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自卑這個話題,估計很多人多經歷過吧,不管你社會地位高還是低可能都無法逃避它。在看到本書《自卑與超越》時,前言中提到‘正是由于人類會有自卑感,才會有不斷取得發展和進步的不竭動力。’這讓我想到了自己剛上高中那會,英語成績基本處于墊底的水平,這時候母親幫我找了一位在我所處學校附近小有名氣的英語家教來教我英語,當時輔導時我記得這位老師確實講的不錯,但是偏向重心卻針對的試驗班同學,我很邊緣化,后來一氣之下自己開始自己自學,最后自己的英語水平還上升了。這個實力確實說明了自卑有的時候反而還會成為我們發展前進的動力。
?????? 本書作者用了十二章節的篇幅來從心理學的角度由淺入深,從根源從同年出發來探尋生命的意義,例如第一章里面的“童年對人生的影響”一文中就詳細討論了兒童情境階段的不同方式對人的影響,例如通過舉例部分父母想到自己小時候的經歷,然后對自己的孩子也施加同樣的做法而得出結論-‘經驗并非成功或失敗之母。我們的生活經驗對我們沒有太大用處,起決定作用的是我們賦予經驗的認知和意義。’看到這里我覺得作者的安排比較巧妙,不是在一開始就提出這樣的觀點,因為這樣會很難使人信服,相反在做出適當的鋪墊之后再提出更能使讀者容易接受。不過這個觀點還是有顛覆性,因為我們一直相信的就是經驗,例如日常生活中我們對那些工作多年的老師傅們推崇備至,因為他們經驗豐富,處理事務問題比我們更好。但是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并不是每個經驗豐富的人都能做得很好,也并不是每個經驗不豐富的人都會把事情做糟,對于這一現象我認為作者的這一觀點可以比較好的解釋這一點。作者提出這一觀點之后緊接著對成年失敗者的各類型的童年情境進行了分析,本文就從‘先天殘缺、被父母溺愛、被忽視兒童’三方面來滲入探討其成年之后為什么更容易形成錯誤認知信念。
?????? 當然在這本書中我重點閱讀的部分是第三章“自卑與超越”,這一章節中從自卑情結這一概念入手,先解釋了其概念,然后具體描述分析神經癥患者的行為模式,然后給出具體的建議。雖然不管神經癥患者還是其他人都在追求屬于自己獨有的一種優越感,但如果這種優越感是不恰當的話,反而無助于我們解決真正的問題,所以作者在這里的建議是‘設立有意義的目標’,給出這條建議之后通過具體案例來支撐這一建議。
????? 本書從始至終的邏輯性很強,類容可能會在閱讀起來稍顯枯燥一點,但是不妨我們在其中尋找幫助指導。對于相關專業人士來說本書是一本很有實用性的書籍,‘干貨’很多;對于其他對心理學有興趣的讀者來說也可以閱讀。
購書鏈接:http://item.jd.com/11939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