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喬聊詩之十二: 尊重每一粒糧食吧——聊《憫農》

  1.李紳的《憫農》詩

  唐代詩人李紳曾寫過《憫農》詩兩首,其一為: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772—846),漢族,字公垂,亳州譙(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生于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中書令李敬玄曾孫。青年時曾在潤州無錫(今屬江蘇)惠山寺讀書。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他的《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

  此詩寫出了農民勞動的艱辛和對浪費糧食的憤慨。詩的意思是說:在盛夏的正午,農民頂著火辣辣的太陽鋤地,汗水滴滴在莊稼地里。可是誰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飯都包含著農民的辛苦啊!

  朱子家訓中,有句名言,與《憫農》詩一樣,有著勸誡浪費的意義。“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只是有著諷刺意味的是,最初我了解這句話的來歷,是看電視上和珅說的,在他家每當吃飯前,就要讓全家人念這句。他貪婪無比,斂財無數,還懂得這樣珍惜財物,于我們,更是應當如此了。

  2.想起還在家種地的二哥

  我家世代為農,自小,看慣了父母哥嫂田間勞作的辛苦。日出而作,月落而息。但關鍵是,這樣忙忙碌碌,所得并不豐厚。土地還沒包產到戶前,還是大集體的運作方式,一年到頭分的糧食,包括小麥、玉米、地瓜,也不能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到了春天青黃不接的時候,還需要稍微外借一點兒糧食,才能勉強度日。

  土地承包之后,情況好了起來。家家戶戶有余糧。鄉親們留足一年的口糧,然后把剩余下的糧食賣掉,貼補家用。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再沒有了進錢的項目。

  這些年,種地根本不賺錢,一年下來,每畝地除去澆水、施肥、農藥、種子等的費用外,能剩余一千元錢算是好的。我家現在只有二哥一人在家種地,原先是有5畝多,因二嫂到我所居住的小城給侄子看孩子,二哥一人種不了那么多,就轉租給別人種了一部分,現在還種著3畝多地。照一畝地一年純剩一千元算,3畝地剩余三千元,加上另外二畝地的租金共1600元,一年所得4600元,這是二哥一年所有的進項。

? ? ? ? 正月初三去看二哥時,我給了他幾百元錢,二哥推讓不要:“我一個人在家也花不了多少,日子過得去。不像你們們在城里,用錢的地方多。”最后,在我堅持下,二哥才接下了。雖然我們幾個在外面的覺得二哥日子過得不容易,可二哥還挺滿足。正月二十七。我們幾個一起回去給二哥過生日,喝酒時,談起了現在農民的生活,二哥還說:“現在政策好了,過了60歲的每個月國家還發175元錢養老金。這就很好了,種著國家的地,國家還給錢花。”說完他嘿嘿笑著。可是,每月175元錢,能干點兒什么?鄰居有位哥哥說:“一年吃饅頭夠了。”


? ? ? ? 3.親歷“汗滴禾下土”的滋味

? ? ? ?多年前,我上初中時,那時家里的土地已分到了各家各戶。我家那時種著十畝地。大哥在林業局工作,二哥去了東北,三哥考上了中專外出上學,我和弟弟在家上學,母親料理一大家子的所有家務,種地的重任就落在了父親和大嫂身上。上初中時,我有時跟著父母和大嫂去田里干活。那一次,是給玉米施肥。父親拉耬、大嫂扶耬,我的任務是把犁灑下的化肥用土蓋住。玉米已高過我頭頂,進到如蒸籠般的玉米田里,不用干活也讓人窒息。玉米葉子一次次劃過我的臉頰和胳膊,留下一道道劃痕和一陣陣疼痛。那時已快到晌午,太陽火辣辣地烘烤著大地,頭上、身上的汗直流,就連腳下的土也是燙的,我穿的那又塑料涼鞋燙著我的腳,特別難受。我只好把鞋子脫下來,可土里不時會有小石頭、瓦片什么的,扎腳,我不得不再把鞋子穿上。汗水順著臉淌,順著脊背淌,就連胳膊上的汗毛孔里,也不時汗漬漬的。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用手帕擦掉臉上的汗水,否則,汗水就會流進眼角,模糊了視線。后來,手帕上都能擰下水來,還有一股子非常難聞的氨水的氣味……終于,我們施肥的任務完成,回家時,我的臉簡直像一塊大紅布,到家洗了洗臉,午飯也吃不下了,一頭倒在炕上睡下。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汗滴禾下土”的滋味。

? ? ? 記得上高中時的那年暑假,大嫂因給棉花打藥種了藥毒,只好我替她去棉田里打藥。那是我第一次背藥桶子。那么重的藥桶子背在肩上,勒得我肩生疼,好不容易打完藥,我左側的整個胳膊都是青紫的了。汗水順著額頭、眼角流下來,用手抹一把,混合著藥水的味道,異常難受。僅一次兩次這樣的經歷已使我痛苦的記憶這樣深,可我的父親、我的大嫂,以及千千萬萬的鄉親們,一輩又一輩,一日又一日,就這樣辛苦勞作在這片生養著我們的土地上啊。

? ? ? ?我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因為,我的祖輩是農民,我本身是農民出身,我還有親人現在依舊是農民,還有成千上萬的鄉親們永遠是農民。尊重農民就是尊重自己。尊重農民,珍惜每一粒糧食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