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鳥,千萬別掉隊

有很多動物界的無私現象曾讓我們深深的感動。比如:

1、魚類成群結隊一起游,它們友愛謙讓,井然有序。

2、鳥類在飛翔時組成V字形,相互鼓勵、打氣。

3、一群小鳥在休息,突然一只小鳥發現敵群,有一鷹在虎視眈眈的準備攻擊。于是這只小鳥冒著被發現與最早被攻擊的危險吱吱的叫著,提醒同伴。

4、無論是狼群還是羊群,在遷徙時或者捕食時總是聚攏在一起,團結就是力量。

5、瞪羚在遇到捕食者時,總會有一只瞪羚跳起來,提醒同伴,吸引火力,讓同伴逃離危險。

6、企鵝總是相依相偎,擠在一起取暖。

真相是什么?

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以進化論、物種基因、博弈學原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

1、兩條魚在水中游時,如果一條游在另一條后面,同時保持一定的傾斜度,它就可以從前面的一條魚所激起的湍流中獲得流體動力方面的好處。因此,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沒有哪條魚會一直是頭魚,大家都想借力。是基于自私利已行為出現的一種利他行為。

2、鳥類在飛翔時組成V字形,是為了減輕空氣阻力。由于飛在最前頭的一只鳥處于不利地位,因此他們會商量輪流擔任這個角色,決不是自愿行為。

3、鳥兒發現敵人并發出報警,這實際上是一種純粹的自私行為。根據凱維理論和“絕對不要脫離隊伍”理論,鳥兒能夠憑此避免更大的危險。

4、每一群動物周圍都有一個“危圍區”,而這個危險區就是邊緣。不幸的是,邊緣上總得有“人”但就每一個體而言,這個“人”最好不是它!因此,一群動物在前進時,處于邊緣的個體會不停的往中心移動。如果這群動物原來是松散的或者七零八落的,向中心移動的結果是他們很快就會擠成一團。

5、瞪羚的跳躍行為,看似是在自殺式的提醒同伴,吸引火力。其實,這種跳躍行為,主要是發給捕食者的信號。這個信號的大意是:“你看!我能跳多高!我顯然是一只健壯的瞪羚,你抓不到我,你還是放聰明點,抓我的伙伴吧,它們沒有我跳得這么高。” 雖然這一信號未必會取得它所意料的效果,但實際上是,在動物界中,不少哺乳類的捕食者喜歡追捕年老體弱的家伙。

6、企鵝經常會擠在一起取暖,一是因為兩者擠在一起體表面積露在外面要小,更容易保暖。更重要的是,這些企鵝佇立在水邊,都不愿意先下水。因為先下水的,有被海豹吃掉的危險。只要有一只先潛入水中,其余的就會知道水中是否有海豹。自然沒有哪一個肯當試驗品,所以,大家都在等,有時甚至相互往水中推。

這是一部令人大開眼界的書,一部令人絕對想不到的書。任何物種,包括人類在內,傳承的都是自私的基因,由自私的潛意識行為從而產生了協作。一切的協作是從自私心理出發的。而且,似乎自私的人也更能成功。

(參考書目:《自私的基因》)

想讀更多書摘,請下載讀什么或者關注公眾帳號:dushenme_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