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國泱泱五千年歷史,歷經18個朝代變更。若問:不要思考,你頭腦中跳出來的第一個朝代是哪個?我想,大部分人都跑不出秦、漢、唐這三朝。
秦始皇寫在小學課本上,兵馬俑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小說《尋秦記》和熱播的電視劇《大秦帝國》更是讓秦朝家喻戶曉,就連現代伊朗人還稱呼我們為Qin。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是我們熟悉的成語,而這場鴻門宴的主角就是漢高祖劉邦。楚漢之爭以項羽的失敗而告終,劉邦始建西漢,相比秦朝的短命,東西兩漢王朝綿延四百年。漢朝文化統一,獨尊儒術,華夏族自漢朝以后逐漸被稱為漢族。
唐朝更不必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萬邦來朝,古都長安在公元8世紀總是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國各種膚色奇裝異服的使者。當時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比今天的美國還牛逼,你看唐僧就憑著一本Tang護照,身無分文只肖一句“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便受到當時外國領導人的熱情款待和接見,變為圣僧。
唐朝經濟、文化、藝術、科技空前繁榮,聲譽遠揚海外,現在國外的“唐人街”就是最好的證明(唐及以后海外都把中國人稱為唐人)。
這次的“秦漢文明展”今年年初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反響熱烈。此次回歸國內(具體信息參見國博追溯秦漢文明+美術館精品特展|北京最近的兩場展覽不容錯過),也算是我們沾了美國人的光。這次展品規格之高,覆蓋范圍之廣,藏品之多元豐富,實為難得一見的文化盛宴。從全國32家博物館精選出的多件國寶級文物集中在一地展出,難道還不值得我們跑一趟嗎。
步入展廳,一組秦始皇兵馬俑拉開了展覽的序幕。
這是一個秦跪射俑。你看那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那盔甲、那眉眼、那發髻,乃至鞋底的紋路都精細的表現出來,難怪王老師說文物的珍貴就反映在這些細節里。他單膝跪地,保持著手握弩機的模樣,當然木頭制作的弩早已腐爛。身上的盔甲隱約可見有稍許的紅色,去過臨潼兵馬俑的人都知道,這些俑出土時是色彩斑斕的,而不是單調的灰色。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之后北擊匈奴、南并百越,為漢的強盛打下堅實的基礎。沒有強大的軍隊,談何統一。秦國軍隊當時號稱步兵百萬,戰車千乘,從目前挖掘出的兵馬俑坑中也可以看出二千多年前秦軍的氣勢磅礴。
秦立百官之職,推行郡縣制,頒布“書同文”、“車同軌”等法令,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修筑直道、馳道及放射狀分支道路將王朝全境聯系起來。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與趙高合謀篡改秦法導致秦末農民起義。劉邦趁亂而起,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漢。隨后經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漢武帝進一步攘夷拓土,開創漢武盛世。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再過百年幾個朝代,外戚宦官亂政,皇帝年幼,再加上黃巾軍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最終董卓篡位,東漢滅亡。
這枚印是漢武帝出兵征討云南時,滇王拱手降漢,從而漢武帝賜的印。這枚印的出土,不但確證了“古滇國”的存在,同時也證明了《史記》文獻記載的可靠。
看過第一個主題:文治武功,接下來進入第二主題:長樂未央。漢武大帝時,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絲毫不亞于西邊的羅馬帝國。考古出土的大量漢代文物內涵豐富、工藝精湛,既有豪華的樓宇院落,也有肥碩的牲畜家禽、琳瑯滿目的燈具、熏爐、炊器、酒器以及各種男女偶俑。下面的長信宮燈就是其中一件代表。
此燈設計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不光環保實用,還有審美的價值。
燈光搖曳中熏香裊裊,漢代的王公貴族正在大擺筵席,美食在桌,美酒飄香。看看這個廚子在準備什么食材?
有吃喝,自然也要有歌舞相伴。看妖嬈的身姿扭成S形,這個宮女正在表演當時流行的長袖舞。可見當時的娛樂可不比我們想象中的無趣。
看過了繁華的生,第三部分的主題是死。“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決定了漢代厚葬之風的盛行。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今天才能發現大量的葬品,現世中的一切都可以在地下找到。
當時的人們認為只要尸體不腐,就可以在死后世界繼續過生前的美好生活。于是有了這件金縷玉衣,因為他們堅信玉能防腐。玉棺、玉衣、玉套、玉面罩、玉枕、斂尸玉璧、玉握和玉塞等組成的喪葬用玉便成為漢代統治階層最具特色的喪葬習俗。在這點上,他們比不上埃及人制作的木乃伊。
第四個主題是多元文化。秦漢時期,中國的許多文化知識與科學發明都居于當時世界前列。古代四大發明的造紙術更是使人類書寫材料發生了劃時代的革命。
這張紙地圖見于西漢,證明了紙的出現早于蔡倫,不過此時的紙還是粗糙的用具。對比這張紙的粗糙,下面的“西王母”陶座青銅搖錢樹堪稱精致。上面圖片海昏侯墓出土的“馬蹄金”顯然不能滿足墓主人,但是有了搖錢樹就不用愁沒錢可花了。西王母是先秦神話里居于昆侖之丘的上古女神,現多被奉為婚姻、生育、保護婦女的女神。小說《盜墓筆記》里面就有記述,不過不可當真。
其他還有若干實物也體現了文化的多元。
最后一個主題:絲路交通。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進入新紀元,算是“絲綢之路”的開辟者。當時,長安和羅馬已有來往。無論陸地還是海上,當時的中國都是開放的。中國的絲綢、漆器、銅鏡等源源不斷向外輸出,域外的珍奇物品也陸續輸入中國。
這些器具上都有外國的元素,并非國產。志愿者辛苦的講解了整整三個小時,實在是精彩。可惜筆力不足無法還原,有興趣的朋友還是親臨現場吧。
這個展覽快要結束了,喜歡的小伙伴們速度走起啊。
參考資料及圖片來自下列網站:
http://www.chnmuseum.cn/
http://114.xixik.com/chinese-dynasties/
Wikipedia zhihu baidu