在濁世中沉浮喪失了良知。而杏梅卻一如繼往地保持初心,與世無爭地過活。
村部的黑板上,賢坤的字跡消失湮滅,杏梅的名字也隨著歲月流逝日漸模糊,下面疊放的“正”字也將淡去,只有一些筆劃在風中飄零:橫——豎——橫——豎——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